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小雅·采薇》写作手法辨析

2014-04-11杨兴涓李延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杨柳依依采薇船山

杨兴涓,李延芳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 621709)

《诗·小雅·采薇》写作手法辨析

杨兴涓,李延芳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 621709)

王夫之对《诗·小雅·采薇》末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语,是其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从《采薇》的主旨来看,其末章并未“以乐景写哀,也谈不上“以哀景写乐”,而是以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感时伤事之情。

王夫之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王夫之(船山)评《诗·小雅·采薇》,称其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1]10船山此则议论,备受今世学者称道,但从《采薇》的主旨来看,“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说既难以解释《采薇》末章的后四句所传达出的悲哀之情,也与全诗主旨不符,应该说是船山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

对“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船山《诗广传》卷三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往戍,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1]75称誉船山观点的论者也大多从这个解释出发去演绎。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认为“此则议论为船山特见”,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意思就是:“欲写己情之悲,非必强言自然景物为凄风苦雨;欲写己情之愉,非必强言自然景物为风和日丽。情与景有相辅相成,亦有相反相成,本无陈规可拘守。”[1]12要搞清《采薇》是不是以“杨柳依依”这个“乐景”来写往戍之“悲”,以雨雪霏霏这个“悲景”写来归之“愉”。我们还得顾及《采薇》全诗,《采薇》以“采薇”起兴,前三章用薇从“作”、“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来表现时间的缓慢流逝,状写主人公对久戍不归、王差无穷的抱怨;四、五两章描写军马的健壮、战车的高大和装备的精良,表现主人公对“一月三捷”的自豪和“猃狁孔棘”的担忧;末章写归途中的悲叹。虽然四、五两章情调较为激昂,但笼罩全诗的无疑是怨敌、思家、盼归的悲伤、怨恨之情,诗歌末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可以说是全诗感情的缩影。不可否认,自然界中的景物确实能给人带了或悲或愉的情感,这也是诗人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基础之一。具体到《采薇》末章四句,是不是具有景与情相反的对照关系呢?我们先来看船山所谓“以哀景写乐”。刘文忠《以乐景写哀成千古绝唱》一文这样解释:“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不是天下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度,所以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2]218周振甫《诗词例话》在谈到“反衬”修辞手法时,以船山评语为例,并作解释:“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见得士兵为了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3]263“雨雪霏霏”的确能给人带来不太好的心理感受,但是主人公“今我来思”真的是“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心情真的是愉悦的吗?我看不是,诗中明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之所以“迟迟”、“伤悲”,那是因为主人公在长期的征战生活中,无室无家,无暇危坐安居,无法与家人通音讯,忍受着战争和离家带来的双重痛苦,以至于“忧心烈烈”,在归途“雨雪霏霏”的景物中独自伤悲,哪来什么乐情可言呢?再来看“以乐景写哀”。刘文忠的解释是:“试想当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杨柳依依’正含着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对于‘杨柳依依’的美景又哪有心思来欣赏它呢?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情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死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加倍的艺术效果。”[2]216-217周振甫的解释是:“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3]263“杨柳”在汉、唐以后的文化中,常与送别相联系,与乐景并不如何相关。而在《诗经》的时代,柳虽与送别没有什么关系,然亦不能天然视为乐景的标志,如《齐风·东方未明》云:“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写农夫在监工的监视下折柳编篱,以至于不分昼夜,哪是什么乐景?据刘蕊杏《“折柳赠别”民俗考略》,“柳”或指丧车,或指棺盖饰的总称,都与丧葬有关,“古人借用柳的再生功能,充满生命活力的象征意义,表现了活着的人对逝者生命再生的祈盼和愿望。”[4]10也就是说,“杨柳依依”并非船山所说乐景,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春光融融、风和日丽之意。景既非乐景,情亦非哀情,因为“杨柳依依”跟往戍之情压根就没有关系,它与“雨雪霏霏”所共同表现的都是归途中的悲哀之情,并没有涉及往戍时的情感,所以也谈不上往戍之情哀与不哀。其实,我们也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假如《采薇》的作者来表现往戍之情的话,也不见得就会表现“哀”情,这一点,从四、五两章激昂的情绪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诗人之所以称道军容之壮,恐怕与他作为一个下层贵族的身份相关。因为同样是战争题材的诗歌,《小雅》中的《六月》、《出车》、《采薇》、《采芑》等都有对强壮战马、高大战车和豪华装备的描写;而《风》中的《魏风·陟岵》、《王风·扬之水》、《幽风·东山》等都没有对雄壮军容军貌的描写,且大多通过对从军、出征、思归等情节表现个人征役之苦(《秦风·无衣》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兄弟之情,算是个例外)。《小雅》和《风》中战争题材诗歌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两类诗歌的作者分属于贵族和平民(奴隶)两个阶级。因此,《采薇》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在战后归途中能够回忆战争胜利的下层贵族(可视之为随军征战的低级将领)[5]58,其出征时应该不会是凄凄惶惶的。所以,船山“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论,可以说是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没有顾及《采薇》全诗,也没有顾及全章,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单独抽出来,并主观的认为“杨柳依依”即乐景,“雨雪霏霏”即哀景,往戍就该“悲”,归还就该“愉”,完全丢开了与之紧密相连的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导致了他对《采薇》的误读。

