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2014-04-10王爱红徐桂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心社区护理

王爱红,徐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快高校实践教育中心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江苏省教育厅结合国家和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2012年专项开展全省“实践教育中心”遴选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南京市玄武区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京市鼓楼区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申报的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被遴选为2012年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本文就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原则及内容进行讨论。

1 建设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性分析

1.1 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深化,开展社区护理势在必行。

(1)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社会保健需求激增。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60岁及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8.87%,分别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和1.91%[1]。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左右。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2],又因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限制,亟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

(2)护理工作需要从医院走进社区与家庭。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不再仅以是否有疾病为标准,它还包括心理、生理和生活方式的健康[3]。社区居民希望提高生活质量,了解更多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保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并渴望得到家庭医生、家庭护士的便捷、优质、花费少的健康服务。因此,护理工作必须从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帮助社区居民提高自身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4]。

(3)居民需要质优、价廉、便利的社区护理服务。由于大的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较高,且存在看病难的问题,有些居民不能及时就医,致使小病延误成大病。只有开展质优、价廉、便利的社区护理,才能不断提高居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5],提高健康水平。

(4)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需求旺盛。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大量增加,而医院优先处理急症患者,很多需要康复和长期护理的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6],护理服务亦会因此而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1.2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是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由二级医院或厂矿企业医院转岗而来,他们虽然经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但综合素质仍然偏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也比较局限。据多项研究[7-9]显示:目前中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大中专为主,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显然,大中专学历的社区护士基本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真正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六位一体”的社区护理服务还远远不够。

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能为社区保健服务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国内许多高校都已开展“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但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受到教学基地条件的制约。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采用“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有助于培养社区护理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1)增强带教的师资力量,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带教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和高校护理教师理论强的优势;

(2)增加护生社区实践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护生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切实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对社区护理的意义有更深认识;

(3)增加社区护理实践资源,为培养护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基地。

1.3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是高校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在2006年人事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0]中指出:支持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护理学本科、专科专业教育要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加强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组织护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见习或实习。

而社区护理学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一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如社区慢性病护理、社区儿童保健、社区妇女保健和社区家庭意外急救等。在社区护理教学中,将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与社区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并紧跟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社区护理实践中。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高校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实训室和通过少量的教学实习[11]完成的,在社区实际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很少。为培养护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从护生和社区的实际工作出发,根据社区护理专业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灵活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强化社区实习实训环节,构建多途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深化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

2 建设目标与原则

2.1 建设目标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适应国家医疗卫生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区护理人才。通过对护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使在校学生和社区骨干护士更好地掌握社区护理的知识与技能,获得社区护理的良好训练,不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而且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能力,能胜任社区护理、建立健康档案、家庭访视、社区健康教育、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管理等工作。

2.2 建设原则

2.2.1 改革创新、示范辐射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在省内护理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实践教育中心利用原有资源,以培养现代社区护理人才为着眼点,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订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心的建设原则、建设经验要对全国、全省高等护理教育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2.2 联合双赢、开放共享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是发达国家护理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也是国际高等护理教育的一种基本模式。高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双赢的基础上构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护理实践基地自身发展和医学院校大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必然要求。南京中医药大学与3家社区服务单位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中心的成果和成效共有、共享。

3 建设内容

3.1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的运行机制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运行管理[12-14]的具体形式为: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社区服务单位主要领导组成中心管理委员会,在国内聘请社区护理教育专家组成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实行中心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接受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咨询和指导,设立中心工作委员会,协助中心主任具体实施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上采用中心主任、工作组长、课程负责人为主的分层次管理模式。中心常设以下5个工作组:(1)社区护理实训项目管理工作组;(2)社区研究性实践教学项目管理工作组;(3)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组;(4)社区儿童和青少年保健工作组;(5)社区孕产妇管理工作组。

3.2 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现有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突出护生社区护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2]。为此,构建了含有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护理学历教育实践教学。秉承原有的社区护理技能实训项目、研究性实践教学项目和社区实习教学项目,再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当前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项目。

(2)社区骨干护士培训。利用社区护理技能实训平台开设社区护理基本技术、社区专科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管理与科研技术等3门培训课程,每门培训课程分别设计了针对社区护理人才所需知识技能的实践项目。这些课程注重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医疗卫生发展趋势,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区服务单位对接[13]。

(3)各层次护生服务社会与科研。设计了实践教学护生服务社会模块和护生护理科研模块[14],主要是为各层次护生将所学医疗护理知识运用到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并利用社会服务机会,开展护理科研项目,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改善教学硬件条件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加强校内教育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造现有社区护理教学实验区,补充一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仪器设备。各类仪器设备由专职实践教育中心人员管理、保养、维修,保证了仪器设备的良好状态,为护生学历教育、护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社区骨干护士培训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3.4 实验教材建设

中心十分重视实践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各层次实验课程均选用与教学大纲相一致的实验教材。为配合实践教学,中心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社区合作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教材编写。

3.5 专兼职师资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实验人员津贴分配方案”等文件,对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而社区合作单位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以及指导护生进行社区实践的能力。学校充分利用两者优势,并以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进行专兼职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在社区护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部分专业教师创造到合作单位进修的机会;聘请社区合作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承担指导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毕业设计等任务。

4 结束语

社区护理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采取“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新型实践教育中心的教学理念、管理体制、建设内容等都需要创新,还有待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实践教育中心健康发展。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2011-04-28)[2014-03-25].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crkpcyw/201104/t20110428_69407.htm.

[2]张实,吴锦屏,王玉华.云南老年人患病及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2139-2141.

[3]陈晶,毛富强,詹启生,等.天津市和平区居民主客观健康状况相关回归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11):2062-2065.

[4]岳鹏,吴瑛,郭爱民.北京市社区骨干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编写过程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20-1923.

[5]李春玉,李现文.社区护理服务与居民的健康素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43-644.

[6]黄卫东,钟玉杰,孙平辉.长春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9-91.

[7]张立,胡丙杰,黄文辉,等.广州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881-882.

[8]刘丽,陈新霞,娄凤兰.国内社区护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7,23(5):58-59.

[9]李雪丽,邝瑞明.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及培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3):127-129.

[10]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06-08-10)[2014-03-25].http://www.gov.cn/zwgk/2006-08/10/content_359177.htm.

[11]李荣,李秀敏,桑文凤,等.护生参与家庭护理实验室的实践探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972-974.

[12]李新颖,王拮,蒋占军,等.“铁路通号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14(25):106-109.

[13]吴波,隋金玲,闫笑非,等.具有鲜明工程特色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9-13.

[14]张文桂,陈曾川,杨平,等.建设个性化实验室,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4.

猜你喜欢

中心社区护理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社区大作战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