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构建

2014-04-10周丽红王立民王健海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标数字化技能

周丽红,潘 胜,王立民,王健海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构建

周丽红1,潘 胜1,王立民1,王健海2

(1.惠州学院体育系;2.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广东惠州516015)

基于目前新课标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实教学存在问题和困境的分析,依据自组织理论,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并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期望通过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缩小现实教学效果与新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效率.

自组织理论;数字化;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课程

2001年我国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学习内容,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过程,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由此可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是此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从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效果与《新课标》中指导思想的现实差距分析出发,针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提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体育教学数字化模式,并对其指导思想、结构和特点进行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纵观近十年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国内学者在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生关系、课外体育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我国体育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起到很好的导向的作用.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反映出当前体育基础课程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表现在:①体育教学决策权相对集中.目前各校实施选项教学,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按兴趣分班,但是由于学生对于体育学习资源认知的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组织仍然以体育教师的决策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个性,不能有效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与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教学氛围,构建多种体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体育学习与发展需要的新课标精神存在差距;②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化.资料显示,我国早操、眼保健操的实施较好,但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课外活动平均不到20%.场地、制度、时间等等因素使得这一规定因不能长期实施而流于形式.与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新课标精神存在差距;③课程评价理想化.课标建议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体能、情感四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然而运动参与和情感二项因缺乏客观的评价依据和手段,该部分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处于理论或理想状态,与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新课标精神存在差距;④主体间交互相对单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师生间的多边互动、平等交流的思想已形成,但由于缺乏交流平台,学生在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中陷入孤军作战,与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练、自学能力的新课标精神存在差距;⑤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相对脱节.在体育教育领域,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停留在对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与教学应用,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信息化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整合还存在较大的空白.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新课标精神存在差距[2].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育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也是我们渴望能应用现代技术辅助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改变体育课程结构和形式着手,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提出一种数字化体育课教学模式.

2 体育与健康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界定

“自组织”中的“自”是指“自发”,其中的“组织”是指系统中所包括的子过程以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组织起来进行运动和演化,“自组织”是一个活的有序的运动和变化过程[3].自组织是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4].体育与健康课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是指:教师、学生通过数字信息系统的交互,自行组织、创生、演化教学资源(包括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学生的体育需求、家长及社会的认知和期望等),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主,以系统智能模块的协调为辅的体育教学程序(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模型.它主要应用于单元教学.该模式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开发更多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丰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激发了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促使教师向“研究性”转变,学生向“探究性”转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该模式根据《新课标》精神以调控体育教学系统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为切入点,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条件和氛围.该模式不是针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也不是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某一专门问题,而是对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实施的揭示.其所运用的主要策略是从调控体育教学系统结构诸要素的关系入手,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教学条件和氛围,从而来体现新课标精神.“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实质是体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不断交互、协作,自行组织、创生体育教学资源,自行演化体育学习过程,体现新课标精神.

3 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3.1自组织理论基础

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 I)于1969年创立的[5].它是指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并证明,只要具备一定条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出现耗散结构并产生自组织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7].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 H)于1977年创立的,哈肯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由一个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内部发生的“协同作用”[4].哈肯认为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社会的,它们从无序演化为有序,形成一定的时空结构,是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部分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不断交替的结果[3].自组织理论说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开放的系统会自发地形成有序,不断地向更高级的复杂性演化.在一定意义上讲,自组织的实质就是创新.自组织理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在化学、物理、生物、经济、地理、社会等许多学科领域里得到应用[8].

3.2自组织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自组织理论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在相关理论论证方面较深入.如高庆春运用自组织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认为:体育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等要素结合成.体育教学系统必须要保持开放性、非衡性和非线性,并通过“涨落”而有序.邵桂华认为学生的体育素质是自组织螺旋式演进过程,只有积极营造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合作的动态自组织教学模式,才能找到体育素质教育的适当位置,也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同时他提出并论证了自组织理论是学校体育教学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转变的强有力的支持,并探讨了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生成的运行机制,分析了体育教学系统自组织演进形式.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发展理论,和前辈在体育教学领域对自组织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观点:每一个学生都是自身的主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受到控制的被动接收的对象,而是体育教学进程中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因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组建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交织的网络平台,以及生成于这一网络平台之上的自组织学习,将引导体育教学的发展的信新趋势.

3.3信息技术支持

该模式将借助WIKI技术.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是“快点快点”的意思,1995年Ward Cunningham创建了为方便社区交流的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宣告了WIKI的诞生[6].WIKI作为新媒体中的一员,具备多人编撰与讨论共享二大特点,一方面,它调动参与者参与到资源的构建过程中,并将构建的资源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库;另一方面,它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沟通交流平台,参与者积极参与,共同创作,不断积累、完善、分享和创造新知识.

