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科研院搭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促产业升级
——上海化工研究院

2014-04-11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

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化工产品渗透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支持几乎所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化工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推动化工产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是化工行业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科研院所以其创新能力、行业地位和人才科技资源,必然要在搭建开放式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上海化工研究院(简称上化院)成立于1956年9月,于1999年转制,现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以化工技术为基础、集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科研院所,服务于新材料、公共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等领域。

经过近60年创新和积累,上化院努力打造新型科研院所,主动对接高校,实现前沿科技的应用创新;积极对接产业,承担产业放大的风险科研;全面服务行业,支持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聚烯烃催化技术、危化品分类鉴定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应用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环境评价技术为主的专业特色。如今,上化院已完成国家科研项目1000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拥有400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首批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荣誉和资质。

2013年,上化院总收入10.3亿、净利润9543万元、总资产11.7亿、净资产5.5亿、资产负债率53%、出口创汇1490万元。四技合同额达到1.9亿。科研投入4689万元。

1 创新资源篇

建设国家应用型技术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产学研联动

上化院是国内化学品安全质量检测及危险性鉴定领域最权威机构和中国“小化肥”技术的发源地,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7个国家及行业技术中心和服务平台设在该院。国际标准化组织 TC13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技术委员会无机工作组挂靠在上化院,承担制修订全国化学肥料和分子筛产品国家和行业标准数百项。同时,上化院也是化工行业极富特色的工程应用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少有的集学位教育资质和工程实践应用培养能力于一体的科研院所。拥有上海企业中仅有的几家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交通大学共建了化学化工学院,与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过滤与分离技术开发的单位之一, 上化院拥有一支高能人才队伍。化工院现有职工672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2人,高工121人,博士22人,硕士144人,大专以上员工占总人数的62%以上。现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人、政府特贴专家6人(历年共有57名)、国家中青年专家11人、上海市吴蕴初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提名奖5人、上海市领军人才3人、上海市技术带头人12人。

经过50年艰难探索与不断创新,如今的上化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化工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专业技术服务的新型科研院所,拥有国家和行业技术中心、标准化委员会、技术归口单位、重点实验室等18个,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在聚烯烃新材料领域,上化院与中石化集团公司共建“有机化工联合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石化行业“聚烯烃催化技术与材料工程实验室”、“上海市聚烯烃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有机化工联合研究所已成为国内石化行业最具创新性、技术水准最高的聚乙烯催化剂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能提供世界主流聚乙烯工艺装置的4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催化剂,占国内70%产能的10家大型石化企业使用上化院的催化剂技术和产品。

在稳定同位素领域,上化院成立了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

目前该中心是国内唯一、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同时开展并掌握15N、18O、20Ne、22Ne、13C 等稳定性同位素开发及下游应用研究技术的机构,技术水平国际先进。15N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18O水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

2 创新成果篇

自主创新领行业技术权威突破空白赢国际市场竞争

截至2013年底,上化院承接了国家2000多项科技攻关、开发项目,获得了3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授权专利共计364件(其中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总授权量的69.78%),拥有国家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4项。

上化院目前已成为国内石化行业最具创新性、技术水准最高的聚乙烃催化剂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化工部、中石化下达的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近百项科研项目,自主研发的催化剂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催化性能均达到或超过美国UCC、DOW、英国BP等公司的同类催化剂,居国际先进水平;累计申请中国、PCT专利和国外发明专利36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等几十奖项;研制成功多系列几十各牌号的聚乙烯催化剂,201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70%,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垄断我国聚乙烯催化剂市场的局面,逼迫国外公司逐步退出了国内聚乙烯催化剂应用市场,在金山石化、茂名石化、扬子石化、赛科等国内大型石化企业聚乙烯生产装置上使用,每年为国家节约几百万美元的外汇,为石化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0亿元以上。

2013年,上化院研发的SLH-711铬系催化剂在中石油大庆石化公司的30万吨/年Unipol气相冷凝态装置上应用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使大庆石化成为国内首家在气相流化床工艺上采用新型无机铬系催化剂开发出汽车油箱料的企业,扭转了该专用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SLH系列铬系催化剂继广州石化、扬子石化和上海赛科后成功实现工业应用的第4家企业。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外,30%的催化剂产品销往马来西亚、利比亚、印尼、捷克、台湾等地,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上化院开发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材料有极其优异的耐化学性、耐低温、耐磨性、耐切割性能;能生产出用于吹塑成型、注塑成型等多种用途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料和制品,是国内唯一的高端超高纤维树脂供应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成本更低。

上化院还首创了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卤阻燃抗静电管材专用树脂,可应用于公共交通车辆、汽车工业、建筑物、电器工业等阻燃,抗静电性能、阻燃性能优异,使用寿命提高、采购成本比钢材大大降低,获得2008年国家重点新产品、2010年中国石油化工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属于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A级)。产品应用于国内各大化工企业,并出口印尼等国,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2013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5%。

上化院积极致力于化学品公共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氢、氧、氮、碳、氖等五大系列120多种同位素及标记物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世界先进;建立全面监督管理机制、研发新的技术和装备、提高检测评价能力等措施来减少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贮存、运输与环境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上化院每年面向航空、航海、铁路、公路、邮政和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各类化学品安全鉴定技术服务量达到10万件以上,成为国内公共安全领域最大的技术服务单位,市场占有率>4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家化肥技术研究、工程开发、新品开发应用、技术标准制订、质量监督检测、行业培训、信息研究服务的重点依托单位,近年来,上化院新开发的复混肥二次加工技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命,全国有1/3的企业直接采用本院的技术。上化院共承担化肥领域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280项,累计有800多项各类科研成果在全国化肥生产企业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各项奖励69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项目2项。

