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产学研合作渠道 构建应用型创新载体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4-04-11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宁波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国家材料研发机构。10年来,宁波材料所紧紧围绕“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目标,致力于有利于“转化”的创新文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有利于“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渠道与方式,探索并不断完善相应的保障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化“转化”意识 建设创新文化

科技成果商业化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被欧美科学家称之为“噩梦时代”,日本科学家称之为“死亡之谷”。在我国鸿沟尤为突出,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为此,宁波材料所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定一个目标——“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依靠“两个抓手”——人才与技术;树立“三个意识”——所做的成果要落地、能落地、落地能结果;担当“四大”使命——提供原创与竞争前的技术,提供成套与系统性技术,提供规模与产业化技术,提供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撑;发挥“五大作用”——高端人才集聚与输送作用,大型集成创新作用,科技服务支撑作用,国际合作桥梁作用,招商、育商、引资作用。同时,宁波材料所坚持“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指导思想,秉承“全球人才,本土创新;全球技术,本土集成”发展战略,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通过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创新,持续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努力架设起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的桥梁,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践行三个准则 实现“转化”目标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宁波材料所践行三个准则:

在引进人才和布局研发方向上,以应用前景为准则。选人招人是为用人。为此,宁波材料所建立了科技界、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家组成的“三方会诊”制度,保证引进人才未来的科研既顶天又立地。

项目没有应用前景就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对此宁波材料所通过引入企业理事,参考相关行业企业家的建议,在立项的时候就对项目就进行一定的选择与判断,以确保科研方向与产业应用的贯通性。

在研究过程中,以打通产业化通道为准则。一个全新材料要想成功产业化,仅靠材料的单一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上游必须要开发相配套的规模生产装备技术,下游必须开发出新材料在各种应用的中间产品或终端产品。为实现这一目的,2009年在宁波材料所的基础上建立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学科领域由材料扩展到先进制造和新能源,在2014年又拓展到生物医用材料及器械,为打通产业链提供了必要的要素。

在成果转移转化后,以商业化成功为准则。只有科技成果取得了商业化的成功才能算是将科技真正转化为了生产力。考虑到企业对技术的承接能力有限,因此宁波材料所在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后,会选派负责关键技术的相关科技人员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直到该技术的产业化完全成功,实行“连人带成果”一起转入企业,即“扶上马,送一程”的服务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消化吸收技术,进而提高成果商业化成功的效率。

完善管理体系 提升“转化”绩效

为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宁波材料所专门成立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部,负责技术成果的横向对接与无形资产的商业化管理,承担搭建科研团队与企业之间桥梁的作用。在“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的最困难的项目实施阶段,研究人员的“天马行空”与企业的“效率、成本、速度”总是很难协调,对此,技术转移部制定了一套项目管理办法,通过满意度调查、实地走访调研、项目例会制度与节点跟踪,积极推进研究团队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项目成功。同时,技术转移部还通过与政府、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搭建对接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发布技术成果的快速渠道。通过挂职交流,已先后举办对接会50余场,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40项,协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百余项,合同金额达6000万元。

畅通“转化”通道 开展多元合作

为促进科研成果到企业生根、开花、结果,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密切的立体合作网络,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体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与行业领军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展长期的和超前的技术储备研究;二是与业内中小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地弥补了企业创新资源不足,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化;三是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坚持科研人员每年到企业挂职制度,派出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问题所在,便于研究所对症下药;五是积极推行与各级政府和企业“互访”制度,了解企业需求和参与政府产业规划;六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解决企业目前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七是为接受技术转移的公司,实行“扶上马,送一程”。

宁波材料所还围绕某一重大产业化目标,在组织管理形式上尝试“专项事业部”和“工程实验室”。如2006年从丹麦国家实验室引进的王蔚国副所长,组建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专项事业部,采用公司化运行模式,打造“关键材料-单电池-电池堆-系统集成”整个产品创新链条,促成SOFC成套技术的产业化,整体研发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有效的管理体制与合作模式,帮助宁波材料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迄今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合作项目累计327项,合同金额8.2亿元,帮助企业实现新增产值50多亿元。2008年以来,已有17项重大科技成果以共计3.7亿元的经济价值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

探索“转化”机制 架设产业高地

历经10年建设,宁波材料所发展战略由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向产业高地转变。围绕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任务、结合科技城核心区产业形态特点,2013年宁波材料所就提出建设新材料初创产业园的构想,以打通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主要使命,培育和孵化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材料初创型企业。围绕创新链发展产业链,通过育商引资实现“三链”融合,推动宁波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宁波材料所将在适时设立初创园开发公司,按照“科学化遴选、市场化培育、专业化增值、资本化运作”原则,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委派专人管理经营,实行规范的企业化管理,集合各种社会和政策资源,推动“资本”与“智本”的对接融合,把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研发转移与招商育商引资有效结合,力争使“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建成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创新之芯。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产业化宁波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一图读懂宁波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喜相迎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