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4-04-10殷虹刚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旅游

殷虹刚

(1.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殷虹刚1,2

(1.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悠久、特色显著、区位条件好、容易组合等特征,苏州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以园林为基础,以太湖为背景,以“水文化”为理念,加强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深度开发,形成体验性强、适应面广、多元互补的产品体系。

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策略;苏州

苏州是旅游强市,也是文化大市,2 500多年的历史赋予苏州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用文化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010年苏州市提出 “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的发展方式,明确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优势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所谓文化旅游,目前学界并无定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笔者更认同学者王明星的定义: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借助旅游中介和旅游目的地等外部条件,通过对信仰、精神、知识、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旅游客体的某一类或几类旅游资源的观察、鉴赏、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的一种文化享受和收获的旅游活动”。[1]这个定义借鉴《世界遗产宪章》对遗产的分类,将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信仰、精神、知识、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三类,并强调了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重精神感悟、轻感官刺激的特点,符合目前中国旅游由观光游向深度游发展的趋势。[2]而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

一、苏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苏州有2 5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赞誉“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3],再加上苏州为吴文化中心,所以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目前,苏州共有60家65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其中名闻天下的是园林。苏州园林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咫

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除园林等文化遗产外,苏州还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昆曲、古琴、宋锦等6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歌、苏剧、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评弹、玉雕等3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项目涵盖了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民间文学等类别,种类十分丰富。除此以外,苏州的自然遗产也很丰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市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分布有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青剑湖、石湖、尹山湖,等等。苏州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二)特色显著,知名度高

苏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多而不杂,特色显著。唐代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文化就是水文化。苏州文化旅游资源也处处体现着水的灵性与智慧。苏州古城至今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素雅,让人感受水的灵动蕴藉之美。“百戏之祖”的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唱腔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唱法细腻舒徐委婉。“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紧傍山塘河北侧,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是一条典型的水巷。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文人雅客留下不少题咏吟唱,所以知名度很高,被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寒山寺因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声名远扬,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外游客慕名前来聆听寒山寺的钟声。苏东坡曾六次经过苏州,并留下诗词散文作品,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赞誉:“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因此虎丘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把苏州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令多少读者对苏州心生向往。众多与苏州渊源深厚的历史名人以及他们对苏州的题咏,不仅赞美了苏州,而且也宣传了苏州,成为苏州今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待深入挖掘的资源。

(三)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上海,南连浙江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靠长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京沪高铁和沪宁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往东有位于上海的虹桥和浦东两大国际机场,往西有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往北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航线直通全球。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苏州扩大其客源市场,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方便。

纵观苏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更是在苏州交通不断建设、日益发达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其融合、便利的优势。首先,苏州合并沧浪、金阊、平江三区成立姑苏区后,原分属各区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和平江路、山塘街、盘门等景区,均划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内,这使整座苏州古城变成了一个大景区。苏州的大街小巷、小桥流水将这些园林和景区连缀成一条珍珠项链,非常适合悠闲自在、渴望全面深入品味苏州文化的游客。其次,在轨道交通1、2号线运营后,苏州形成了南北十字形的大交通格局,以古城为中心,将新区、园区、相城区、吴中区纵横贯通,相信随着其他几条轨道交通支线的建设开通,苏州市区内的旅游将变得更加快捷。最后,已经建成运营的绕城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中环快速路,将形成苏州中心城市对外辐射的快速路网体系,建立起苏州古城与周围同里、甪直、光福、周庄等古镇之间的黄金通道。

(四)资源集中,容易组合

苏州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既有古典园林、吴中太湖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有全国首个5A级商务旅游景区—金鸡湖景区这样的新型旅游资源,苏州旅游资源涵盖了古典、现代、传统、时尚、休闲、科技、自然、工业等各种要素。而且从空间距离来看,苏州的古城、新城、太湖山水、古镇都十分集中,所以很容易将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将苏州古城区的古典园林文化鉴赏与太湖之滨的休闲养生度假组合起来,使游客一方面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中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在典雅精致的园林中体验吴文化。将这些不同类型、不同体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开发,将有利于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从而达到省钱省力、降低旅游产品开发经营成本的目的,也有利于发挥旅游产品的群体效应,增强拓展旅游市场的力度。

