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篇连接差异之同构关系
——以《沁园春·雪》英译本为例

2014-04-10

关键词:译作同构连贯

袁 婷

在分析英汉语篇连接差异中,语法方面的连接尤为重要,语法手段是通过构建句子来体现的。即词语或结构关系的来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这些词语可以是具有语法功能的词语或词语的特定语法形式。除了词语外,也可以是一些纯结构关系。前者是明显的显性连贯,后者接近于隐性连贯。其中关于结构关系,胡壮麟做了详细的阐明,包括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方式,统称为同构关系。重复比较容易理解,即同样的词汇同样的结构出现几次,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较普遍。添加,交替和拼合比较复杂,往往扩展了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排比的意义功能。建立在结构和语义的双重基础上的同构关系,更有利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种同构衔接,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不仅体现于文学作品中,就是实用文体中也不乏其例。但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和许渊冲的译作SnowTune: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为范本,浅析了诗篇中衔接手段的同构关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年2月)”

Snow

Tune: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许渊冲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Behold!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But alas!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

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And Genghis Khan,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

They have all passed away;

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的同构属于交替性同构:原结构和基本词语不变,只是置换了个别词语,且是同类词语的置换,如“千里”“万里”“冰封”“雪飘”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英文译本中,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词语替换体现在,如:“hundreds of leagues”换成“thousands of leagues”,“ice- bound”换成“snow”,也忠实的再现了同样的语篇衔接。此外,译文中“go”和“snow”形成押尾韵,原诗作中“封”和“飘“未体现这一手法。

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这两句实现了交替同构关系,也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了对照交替同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这是添加式的结构同构,进一步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英文译本中,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all形成了结构相似的交替性同构,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也运用相似的句子结构形成了交替性同构。“boundless”和“endless”两个词尾相同的形容词来译叠字“莽莽”和“茫茫”,通过重复词语后缀“-less”达到了音美。且可谓达意传神,勾勒出了一幅长城内外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其中第2,3句通过“and”这个语法层面的连词实现了上下句的连接。再次,“wall”和“all”,“white”和“sight”形成了押尾韵。原文中没有体现。译作中“北国风光”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许先生添加的“see”与“望长城内外”Behold!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中“behold”形成词汇意思相同的重复性同构,从而实现译作在结构和意义方面的完整性。此处也可以看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英语注重形态,各更层次泾渭分明;而汉语构句更偏重语义及逻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此处交替性同构只在第1,2句体现,其中,“山”与“原”、“舞”与“驰”、“银蛇”与“蜡象”分别对照。而第3句则主要靠上下文的隐性的语义连贯实现衔接。“山”“原”与“天”对比气势。译文中,第1,2句以相同的句子结构,置换个别词语的方式,完成了交替性同构。其中“mountains”对应“highlands”、“sliver serpents”对应“waxy elephants”、“dancing”对应“advancing”并形成押尾韵。第3句通过指称代词“all”指代“mountains”“highlands”与第一二句衔接,这一点在原作中未体现。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须”字意为等到,待到,许先生将其译为“wait till”,意义把握准确,达到了意美。此处“看”字与“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形成了交替性对照;“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许先生添加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之意,将其译作“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深得原文的神韵与意境,传达出了原词的意美。“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原作中的三句是通过上下文语义逻辑的隐性连贯实现衔接的,而译本中,第1,2句通过连词“and”完成衔接的,第3句也是通过上下文的语义与前两句形成隐性衔接。前一部分的“欲与天公试比高”“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中的“height”与“分外妖娆”“What an enchanting sight!”中的“sight”。再一次形成押尾韵。另外,“北国风光”与上片余下部分形成了添加性的同构关系,余篇进一步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其中“竞”字意为争着,抢着。许先生添加了“vie to”来传达,再现了原词中所蕴含的多少英雄豪杰竞相为祖国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之意。“折腰”原指鞠躬行礼,这里引申为倾倒,操劳之意,所以许先生将其意义拼合,译作“pay their duty”,准确传神。此处诗作采用了隐性连贯中的语义连贯。译作中,通过人称代词“her”指代“motherland”,将两句衔接。另外,译作中,第二句“has made”体现了语法连接中的时体关系,而原作中既无时也无体。第1,2句句尾“beauty”和“duty”也同样形成了押尾韵,原作中的“娇”和“腰”采用了同样的韵律手法。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有惋惜之极的意味。第1,3句及第2,4句同样形成了架构相似的交替性同构,其中“武”“祖”还形成了押尾韵,“略”换为“稍”,“输”换位“逊”,通过近义词的置换完成同构。“文采”“风骚”属于同类词语的置换。译作中,but alas!用连词“but”与前两句衔接,第2,3句通过“and”连接完成衔接,另外,第2,4句也采用相同的句式,并用“bred”“read”押尾韵的方式实现对照交替同构。第4,5句通过关系连词“and”连接。第5-7句则通过上下文的语义逻辑关系完成了隐性连贯,原作中,“娇”“雕”押尾韵,译作中并未体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原作中,通过语义逻辑形成了隐性连贯,译作中第1句添加主语“they”将句子补充完整,并与后文中的“those”形成交替性对照。添加谓语“have passed”体现了语法连接中的时和体的关系,从而准确传达了原作中回顾历史,盘点古今的意图。第2,3句通过一个定于从句结构,用先行词”those”和关系代词”whom”,通过此种语法结构实现了衔接和连贯。

原诗作和译作皆是名家的大手笔,实为佳作。在英汉的连接方面,都巧妙地运用了语法连接手段及多种同构、押尾韵关系,达到了形式衔接与内容连贯的统一,文气畅达,合情合理。既实现语篇的显性和隐性的连贯,也保证了诗作的韵律美。译文中,许先生在充分研究了原文的同构衔接机制后,根绝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既顾及到了原文的表层衔接手段,又在译文中进行了有效转换,达到了深层次的语义连贯,不仅传达了原诗作的内涵和意义,译文也妙笔生花,丝毫不逊色于原文的精气神。

[1]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1996,(1).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译作同构连贯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what用法大搜索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SOME汉译初探
他者和自我共谋下的译作之异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