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杏花村文化品牌研究

2014-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杏花村杜牧池州

胡 程

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幅员辽阔,既有“白马秋风塞上”,也有“杏花烟雨江南”,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历史传统、人文习俗蕴育了瑰丽多姿的华夏文明。东北的长白山、杭州的西子湖、新疆的戈壁滩、厦门的鼓浪屿,文化的魅力便在于它的差异性和独有性。地以迹传,地处皖西南长江中下游的池州市,也因“天下第一村”——杏花村的美名而蜚声海内外。尽管杜牧刺史池州已成往事,但《清明》诗句流传必将永久。重要的是,今天的池州该如何传承、发展这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1 从“复建杏花村”说起

不是村里有杏花,就叫杏花村。杏花并不娇贵,遍布大江南北;唐诗歌咏的年代,更是出了城就是村。若如此推理,中国到处都有“杏花村”。

那么,池州杏花村又有何独特之处呢?“杏花”与“村”合成“杏花村”这一新词,最早见于唐诗。“杏花村意象在唐诗里一共只出现了4次,仅杜牧的一次歌咏就让其进入了历史。”[1]杜牧的“歌咏”暗藏微妙的人生况味——时间:清明时节;地点:江南杏花地;心境:欲断魂;事件:借问酒家。唐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因得罪权贵,外放至池州为刺史。原本愁郁难耐的心境,却被牧童点化,“遥指杏花村”,无意中寻得了可以慰藉苦痛的精神栖息之乡。杜牧问酒处,“其中,山水之秀,花卉之盛,村落之古,人文之萃,不可殚述”[2],一首《清明》诗便将“杏花村”由地理名词转化为文化名词。

然而,沧桑有变,千古风流杏花村“至近代则已香消玉殒,一片荒凉,留下了郁结池州人心头的一块疙疸,萌生着挥之不去的一缕缕遗憾”[3]。对池州人来说,“复建杏花村”曾经是一个梦想,甚至是一个情结。而今,“复建杏花村”则是池州“生态立市”的重要依托和战略选择。2012年3月,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池发〔2012〕7号)指出,杏花村是池州享誉中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品牌,要充分挖掘杏花村的文化内涵,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2013年3月,以“杏村三月,诗画池州”为主题的中国池州首届杏花村赏花节成功举办。2014年3月,以“杏花梦·农耕情”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集中展演和农事展示活动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成功举办。可喜的是,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杏花村文化内涵,打造杏花村文化品牌,已成为社会共识。试用21字归纳池州“复建杏花村”事业,那就是:“过去美-失落了-想重建-难度大-事情值-得真干-会更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安徽贵池人郎遂所撰《杏花村志》是中国唯一被选入钦定《四库全书》的村志”[4],它一方面再次验证了杏花村的文化血统和历史身份,另一方面又为“复建杏花村”提供了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文献依据。

2 杏花村文化与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该肯定,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领下进行的,杏花村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杏花村文化具备生态文明属性、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凸显生态文明追求。

2.1 杏花村文化的生态文明属性

诗人杜牧为杏花村赋予了生态文明基因,经过历史与时间的蕴育,终获杏花村文化硕果,生态文明便是它的原汁原味。

其一,杏花。“清明时节杏花天”,“杏花是古代比较重要的农事和节令物候”[5],杏花开放的季节正是清明时分、农耕季节。《清明》诗中的“牧童”意象,同样指向农耕文明的信息。杏花当令而开,春雨纷纷而来。贵如油的春雨为春耕准备了条件,杏花也固定为独特的春耕物候。“二月杏花三月桃”,杏花迎春绽放,恰似百花盛开的讯号,也自然成为了绿色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其二,村。村在与城市的对立中展开自己的文化属性。首先,村就是农村,是野老、牧童、村姑意象的汇集地,喻指悠闲、恬淡的原生态生活图景。其次,村是田园生活的载体。在这里,既可以“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也可以“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既可以“小童一棹舟如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又可以“牛上横眠秋听深”(卢肇《牧童》)。再次,村代表了和谐纯朴。与世无争,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三,诗与酒。当“杏花”与“村”遇合,就自然产生了诗文化和酒文化。杜牧以降,歌咏杏花村的诗文不绝如缕,“杏花”和“村”犹如触媒,撩拨着历代诗人如琴弦般敏感的神经。“杏花”伴随春风而来,不忍春尽而去,每一场春雨中,杏花“纷纷开且落”,把她最美的青春融入进江南烟雨,用她最美的色彩点染着水墨江南。随后,默默守候着下一个江南之春。“村”则抒发了诗人渴望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上的永恒梦想。酒文化催生诗文化,诗文化升华酒文化,共同抒发对杏花村的文化礼赞。

2.2 杏花村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

杏花虽是娇弱易逝之花,村虽常指偏僻荒凉之地,但池州杏花村却汲取了杏花与村的积极寓意,形成杏花村文化独有的生态文明价值。

其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杏花村志》记载了池州杏花古村12处名胜:“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湘烟雨”“茶田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寺”“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州晓雪”。仅就命名来看,就能让人联想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画卷。

