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群星璀璨 创新亮点纷呈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及科研成果情况综述

2014-04-11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授

◎ 本刊记者 韩 羽

10月2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群英荟萃,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恕行等36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劲松等14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获奖科学家科技成果丰硕,业绩喜人。今年的52位获奖人,拥有专利1370项,人均27.4项,比去年有较大提升。具体分析,今年获奖情况呈现十大趋势和特点。

中青年科学家已成中坚力量

从整体来看,今年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人员结构上都有新的飞跃。获奖人的平均年龄55.6岁,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37岁,创基金成立20周年以来的最小年龄。60岁以下的获奖人40人,占76.9%;50岁以下的获奖人16人,占30.7%,比去年26.1%,提高了4个百分点。

获奖人中院士16人,占30.8%,非院士科学家36人,占69.2%。彻底改变了10年前院士高居获奖人75%的比例。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中青年科学家已挑起科研重担。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获奖人,占获奖总人数的13.5%,是20年来女性获奖比例最高的一年。从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占84.6%,国际先进水平占15.4%,再创历史新高。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绩斐然

今年的获奖科学家锁定前沿,厚积薄发,在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科学成就及其广阔应用,正在改写世界领先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何梁何利基金“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两位得主都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做出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走在国际前列;另一位是清华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他海外学成回国,在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开拓了界面高温超导研究的新方向,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复旦大学陈恕行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劲松研究员分别在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沙漠运动规律及风沙环境力学、膜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体细胞重编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高精尖技术研究硕果累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教授开创了我国超声电机领域,揭示了超声电机的运动机理,提出了系统理论和设计方法,主持研制出5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电机,已成功应用于嫦娥-3号红外光谱仪的精密驱动与控制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细胞穿刺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吴嗣亮教授在雷达、航天测控及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做出多项科研成果,已在航天交会对接、高轨飞行器高灵敏度快速捕获、高精度跟踪中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黄江川研究员现任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提出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多目标探测,开创了国际上月球、日地平动点(L2)和小行星(4179图塔蒂斯)多目标探测的成功模式,创造了780米近距飞跃小行星世界纪录。

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教授长期从事微纳制造和精密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了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解决了制约我国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军工等领域恶劣条件下的压力,加速度等测量的重大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

由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此次获奖的科研成果呈现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成套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杨德森教授,一直致力于水声工程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机动式低噪声潜艇辐射噪声测量系统”,为我国低噪声潜艇辐射噪声测量开辟了新途径,在新型声呐技术、潜艇鱼雷等水中兵器减震降噪技术、水下振动噪声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为我国水声事业和海军装备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刘迪董事长,带领团队研究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锦纶聚合及纺丝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物耗能耗,大大提升了我国锦纶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电子制造装备和数字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面向国家发展高端电子制造装备的重大需求,攻克了超薄芯片高可靠剥离、飞行视觉引导下高精贴片和键合性能精确调控三大关键技术,还发明了拾取装置、贴片装置和热压装置三大核心装置,主要技术指标超过了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成功,使该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研究出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突破了国内外长期认为白钨矿不能碱分解的理论禁锢,发明了基于浸出结晶耦合机理的白钨矿氢氧化钠分解法,以及高浓度离子交换、深度除杂等整套技术,解决了钨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推广面达93%,使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潜在经济效益达4100亿元。

新兴交叉学科方兴未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万立骏研究员,将实验、仪器研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从分子表面组装出发,在电化学、表面科学和纳米科学交叉领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动纳米材料在锂电池和水处理中应用,推进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形成。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宗宝宁副总工程师,在石油化工行业潜心研究近30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晶态镍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教授,在构建新兴交叉学科——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原创性和系统性成就。

国防科技战线群英荟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许波研究员从事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总体技术研究20多年,解决诸多关键科研难题,突破传统模式,创世界领先水平,推进了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钱立志教授,自主创新研发成功系列新弹种,使炮兵的大面积杀伤弹药能够实现精确打击和电子干扰,提升了部队战斗力,该技术方法已广泛应用在陆、海、空军的装备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效益。南京理工大学付梦印教授是我国导航与控制领域知名专家,研制成功陆用激光捷联惯导系统,使我国陆用压制武器装备实现了快速机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的作战使命要求,已在国内列装使用,创直接经济效益近4.1亿元。

环保生态科研破解瓶颈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施章杰教授探索惰性物质催化转化,从源头上降低合成工业污染,寻求绿色、可持续物质转化途径,为控制化学反应的源头污染做出了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巨大的潜在实用价值。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徐子伟研究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用NSP酶制剂和环保饲料,使畜禽氮磷减排30%以上。

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方向晨高级工程师首创通过“烷基转移再脱硫”的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解决了含空间位阻结构类硫化物脱硫的世界性难题,显著提高了车辆尾气的洁净程度。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创新别开生面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尼玛扎西研究员海外学成归来,长期从事青稞种植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他带领团队首次完成了青稞基因组测序与基因图谱绘制,成功选育出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具有产量高、产草多、优质、抗蚜虫等优点,平均亩产增加50斤以上。

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马玉山高级工程师,20多年扎根西北,潜心研究控制阀产品技术,利用介质对流、扩散等理论创新,攻克了控制阀的设计技术难题、材料难题和制造工艺难题,使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达90%,实现销售50亿元,利税20亿元。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王招明高级工程师奋战在新疆戈壁沙漠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一线30年,首次提出滑脱挤压“顶棚构造”的观点,创新了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将勘探深度向下拓展了3—4千米,指导了深层大气田的发现,近年来新发现6个天然气地质储量在1千亿—3千亿方的大型气藏,形成克拉苏深层两万亿方天然气资源规模的大气田。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赖远明研究员长期从事冻土地区道路工程研究,揭示了块碎石路基的降温机理,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冻土工程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给出了其数值分析方法,成果已应用于青藏铁路、宁张公路大坂山和昆仑山隧道等寒区工程,极大改善了西部的交通条件,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成果出类拔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张志愿教授,在修复颅底及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缺损和创建高位颈动脉重建术方面,无论是形态、功能,还是生存率,都堪称世界一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教授,开创并引领了肿瘤干细胞血管生成研究领域,揭示了肿瘤微血管构筑特征,始动细胞与分子机制,治疗靶点与干预措施,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新策略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发明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揭示了壳聚糖作为神经修复材料的生物学机制,并在国际上率先应用于人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使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恢复优良,克服了周围神经缺损修复自体神经移植供体来源受限的世界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教授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她还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H7N9新流感病毒起源,遏制了疫情蔓延。

论文专利数量均有跃升

今年一大亮点是获奖人发表论文多,且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创新奖14位获奖人,发表论文681篇,平均每人48.6篇,发表论文最多者120篇。进步奖36位获奖人,发表论文5925篇,平均每人164.6篇,发表论文最多者420篇。

另一亮点是获奖人授权的专利多,创新奖14位获奖人,拥有专利402项,平均每人28.7项,个人拥有最多专利120项。进步奖36位获奖人,拥有专利962项,平均每人26.7项,个人拥有最多专利193项。进步奖和创新奖共50位获奖人,拥有专利1364项,总平均每人27.3项,比去年每人平均19.2项有较大提升。

近年来,科技人员加强了知识产权战略保护意识,如南京工业大学黄维教授,在有机光电子学研究和材料制备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并有意识地申请了国内外专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专利群,较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猜你喜欢

教授
田鹏颖教授
何会锁教授
牛继承教授
丁俊萍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沈万根 教授
刘宏伟教授简介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