APP下载

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与家庭婚姻伦理
——以巴金小说《家》为例分析

2014-04-11罗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差序巴金格局

罗红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与家庭婚姻伦理
——以巴金小说《家》为例分析

罗红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本文主要就巴金的小说《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具体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家庭婚姻伦理入手解析小说中的故事主题,并从中就五四运动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进行深刻反思。

巴金;《家》;差序格局;家庭婚姻伦理

1 巴金小说《家》

小说《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刚好是五四新运动时期反封建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文化全面进入中国的时期。在小说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形态,另一方面又可以嗅到新文化的气息,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贯穿在小说中,并通过具体的爱情形式展现出这两种思想的尖锐矛盾。小说的具体内容主要叙述高氏大家族里主要三兄弟的爱情故事:第一个悲剧故事是高家长子高觉新与钱梅芬和瑞钰之间的情感纠结,第二个是高家二儿子高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故事,第二个是三兄弟中最小的高觉民与琴的故事——在小说只有他们的爱情最后是圆满的,这可以说是新思想战胜旧传统的一个标志;这三个爱情故事的正是作者借以表达新旧思想冲突的具体方式。小说中试图通过高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来表现封建家族专制主义下的扭曲灵魂,高觉新的弟弟高觉慧对家族的反抗与叛逆和他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整体主题通过封建式家庭的故事体现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中国封建专制的一个迅速衰落的过程。作者正好处在这股新思潮中,得益于这股新思潮进行新小说的创作。历来对《家》这部小说的解读充满多样化,如作者的创作思想,小说的主题思想或者人物的爱情悲剧对作品进行解读。而本文跳开小说的主题思想,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整个家族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以及在这种差序格局下的中国家庭婚姻伦理制度。

2 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

《家》中描述的高氏家族包括了四代人。首先是高老爷,他可以说是整个家族的权威长老,接来下来是他的三个儿子:克明、克安、克定(克字辈),第三代是觉字辈的高觉新、高觉慧、高觉民等人,第四辈是高觉新的儿子海瑞(还有小说结局时瑞钰生的小孩)。小说中还有女人们,如高太老爷的陈姨太,觉新三兄弟的继母周氏,其他房的王氏等,除了和这个家族有直接亲属的这些人外,还包括他们的表兄弟姐妹,如琴、钱梅芬等,还有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冯乐山等。他们虽然和高家的关系不是血缘关系,但就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还是有着一种若远若近的关系。而从高家主要的人物谱系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大家族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父氏掌权的传统社会结构。

但是我们从这个结构图上看,是否真的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高高在上的父权格局?我们主要分析高家这个家族。我们对封建家族制的一般理解是,它是扼杀人性的,因为每个人在这家长制度中都没法动弹,就像小说中的高觉新,明显只能听从他祖父与父亲的命令,放弃自己的学业与爱情,按照家里意见成婚,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完全屈从于所谓的封建专制。从这一点上我们会认为这是封建专制下扭曲的一个灵魂。但这并不是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格局中家庭的全部真实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格局并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格局。就比如说对“家”的理解,西方的“家”一般只包括亲子关系,但是中国的“家”是有伸缩性的,可大可小,它既可以指自己的小家,又可以指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在内的大家,甚至邻里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可以纳入到这个“家”的范围中。我们有“天下为一家”的观念就是依据这种关系的扩大而来的。这个扩大的“家”来源于我们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格局。