其二,进退从容的人生观。“穷独达兼”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人格,由此形成儒道互补的精神价值取向。辩证地看,遇见杜牧是杏花村的福分,从此留下千古美名;遇见杏花村则是杜牧的缘分,诗人于此领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人生智慧。

其三,和谐质朴的伦理观。杏花村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刺史与牧童可以亲切对话,诗人与村老可以促膝攀谈,青年男女并没有过多的礼教大防,杏花村里真纯质朴、和谐有序,一派其乐融融景象。城市文明被隔绝在杏花村外,乡村空气涤净了都市本不该有的焦虑感和隔离感。

其四,宁静致远的审美观。“杏花”和“春雨”共同孕育了杏花村的钟灵秀美。杏花之美,首推颜色。杨万里《杏花》诗赞:“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虽然也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说法,但总体而言,杏花还是更为贴近宁静致远的文化品格,索性称其为“热而不闹”似乎更为妥帖。此外,杏花驻守的村落也于不自觉中沾染了杏花恬淡自怡的文化气息,进而契合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对“中和之美”的执着。

2.3 杏花村文化的生态文明追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自觉的传承意识和宝贵的创新勇气。往事越千年,变换新时空,今日杏花村文化将如何续写,是摆在池州面前的重大课题。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必定是池州杏花村文化焕发生命活力的不二选择。

其一,既要“原生态”,也要“开放态”。池州市作为后发城市,虽然长期处于追赶者的姿态,但同时也具有充足的“后发优势”:除当选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外,2014年1月,更是荣耀加冕“中国人居环境奖”。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动力就是“原生态”。但是,决不能将自己隔绝封闭起来,而是要以“开放态”积极融入当下“改革再出发”大潮;唯有如此,池州才能顺势而为、成就作为,杏花村文化才能真正焕发生机、名扬天下。

其二,既要“民族风”,也要“国际范”。“民族风”与“国际范”看似对立,其实不然,越是“民族风”才越有“国际范”。今年3月,在“杏花梦·农耕情”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集中展演和农事展示活动中,犁田打耙、水车汲水、播种插秧、风车扬谷、鱼鹰捕鱼等农事活动吸引中外大量游客前往,生动地再现池州杏花村丰富的农耕文化。活动期间,不少国际游客慕名前来,他们异口同声地表达了惊叹入神之感,为杏花村文化的生态文明魅力深深折服。

其三,既要“热开发”,也要“冷思考”。池州市在建市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如今,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发俨然成为助推池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成功跻身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池州杏花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过,“旅游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只有时刻注意保护环境,保证自然环境的和谐,才能保证旅游开发的持久性与可续性”[6]。并非杞人忧天,笔者认为,“热开发”的同时仍要保持“冷思考”。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如何协调“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矛盾?并非危言耸听,一旦杏花村的文化基因遭到破坏,它将丧失原有的强大吸引力。唯有遵循生态文明理念,才能确保池州杏花村的永续发展。

3 杏花村文化品牌与品牌文化

文化能打造品牌效应,品牌会释放文化魅力。对于池州而言,杏花村既是文化品牌,又是品牌文化,二者有机统一在生态文明理念中。一方面,杏花村文化凝聚了“生态文明”的品牌内涵;另一方面,杏花村品牌传递了“生态文明”的文化价值。

不可否认,古杏花村文化已经具备丰富的“生态文明”品牌内涵。但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有效领悟、吸收传统内涵的同时,新的拓展和延伸更具现实意义。在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发过程中,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青清静净亲轻境”的美好构想——山峦阡陌之青、空气溪泉之清、江南田园之静、铅华洗褪之净、自然和谐之亲、神情松弛之轻、诗情画意之境。假以时日,一座让人更加恋恋不舍的生态文明之城、历史文化名城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应该看到,杏花村文化品牌正在一步步确立。近年来,池州市通过加快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着力培育中国诗歌‘符号’,让杏花春雨江南成为安徽旅游的‘明珠’”[7]。反过来说,池州杏花村品牌的确立,对于构建幸福池州、建设美好安徽、实现伟大中国梦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复建杏花村”,不只是池州的梦想,也是伟大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同样不是美丽中国。”[8]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统摄之下,古老杏花村将焕发勃勃生机,生态立市将使池州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到那时,杏花村文化品牌自然会释放更为璀璨的文化魅力。

[1]纪永贵.论杏花村意象的文化内涵[J].阅江学刊,2014(1):129-138

[2]郎遂.杏花村志[M].康熙二十四年聚星楼刻本:221

[3]丁育民,张本健.千古杏花村·后记[M].黄山:黄山书社,2002:401

[4]刘俊.中国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杏花村志》[J].中国地方志,2008(9):53-58

[5]程杰.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J].江海学刊,2009(1):187-195

[6]文怡,龙晔生.特色村寨建设中的生态文明[J].民族论坛,2014(1):76-79

[7]徐建.建设生态文明 绘就美丽中国[J].学习论坛,2013(1):9-13

[8]田宪臣.池州打造田园风光休闲乐园[N].安徽日报,2014-03-28(08)

猜你喜欢

杏花村杜牧池州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山行
遣怀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