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慎对待“让学生写遗书”

2014-04-10李一明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殡仪馆遗书亲人

李一明

如果患上绝症只剩3天时间,你将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一个多星期前,江苏科技大学一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遗书”。这名老师表示,此举是为了鼓励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要荒废大学四年。几天后,学生们提交了写好的“遗书”,多名学生认为,这样一份早到的“遗书”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了多年来的遗憾。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感觉怪怪的”。(2013年11月22日 《现代快报》)

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亡,某些学校勇于突破常规,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让学生“直面生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破除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正如“死亡课程”授课教师、广州大学社科部教授胡宜安所说:“学生上完这些课后,会更加关注生命,因为他们知道,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

但同时必须看到,“死亡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果引导不当,就极有可能流于轻率、肤浅,甚至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例如在“让学生写遗书”这则报道中,有的学生写道,“妈妈、爸爸,我的压岁钱放在小柜里”;有的学生则开笑玩说,“但挂念苦寒之人与病痛者,愿献吾脏器以扶斯人”……如此这般,很可能会对某些学生形成一种心理误导,使他们糊涂地认为,死是一件十分随意的事情,大不了扔下一纸遗书,就可以轻易地放弃生命,而全然不顾给父母亲友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痛。而在“到殡仪馆参观”这一教学方式中,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生者的哀嚎,以及神秘的丧具和繁琐的葬仪,反而可能加剧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问题,授课教师都必须正视。

因此,类似“让学生写遗书”这样的“死亡教育”还需审慎对待。首先要明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并不仅仅是去殡仪馆、写遗书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生活的“突变”和“遭遇”,培养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正确对待挫折。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不一定非得“身临其境”,大多时候可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开。例如美国的某些学校在进行“死亡教育”时,让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与学生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模拟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式,让学生体验失去亲人的感受,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既要结合学生的文化习惯和年龄特点,找到恰当的授课形式,又要做好讲解和引导,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生命意义的讲解上,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品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意义,体验与人共存的幸福,不断拓宽生命的长度和广度,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看了本期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对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

猜你喜欢

殡仪馆遗书亲人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去殡仪馆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银环桥下的遗书
魂锁殡仪馆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殡仪馆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