如果我们简单的说西方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依据社会契约的权利与义务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明显界限,那么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则主要以个人为中心层层往外推,形成的波纹圈。就像将一个石子投到水中,形成的一圈圈波纹,“我”是所有圈子的中心,而形成波纹就是我的社会影响,靠中心越近的波纹与“我”的关系越亲密,影响也最大,越往外波纹越弱,关系也越薄弱,波纹的由强到微弱,就是一个差序的变化。中国传统社会格局就是这种差序格局。这也像一个蜘蛛网,首先有个中心,而网线(关系)可以不断往外扩张或者收缩,“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是可大可小的,伸缩性很强,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我”为中心,在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两个人的亲属关系是一模一样的。比如小说中高觉新与高觉慧是两兄弟,但是他们的关系网并不完全重合,高觉新有自己妻子儿女,高觉慧有自己在学校或者报社的同学与朋友,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家庭中,有共同的父母,但二人的关系网仍有区别。而小说显然是以高老太爷为中心的这一家族网络关系来展开故事叙述。这个关系网络的扩展并不只在于高老太爷和自己儿子、孙子的关系,还包括了觉新觉慧他们的表姐表妹等都可以囊括进来,这是小说中最核心的一个网络关系。既然以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关系圈,但是靠什么来维持这个关系圈的稳定?

3 差序格局关系的维持——儒家的思想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格局属于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方传统社会中的团体格局,所以不可能是靠西方的契约或者法律。西方传统的社会格局,就像前面说的是用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将人绑到不同的团体中,团体之间的界限是很明显的,个体并不是他所在的团体中心,大家都是平等的,并且有一套契约来维持他的这种关系,而不需要靠别的东西来维持。西方传统社会格局主要靠契约以及法律来维持。

在差序格局中,以“我“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中,因“我”是中心,这种关系必定要靠“我”来维持,这是一种私人关系,而不是团体关系,这里没有任何外在的法律契约来要求“我”怎么做的。既然没有法律或者契约,那么“我”靠什么来维持这种关系?这里就要说到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②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不是说要你克制自己的情感,压制自己,而是说,你要维持这种关系,就首先要从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出发,以修身为本,而不是靠别人来规范你,这是一种私人道德,这就是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③

在确立中心的“我”后,由“我”向外推构成的社会关系与范围是就是一根根私人关系的绳子,这些私人绳子包括与自己父母的、与兄弟姐们的、与朋友的、与君王的等的关系。而最基本的应该是亲属关系这一根绳子(血浓于水),亲属关系中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又是自己的父母,儒家中说维持与父母的关系是“孝”,而对待兄弟是“悌”,同样,朋友是“忠信”,君王是“义”等,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④才能保障差序格局的稳定。在小说中的琴对自己母亲的爱是一种“孝”,琴与她的朋友之间则体现出一种忠。

但是,要强调的是,孝悌、忠信、义等并不是单方面的,它必须是在一种关系互动中才能实现。前面我们分析,差序格局是以“我”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但这个中心并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你”也是“你”的中心,如果只有“我”而没有“你”,构不成任何关系,也就不会有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以“我“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与在以“你”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中发生波纹的碰撞,总有不同的交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但是要保持双方扩散出来的关系不至于在接触碰撞中太过于波动与不稳定,则要求彼此都要遵守以一定的道德——这就是前面的说的孝悌、忠信、义等,依据不同的关系以不同的道德要素维持、并需要双方共同来处理,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状态,而一旦这种相对的关系发生严重偏斜甚至对立,就会出现所谓的愚忠、愚孝等。

在《家》小说中,我们很明显看到高太老爷以自己为中心形成的整个大家族关系网中,他居于一个绝对中心的地位。整个高家上上下下都要听从他的命令,儿子、孙子、老婆、媳妇等都不敢违抗他的命令,这已经不再是一种对等的关系,而是绝对服从上下关系,从而导致有新思想意识的觉慧觉得自己和爷爷说话的时候是两个敌人,而不是祖父和孙儿,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物,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⑤本来以“我”为中心的关系网,是以“我”作为中心的一种主义,所以我们有的是“自我”主义,而一旦这个中心的“自我”被一种绝对的权威打压住,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而只剩下绝对的权威人物。高家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高老爷的权威打压下生活。高觉慧在外面闹事,回家被他爷爷叫去训了一顿出来,说“我现在才觉得我是自己的主人。”⑥因为在高家中,高老太爷是不会允许他这些后辈们和他讲条件,只有绝对的服从。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变质了的家庭关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绝对的高卑定位。所以高觉新只能对祖父唯唯诺诺、毫无反抗,而高觉慧之所以一直要和家里对着干,是因为他看到这种权威下所压制的个人自由,他说“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⑦这明显也和他受了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有关。

