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性问句浅析

2014-04-10

关键词:共和听者袁世凯

胡 宇

一、试探性问句的定义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会碰到试探性问句。那么,什么是“试探性问句”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例1:(背景:袁世凯想要称帝,为了了解各省督军的想法,他把他们召集到北京,然后逐个询问,他会问这些官员同样的问题:)

“这几年我们办共和,办得怎样?”(《北洋军覆灭记》,探索·发现,CCTV-10)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试探性问句,袁世凯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知道这些官员对“共和”和“帝制”的态度,看看他们是否和自己一条心,以确定自己称帝的时机是否成熟。而且,袁世凯在例1中,用了一个“办”字,言下之意,如果共和办得不好,我们可以不办下去,反正也只是试一试。“办”字本身就有试验的性质。从语言能力和语用角度来看,袁世凯的讲话老谋深算,颇具功力。从此例子中,我们可以给“试探性问句”下一个定义:所谓“试探性问句”就是人们在表明意图前的引导问句。

二、试探性问句的类别和语用分析

在例1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类试探性问句,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pre-sequence的一种:pre-request。(Levinson,1983:346)在Levinson的 Pragmatics中对 pre-sequence的分析和归纳是:

(a)T1(Position 1):a question checking whether some precondition obtains for the action to be performed in T3 T2(Position 2):an answer indicating that the precondition obtains,often with a question or request to proceed to T3 T3(Position 3):the prefigured action,conditional on the‘go ahead’in T2 T4(Position 4):response to the action in T3

(b)distribution rule:one party,A,address T1and T3 to another party,B,and B addresses T2 and T4 to A

我们可以把例1中的会话继续下去,如果被问的官员不以为然,那么我们可以设想,袁世凯很可能会隐藏其意图,即根据Levinson的条件,更换谈话主题,最后不欢而散,或者干脆玩弄手腕,表面上同意对方的看法,不授人以“颠覆共和”的口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问句气的功能确实是提出问题,但是答案是在一个有限集(A或者B或者避开问题)中做选择。这是一种“圆滑的”,“真正的”“试探性问句”。

我们可以再举一例:

例2: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

有关联论学者对赵高和大臣们的言语行为作了语用分析:他们认为,那些没有附和赵高的大臣是没有意识到赵高的信息意图,而只看到了他的言语中的交际意图。但是我想,其实有些没有附和大臣,其实既识别了赵高的信息意图也识别了他的交际意图,但是选择不合作,以显示他们的忠臣姿态。所以,笔者认为,这还是一个pre-request,其作用和例1相仿,如果赵高发现,所有的大臣都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那么,以他的为人,很可能就会见风使舵,很可能他的意图就不能得逞。

以上是第一类“试探性问句”,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pre-request。我们再来看一类“试探性问句”,请看例3:

例3:(背景:在电影“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率领的国民党军队攻占了彰武,随军记者纷纷拍照,廖耀湘打断记者问道:)

“你们知道这些照片意味着什么?”(记者的反应是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

廖耀湘继续说道:“意味着我们切断了林彪的动脉(粮道)。”(记者们才明白廖的意图和目的。)

从例3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试探性问句和第一类不同,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论记者作何反应,廖耀湘都会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改变。较之第一种试探性问句,其问句的色彩/功能更弱一些。

如何看待这种试探性问句呢?首先,和第一类相似,我们从会话分析的角度来看,Levinson在他的Pragmatics中曾经举过pre-announcement的例子2,第二类试探性问句可以被看作是一种pre-announcement。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和第一类问句不同,这类问句的答案的选择面会更大。

我们认为,此类“试探性问句”更像是Indirect Speech Act(ISA)。我们知道ISA指的是:Sentence type and its illocutionary act are not directly matched.(句子类型和功能不一致。)在例3中,廖耀湘的话并不是一个问句,而是为自己以后的陈述在作铺垫,或者说是后面陈述的引导句,其目的很明显:要抓住听着的注意力,进而强化自己陈述的作用和意图。我们可以把此类“试探性问句”姑且定义为“非纯正”的“试探性问句”。

另外,因为答案多少的关系,第二类问句中,听者要花费更大的effort(努力)去理解,从关联论的角度来说,关联性没有第一类问句强。

正如第一部分所述,“试探性问句”在日常生活中,日常对话中很常见。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两类“试探性问句”。第一类可以被看作是pre-request的一种形式,根据当时的语境,其言外之的若隐若现,其说者的言后行为会根据听着的反应而变化,如例1和例2中的分析那样,言语活动的走向是一种negotiation的过程(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即说者和听者共同在导演着这出“大戏”。而第二类“试探性问句”可以被看作是一种 pre-announcement或是ISA。对于说者来说,其言外之的就是要引出自己的想法。两类“试探性问句”都起到了交际作用,如果从舍尔的合适条件3角度来看:首先他们的前提条件都应当是符合当时的语境(时代背景或场合),其次,如果从真诚条件来看,它们的情况就各不相同,第一类“试探性问句”的说者确实希望得到答复(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答复),而第二类“试探性问句”的说者不一定希望听者能够回答其问题,因为如果听者能够直接回答出自己的问题,那么自己真正想要说的话的重要性就会打折扣,就会降低。

另外,我们从两类“试探性问句”中可以看出,较之第二类“试探性问句”第一类问句的语用推理性(pragmatic inference)4似乎更强。对听者来说,第一类问句可以被看作是条件句,因为它们的答案是有限集。比如,我们回顾一下例1和例2,我们可以用“如果大家都认为共和办得不好,那么我们……/如果大家都认为共和办得好,那么我们……”和“如果大家都认为这是匹鹿,那么我们……/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不是匹鹿,那么我们……”这样的句型来替代例1和例2的问句。而后一类试探性问句就找不到类似的逻辑式。

最后,从礼貌原则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是,根据语境,某些第一类“试探性问句”的礼貌性更足一些,因为在特定语境下,它们的强加程度略低一些,比如,例1(例2中赵高的语气在当时可能是颐指气使,更会威胁到听者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多数第二类问句的强加程度显得高些,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说者都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而不是让对方做选择。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类和语用分析,能够对“试探性问句”的研究有所帮助。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2]Huang,Yan.Pragma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Levinson,Stephen.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Thomas,Jenny.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5.

[5]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50.

[6]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共和听者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劳工(外二首)
“五族共和"在邊疆的實踐——基於綏遠五族學院的考察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言者信息疑问句与听者信息陈述句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