二、苏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

近几年,苏州市围绕建设“古城文化深度游、新

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旅游品牌,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对山塘历史街区、虎丘景区、桃花坞街区等景区的改造建设,努力挖掘文化历史内涵;再如,2013年吴中太湖旅游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包括太湖东山、穹窿山、旺山3大景点,融合了古镇、江南丘陵、自然村落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通过资源组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这些发展策略都卓有成效。不过笔者认为,苏州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以下三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多作文章。

(一)主打旅游资源的“水”文化,强化差异性

小桥流水代表着大众心目中苏州的传统形象,也是苏州与周边上海、无锡、常州等其他旅游城市的区别所在。苏州素有“东方水城”之称,更应该主打旅游资源的“水文化”。笔者此处所说的“水文化”,不仅是指水域面积大更是指由“水”生发出来的,苏州特有的一种雅致、温润、包容的文化。这种文化还体现在苏州“人家尽枕河”的民居格局中,体现在昆曲细腻婉转的水磨腔中,体现在苏州园林精致典雅、咫尺乾坤的无穷韵味中,体现在苏州中外合作、融和创新的时代新发展中。总之,笔者认为“水”是苏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灵魂,所以要将“水”文化渗透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各个层面,从旅游产品设计,一直到宣传推广。

(二)加强对传统园林的开发,强调参与体验

“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4],所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定要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以园林为例,目前对园林的开发形式以静态居多,动态、可参与的少,表现形式上也缺乏创新和突破,基本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在游客眼中,园林似乎变成了一种只可远观的建筑标本,很难通过游览园林去体验古人雅致的生活情调。其实“姑苏园林是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炉的艺术宫殿”[5],所以可以以园林为主体开发建设景区,通过对昆曲、茶艺、园艺、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游览方式,使苏州古典园林变得立体生动,焕发出新的魅力,使游客在园林中能看、能听、能做、能演,在参与互动中体会“古典、古色、古香”的高雅文化。

(三)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打造“苏式生活”度假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具有“超综合性”的特点,与传统旅游相比,“文化旅游产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健、闲、体‘九位一体’的产业”,所谓“健、闲、体”,即健身活动、休闲度假、体验参与。[6]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时,要加强对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近两年苏州市旅游局提出了感受“苏式生活”的口号,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发展策略。发展“苏式旅游”,就要大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苏州文化的精致来吸引人、陶冶人。为此,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有机重组,多元互补,整合提升,全力打造“苏式生活”度假旅游品牌。

三、结语

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努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益处多多,不仅能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更“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兑现”,甚至“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7]苏州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关键是如何科学开发利用。以园林为基础,以太湖为背景,以“水文化”为理念,将各种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组合,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层次,形成体验性强、适应面广、多元互补的产品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发展向多重联动的转变,早日实现在《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

[1] 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0.

[2] 王文祥.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J].学术交流,2010(11):122-124.

[3]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37.

[4] 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7.

[5] 曹林娣.姑苏园林—凝固的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6] 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29-32.

[7] 张广海,孙春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52-154.

(责任编辑:宋现山)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Features of Suzhou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YIN Hong-gang1,2
(1. School of Humanity,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2. 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Branch, Jiangsu Joint Vocational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China)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Suzhou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history,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good location and feasible combin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Suzhou gardens, Taihu Lake and water culture in order to build a system with rich experience, wide adaptability and multiple complementary.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 strategy;Suzhou

F590.3

A

1008-7931(2014)06-0016-03

2014-06-12

殷虹刚(1979—),男,江苏江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旅游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旅游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旅游
苏州十二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