在小说中,因为维系差序格局关系关系的道德因素已经发生了一种倾斜或者被加以绝对的权威化与合理化,导致原本是同一水平面上的差序格局变成了垂直式的差序格局,才会出现这样的高卑定位与绝对的上下服从。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儒家最初的意思。只是到了西汉,在董仲舒下发生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在皇权、神权、君权、父权被神圣化、权威化与合理化后,这种高卑定位的关系被当作永恒性存下来了而已。

4 差序格局中中国传统的婚姻伦理

在《家》中有一个明显的爱情悲剧,高觉慧的哥哥高觉新本来也是一个又抱负的青年人,心中也有自己的心爱的钱梅芬。但是有一天他的这些幻想全部破裂,作为家里第三代的长子,爷爷要抱重孙,父亲希望抱孙子,家庭出面既指定了他的婚事,又替他安排了一份工作,而他没能力也不敢去反抗,只能牺牲自己的情感与前程,酿成他一生的悲剧。一般认为这是作者把对爱情的同情植入这个大家族中来控诉封建礼教扼杀人的血腥本质。

但是用前面的差序格局来分析这种个人的人生悲剧,其与中国传统这种伦理婚姻有很大关系。前面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不像西方社会团体那样有明显界限,而且不同的团体承担不同的功能,团体的性质与功能划分清晰明确。但由于我们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像水中一圈圈的波纹,不断扩散,其界限很难确定,导致不同圈子该发挥的功能也发生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家族)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社会中最主要的“团体”,社会的很多功能便落到家庭家族中来。根据文化人类学中对家庭的定义: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⑧亲子是它的结构,也就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生育就是它的功能。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尤其是大的家族)的功能就不仅仅限于生育孩子,因为我们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不像西方那样是一个个团体,不同性质团体担负不同的社会功能,如宗教功能是由教会执行、教育是由学校负担,政治有政府机关等,而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功能都是由家庭家族来负担的,所以传统家庭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事业群”。它要负担起除了负担生育作用外,还要担负其他的作用,如社会的教育与秩序维护、经济合作、整个家族的发展等,从而导致我们的传统家庭与西方家庭性质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男女结合更多的不是出于男女间的情爱,而是出于一种“事业”的需要,既要维持整个家族的结构秩序,延续其世世代代的发展,又要担任起社会的种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爱情、夫妻情感只能放到一边,整个家庭的主轴是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妻则成了配轴,但是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情感。⑨所以我们看到,在《家》中,高觉新与钱梅芬是相爱的,但是却不能在一起。因为家族里秩序的维持、家族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对家庭的要求,需要的不是感情,而是一种实在性的作用。在小说《家》中,我们很好的看到了整个高家对高觉新的期待与要求就是一种出于实际的忽视个体生命需求的社会与家族的功用态度与目的。

5 对小说中批判儒家思想的反思

在小说中高老太爷与他的孙儿高觉慧是最很明显的一对矛盾冲突,高老爷其实很反对他们去新学堂读书,在高觉慧高觉民他们的眼里,“老太爷是孔教派的人物”,而他们年轻这一代因为刚好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对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思想有一种狂热的追求,他们属于新时代新思想的人物。在高觉慧眼中,高家一直是个“死牢笼”,没有任何气息,他一直想拼命离开这个家。高老爷去世的事件成为这个牢笼的不可挽回的衰落命运的标志。高觉慧在小说结尾离开高家,到上海追求新思想。小说光明的结局落在他身上,即暗示着这是他一种新生活新梦想的开始,他毕竟摆脱了这个牢笼。