2013年,上化院创新成果突出,获得工信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的荣誉资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核心组分的开发与产业化”和“肿瘤诊断关键试剂重氧水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SLL系列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专用料的开发与产业化”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发明创造三等奖1项,以及上海市专利优秀选拔赛金奖2项、银奖1项。

2013年,上化院申请中国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中国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9项。

3 产学研合作篇

多种产学研模式全面推进加速成果转化促产业升级

上化院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神华、中广核(北京)公司、东方航空公司、河南濮阳市政府等十多家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或联盟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立联合研究所、联合实验室、产业化基地、产业技术联盟、人才培养学院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和市场化联合,建设开放的、集聚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实体。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上化院建立了上海市稳定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沈寅初院士、费维扬院士、施蕴渝院士担任中心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聘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俞飙研究员等12名教授专家担任委员。上海市稳定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心通力合作开展稳定性同位素标准试剂的开发和应用,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稳定同位素C-13低温精馏技术,与国家中药工程中心开展低氘水的生物功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与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就PET检测机O-18水以及C-13呼吸诊断试剂的应用研究开展合作。2013年,上化院又与中国院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国家稳定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

上化院还成立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卢冠中担任中心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并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危险性鉴定分类技术、快速采样和应急救援技术、化学品过程安全评价技术、新化学物质、农药登记测试技术、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展开合作,如东方航空公司、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青岛安全工业研究院、比亚迪、上海中安电子、中科院有机所、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生态所等,以及德国BAM和TUV实验室、瑞士SGS、美国公职分析家协会、荷兰安全健康实验室、日本消防所等。

联合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上化院先后与中石化集团公司共建“有机化工联合研究所”, 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上海市聚烯烃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天津石化等就开发新一代气液聚合工艺成套技术进行合作,与广州石化、扬子石化、茂名石化等开发新牌号聚乙烯产品进行合作,与上海石化企业合作开发20万吨/年聚乙烯的双峰催化剂,与中石油集团下属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开展合作,有力推动大型石化企业的聚乙烯催化剂在国产化技术上的进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上化院还与上海糖酒集团、上海海洋大学成立了“联合食品研究所”,以探索建立以市场化、应用化、产业化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国食品行业的科技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三方在食品安全检测、非法添加物监控、食品品质提升等专题研究,目前已一期投入500万元开展“中国黄酒品质改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

产业技术联盟的产学研模式

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无论与高校对接,还是与企业对接都更为顺畅,在牵头和组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具有天然优势。上化院参加了国家和上海市的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培育2个联盟。

2010年,上化院作为牵头单位,与金发科技、上海普利特、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15家产、学、研单位作为发起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上海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建立了联盟共享网站、示范基地、技术促进服务中心,致力于链接上游石化合成树脂产业和下游制品应用行业,推动塑料机械、精细化工、纳米功能助剂、无机矿物材料等众多学科和行业的发展与技术推广。在2012年联盟建设项目专家评审中,联盟绩效评估优良,成效显著。联盟成立之初主要企业产值约为50亿元,2013年联盟主要企业产值近100亿元。

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糖酒集团、上海海洋大学成立联合食品研究所

与高校共建学院和人才培养基地

上化院充分发挥本院工程应用技术力量雄厚、产业放大技术经验丰富和高等院校基础教育资源雄厚,理论知识体系教学完备的优势,与高等院校共建化工学院和人才培养基地、互聘双方的高级专家等方式,共同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化工高端人才。

上化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化学化工学院,开展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研究、人才委托培训、教学试验基地等方面的合作;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校长担任院士工作站外聘院士;派聚烯烃领军人才叶晓峰兼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聘请华东理工大学、交通大学的长江学者和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专家担任上化院专家智库顾问。上化院与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电力学院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基地,每年接受100余名在校学生来院参观实习。

4 前景展望篇

创新模式建设新型科研院所开放园区促进产研协同发展

上海化工研究院生物医药新材料科技园区作为国家张江高新示范区普陀分园的科技园区之一,是一个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化学品公共安全、环保等领域的综合性的科技园区。园区目前正在新建2万平米的实验室和中试平台,将在2016年投入使用,可以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

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型科研院所,重点发展其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行业服务功能,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行业资源,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生物医药新材料科技园区”是“大张江”普陀分园的一部分,是上化院探索新型科研院所发展模式的重要尝试。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三大平台——技术开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支撑平台,包括共性技术开发、研发服务(委托、合作)、技术咨询、工程设计服务、标准服务、环评服务、产品和技术评价服务、第三方检测服务、专业会展服务、科技培训服务、行业监督服务等多功能综合性的科技服务体系。

园区将整合国家和行业权威资质、标准及专业实验室、先进科研装备、高端研发团队、雄厚技术储备、科技物流体系等各种资源,实现产学研力量在园区的有机对接。园区功能并非简单提供场地、实验室、装备等硬件条件,也不是简单提供知识产权中介、技术信息服务等软件条件,从20000平米场地、100多间可对外开放的标准实验室、先进实验仪器装备、专业检测服务、专家库的指导和建议、专业技术团队的配合、科技物流后勤保障、信息情报、技术数据库、技术交流和会展推广、行业培训、国家和行业技术平台资源、对接高校的智库支持、对接产业集团的技术应用需求、资金保障等等,是一套完整、高效的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支持体系。在此体系中,产学研各方优势将形成加乘效应,发挥出无可估量的能量。

上化院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集团型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桥梁纽带、产业孵化、科研开发、技术服务、高端人才方面的优势,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产学研形式下纺织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 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