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4-04-10

关键词:童蒙王守仁王阳明

杨 曼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子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因得罪当朝得势宦官刘瑾而被贬至贵州龙场,那里土匪横行,人民愚昧无知,他深感普及教育教化的重要性,便开始从事教育讲学活动,直至去世。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使王守仁积累了珍贵丰厚的教育思想,其中尤以童蒙教育思想最为重要、最具现实借鉴意义。

童蒙教育一直为众多教育家所重视,先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的编撰,后又不断有《弟子规》、《颜氏家训》等优秀蒙学教材出现,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在年少,神情未定”(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即儿童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而且学习精神旺盛,便于教化,是教育的最佳时期。王守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十分重视儿童的蒙学教育。在其巡抚江西时,就曾为赣州社学乡馆的教读贤否淆杂而忧虑,并行文岭北岛都督同府县官吏,访择学术明正、行智端方者任职,“量性支给米薪,以资勤苦;优以礼待,以示崇劝”(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兴举社学牌》),并且亲撰社学教条,岭各教读尽心训导,足见他对蒙学的重视。

一、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核心及目的

“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王守仁.《传习录》)是王守仁向往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他心中的理想教育是上古的“先王之教”,“先王之教”的核心是礼乐教育。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礼乐教育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独立的地位,必须直接归属、服务于人伦道德教育。王守仁的童蒙教育思想没有走出时代的藩篱,他童蒙教育的核心正是儿童的人伦道德教育。王守仁说:“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王阳明全集》)(一下引文未做标识处,均来自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守仁童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致良知”。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他提倡“心即理”、“心外无物”等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而“致良知”就是要达到人的纯粹的“本心”。“良知”就是人道德生成的根本,即为人的本质所在,是顺应自然的最和谐的纯善。然而“良知”并不是后天习得的,“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之,不待虑而得者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的“良知”会受物欲的引诱熏陶而被邪念所蒙蔽,只有少数“圣人”能够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儿童天性纯洁,尚未受到世俗的熏陶和污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也”,教育从儿童抓起,针对性地提出“致良知”的教育目的有利于保持儿童原有的善良本性,使儿童能够“天理”长存。

二、王守仁的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是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传统德育以“记诵词章之习起”的教育方式,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反对违反儿童自然天性的道德教化。他强调“知行合一”,其蒙学思想体现出轻规范、重体验的特点,对于道德教育,他亲自撰写《教约》,并创造性地提出“考德”课,即:“每日清晨,诸生参揖完,教读以次便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肆业。”

通过每日的“考德”来警醒儿童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这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过于注重通过“记诵词章”来培养道德意识的教育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修补作用。

王守仁“考德”的德育方式对于当今我们的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当今的德育一直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在物质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却似乎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各类媒体上关于道德缺失的报道层出不穷,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现在人的道德素质低下,道德意识匮乏。而其实上,在很多时候,不是人们道德意识不够,而是道德行为跟不上道德意识,没有达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因而,王守仁的“考德”教育方法对于我们当今的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模拟现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情景中,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有“行”的切身体验;或在品德测验时,将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纳入测评范围,而不仅仅只是看学生品德测验卷上得了多少分,这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王守仁的智育思想

“讽之读书”是王守仁智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就是说,讽劝儿童读书不但能够开启儿童的智慧,增加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儿童形成道德观念,宣明他们的志向。

在学习态度上,王守仁要求“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细绎反覆。”在学习容量上,他主张“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他从儿童心理需要出发,主张少而精的教学,提倡量力性原则,以使儿童能保持读书的积极性,产生自得感并因此而积极进取地去学习。王守仁还曾用“种树”作过一个比喻:树刚发芽只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再加水,“若幼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同样,如果教学不顾及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一桶水浇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了。因此,他强调教导儿童要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量力施教。在学习方式上,王守仁主张“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童蒙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顺应其性情,因势利导,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志趣,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儿童自然就能长进。在教学过程中,王守仁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王阳明《传习录》)强调教育要注意儿童的个体差异,资质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更不可“躐等”。为此,他还提出“良医治病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才能、智力发展水平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王守仁“因材施教”观念中,其中有一语最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即“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王阳明《传习录》)。这表明学校教育除了要抓好德育之外,还要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充分得以发展,哪怕是“水土播种”。这一观念不仅对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那种所谓正统思想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就是对当下这个所谓“思想解放”的时代亦具有十分强烈的警醒作用。即使现在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这话更多的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们或是其家长们自我安慰的话语。“书读好了才会有更好的出路”的观念早已深入到了人们的骨子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仍然是时下的总体局势。各级各类学校在升学率和高考的指挥棒的压力下,总是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考取获取高分,而每个学生真正擅长什么,却很少真正地得到关注。尽管“素质教育”的概念早已提出了很多年,但总体现状却是“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在课堂上,教师仍是“满堂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消化和接受的能力,这种无视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王阳明《传习录》)。在这样一个时局下,王守仁“因材施教”的观念,以及“量力性”原则和“顺导性情”的原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王守仁的“体育”思想

王守仁的“体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歌诗”和“习礼”。他认为“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起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意思是说诱之歌诗,不但可以抒发其志向意愿,还可以用歌咏和音节宣泄其跳跃呼啸和忧郁积滞的情怀;导之习礼,不但可以养成其庄重的仪容举止,还可以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的活动震荡其血脉,坚强其筋骨。“歌诗”和“习礼”均是王守仁在教育上的独创。对于“歌诗”,他规定“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反传统教育一味背书的乏味,通过分班读书多少带有点比赛的味道,能够使儿童不致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还能够激起学生的斗志,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考虑到儿童正处在身体的发育时期,通过“习礼”的礼节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知礼,而且较之“学礼”而言,“周旋揖让”这样实际的肢体活动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健壮体魄、增长发育的作用。王守仁独特的动静结合、体脑交叉的教育模式,不仅对当时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具有独创性,就是对于现今的教育模式来说同样有其新颖性和现实借鉴意义。

现今的授课方式基本与传统授课方式大同小异,教师们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授课基本上仍以最“直接有效”的“讲授法”为主,课堂气氛单调、沉闷,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样习得的知识,学生基本上都只有一个抽象的理解,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得快忘得也快。王守仁实行的动静结合、体脑交叉的教育方式则更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通过客观直接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更容易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能更轻易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能将抽象的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这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不仅能够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跃学习氛围,而且还能锻炼儿童的身体,使其经脉通络、身心舒畅,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当今教育应该冲破传统教育授课方式的束缚,以王守仁“歌诗”为鉴,努力进行多样性教学;以王守仁“习礼”为鉴,积极给孩子们提供体脑交叉的学习机会,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将知识内化,能够学以致用。

[1]王阳明全集(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任文利.乐教与养蒙之道[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3]王阳明.传习录[M].张怀承,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4]徐静.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5]张世萍,牟映雪.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2010,(3).

[6]丁芳.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童蒙王守仁王阳明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书生惹上锦衣卫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