但是我们跳出巴金创作《家》时的时代局限,进一步深思,高觉慧追求的新理想——民主、自由是否就一定会实现或者对处于那个背景时代的他们来说是一种现实的东西?在整个小说中,我们看到高觉慧更多的凭的是一种青年的热血与愤慨来抨击自己的家庭与评价社会,缺乏一种生活的经验与深厚的阅历以及社会的磨砺。就像他的困惑:“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同寻常的事业,至于这事业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只有一点不太清楚的概念。”⑩他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民主与自由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如何而来,它所依赖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它是否就一定会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开结出果实来?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反映出来。而小说中的一帮青年都觉得要追求新思想就要彻底与过去决裂,以为女同胞们将头发剪短就是一次“革命”,就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固然一些陈旧的禁锢人思想情感生命的观念要不得,但他们的热血激情并没有让他们真正认识民主与自由的本质。牟宗三说“他们的反省是非常之外在的而直接,是浅薄而轻浮的,对中国文化只是外在地直接地取否定态度,对西方文化只是道听途说,外感地纷驰于其五光十色,而现成的捡取其科学与民主,以为这就是他们文化的全部,而这又是中国所没有的。”⑪

在我们前面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中,提到过西方的社会格局是由一个个团体所组成的,而维系团体秩序靠的是契约或者法律,每个个体只有在承诺遵守这些法律或者契约下才能加入到团体中。在团体中,个体要承当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团体中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体现在每个人的利益得失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所以才有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现实利益的关系。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而就近代来说,自有其社会基础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不同的集团与阶级团体,而为了平衡不同的集团阶级利益,需要通过立法、各种契约来规范,这样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并规范个人言行。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既没有出现过古希腊式的城邦,传统社会基础与经济基础也截然不同于西方,没有产生西方式的资本主义,而社会本身的政治形态也不同于西方,综合这些因素来看,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适合于产生西方式民主与自由的土壤。一味的将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移植过来,而没有考虑到它适合生长的土壤条件是什么,这必然会导致一种失败。

反观中国的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形成自有其悠久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在差序格局中,维护关系靠的是一种道德,一种“礼”,这和经济利益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在儒家看来,这种道德,这种“礼”的核心是仁,孝悌忠信义都是仁的表现,而仁可以说是一种直接发自内心的情感(在差序格局中,是以“我”为中心的,修身首先应该是发自内心情感),孝悌忠信义都是一种对在以“我”为中心的这个差序格局中的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与表现。而这又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我”对他人的孝义忠信,而是一种相互的“我”“你”关系,在“我”这样要求自己自己的时候,同样别人也应该以“仁”的方式来对待我,这样才就维护了整个社会格局的稳定,形成儒家说的“和”。儒家说的“和”,也是有相对应条件的,“仁”靠的不是外在法律契约,而是人内在的自然情感。

总而言之,在通读小说过程以及利用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不仅只是看到小说反映的特定时代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应该看到时代的局限性,对小说的进一步反思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页.

②转引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页.

⑤巴金.《巴金全集》第一卷《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69页.

⑥巴金.《巴金全集》第一卷《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74页.

⑦巴金.《巴金全集》第一卷《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02页.

⑧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页.

⑨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页.

⑩巴金.《巴金全集》第一卷《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7页.

⑪王岳川编.《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74页.

[11]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第二版)[M].鲍雯妍,张亚辉译.香港:华夏出版社,2009.

[13](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翟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周立民.“家”与“街头”——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0,(03).

[16]刘海洲.“家”的解构与重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的现代性追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7]龙瑶.激流永远奔腾——论巴金小说《家》及其文学史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and the Marriage Ethics—Taking Ba Jin’s Novel "Home" as an Example

LUO Hong
(College of Arts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This paper interprets Ba Jin's novel "Home" mainly from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specifically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and the marriage ethics to analyze the novel theme, and makes deep reflection on the critic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from the May 4th Movement.

Ba Jin; Difference Sequence; Marriage Ethics

I207.42

A

1672-2094(2014)03-0069-05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4-03-03

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巴金小说〈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编号:gxun—013045)研究成果之一。

罗 红(1986-),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差序巴金格局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一生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