在批评船山观点的学者中,有论者为了解决“今我来思”与其后“我心伤悲”表面上的矛盾,举《出车》第四节(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中“来”不能理解为归家为例,对诗中的“往”、“来”作出了新解,认为:“这两句所咏节候景物的变化,不过是在战场和驻地(‘垒’)之间来往所见,藉此表明时序之长,征战之苦。这也就能合理解释后四句所咏的‘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倘若确是行走在归乡之途,亦何至于如此哀伤?”[6]58这种见解,也与《采薇》主旨不符,朱熹《诗集传》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7]105在解释《出车》时说:“《采薇》之所谓‘来’,戍毕时也,此诗之所谓‘来’,归而在道时也。”[7]105-107《采薇》前三章言“曰归”,末章说“来”,明显是指归家而言,况且归家的行为与哀伤的情感之间并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也有论者认为“杨柳依依”乃以乐景写乐,“这一派生机象征征人积极、饱满、乐观的精神,表现出他要战胜敌人的坚强意志与信心,洋溢着他离别故乡时那依恋不舍的深情。”“‘依依’形象地描摹出杨柳枝条的柔软和袅娜的仪态,给人以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美的享受。”[8]10其观点,比船山“乐景写哀”论离《采薇》本意更远。

既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既非“以哀景写乐”亦非“以乐景写哀”,那么,是不是就如有的论者所说“(四句)无一字言情,无所谓乐,无所谓哀”[9]124呢?其实也不是,刘熙载说得很明白:“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10]81,“一切景语皆情语”[11]34,杨柳、雨雪不过是主人公出征和归途中的眼前之景,但并非没有言情,这两个意象寓情于景,与前三章用薇的生长来象征时间的流逝缓慢,表现久戍边难归的心情一样,是用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主人公在归途中感到时间流逝之疾,表现惆怅悲哀之情。试想,主人公在归途中,见到的是“雨雪霏霏”,回想自己去年出征时,还是“杨柳依依”,想到离家已久,家中情形未知,不禁产生惆怅之情,与后世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四句之所以备受历代读者喜爱,甚至被谢玄称为《诗三百》中最佳句,其主要原因,乃是像方玉润所说“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12]10

[1]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诗经鉴赏集(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刘蕊杏.“折柳赠别”民俗考略[J].安顺学院学报,2007, (3).

[5]李延芳.也谈《采薇》的主旨[J].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6]姚爱斌.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的症候式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5).

[7]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析[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9]赵立生.《诗经·小雅·采薇》末章四句“以乐景写哀”说质疑[J].清华大学学报,1989,(3,4).

[10]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王国维.人间词话[M].黄霖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周哲良

I207.22

A

1672-2094(2014)03-0062-03

2014-05-15

杨兴涓(1978-),男,云南宣威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李延芳(1978-),女,蒙古族,河南内乡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杨柳依依采薇船山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过 往
杨柳
妖藤
怕与不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