WIKI的特点赋予了它良好的教育价值和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首先,WIKI形成了诸多的知识库,每个学生都能从这些知识库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其次,学生可以积极撰写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观点、意愿,能将自己的学习经历与学习方法积极地加以记载,能将学习某内容的过程与体会积极陈述.如对运动技能内容的学习,大家能积极陈述各自对技能内容的掌握情况,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学习技巧与体会,在这里这种记录是学生成长最好的证据;再者,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目标,也是体育教学中难以评价和衡量的一环.WIKI通过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领悟到多种观念,并理解不同观念的碰撞;让学生在享受正确、可靠知识的同时,能不惧权威的参与讨论,畅所欲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高[6].旨在针对WIKI的功能,提出基于WIKI的教学模式,即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能通过WIKI参与体育学习资源的构建,建立一个开放的可供监控、评价的学习系统.

4 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

4.1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和核心内涵,依据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自身功能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作为其教学核心目标.并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领域.提出4个分目标:在参与领域,通过参与学习资源的组织与创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技能、体能领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通过学习中师生、生生间的交互,促进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2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结构

该数字化教学模式包括3个环节:课前创生、课中参与、课后锻炼.

4.2.1 课前创生

课前创生主要指课前组织创生是自组织体育教学数字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学生通过该环节自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进入该学习系统,在信息栏了解体育相关知识、最新的体育信息以及教师的课程安排后,学生参与网上讨论交流,对于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方法等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对自己目前的技能状态根据提示给予诊断,确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群体、教学内容或体育教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都被计算机记录并储存在数据库中,成为日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有效数据.各教师能够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更详细地了解学生技能、兴趣、爱好与体育需求,进而在课前根据学生提交的方案制订教学计划.该环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创新性、自主性培养的重要部分.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示教学目标,给出技能评价标准,提供教学相关资源(教学内容、方法、组织性等),指导学生观察体育教学项目的特征、关系、规律;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进入该学习系统,在相关信息栏了解体育知识、最新的体育信息以及教师的课程安排后,收集与该体育项目学习技能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等资料;上传新成果,扩充网站资源;参与学习相关内容的讨论、发表意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自己目前的技能和知识认知状态根据提示给予诊断,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加入不同的学习群体.有运动基础的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技能水平加入同质学习小组,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加入异质学习小组,担任辅导、帮助学生的工作,其表现将被记录,作为今后“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部分的成绩予以加分.学生在收集、上传资料、讨论交流中的点点滴滴都将被计算机记录并储存在数据库中,通过对以往记录的对比,清晰地记录某人、什么时间对哪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编辑、整理,从而记载每个学生的贡献值.日后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有效数据,另一方面这部分将是学生成长最好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提交的方案制订教学计划.

4.2.2 课中参与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分组、分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在各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为课前有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再加上教学内容、方法、学习群体或教师主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充分表现.

4.2.3 课后锻炼

课后(自主)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学生课后针对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出现的身体、心理的各种现象通过网络论坛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网络讨论交流”;或以在线形式向教师以寻求帮助或进行探讨;同时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课后锻炼内容与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处方或建议,课后自主学习参与锻炼.同样,所有记录都将被计算机记录并储存在数据库中,成为日后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有效数据.

4.3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评价

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下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包括:态度与参与、体能与技能、情意与合作3个方面.(1)参与领域:对学生课前参与相关学习(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群体、发表学习见解)、课后参与经验交流等,通过信息系统予以记录、存储;(2)技能学习、身体健康领域:对学生课中主动参与技能学习、课后自主锻炼等表现,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技能体能测试等方法记录在信息系统;(3)情感领域:对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态度、主动担任学习和自主锻炼“小教师”工作表现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通过信息系统予以记录、存储.信息系统将对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所有信息予以归纳、储存、评价.

由于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强化了各教学阶段学生的参与,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参与和情意与合作的评价能够比传统的教学更好地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能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进而强化学习指导.在评价的主体上,引入学生和家长,或班主任评价.

阶段评价,信息系统对学生在各学习水平阶段的所有评价予以归纳、储存,为日后超学段评价、中考、高考评价提供参考.

4.4自组织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特点

(1)该系统首先打破体育课为1学时的束缚,即教师、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任何时间都能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评价,如通过计算机课前协作组织教学资源、自我诊断,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课后通过网络论坛获得运动处方等.(2)该系统打破体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学生能在学校或远程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积极参与决策,并主动参与学习.(3)该系统打破体育课程评价以学生的体育课表现和身体素质为主的束缚,即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家庭体育锻炼等内容都可通过计算机的交互进行过程评价,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可以对学生综合表现与能力的评价进行汇集、储存,能进行跨时间年限综合评价.(4)该系统打破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学生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了解所学体育知识及技能的要领、关键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形成运用所学体育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5)该系统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监督机构能集组织教学资源、学习、锻炼,辅导、评价、监督、管理于一体.

5 结语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9].体育教学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尽管新课标下自组织教学数字化系统能否帮助我们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但笔者认为该模式的提出至少为我们揭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规律、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系统有序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周丽红.近1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之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2,32(6):97-101.

[2]季浏等.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沈正维.关于自组织原理若干问题的讨论[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1):14-19.

[4]李宏杆.信息自组织理论探讨[J].情报科学.2000,18(2):108-110.

[5]秦春秀.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100-103.

[6]袁敏.基于WIKI的双重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初探[J].教学研究,2010(2):96-99.

[7]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2):4-10.

[8]王崧.论网络学习系统的自组织机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273-276.

[9]尹怀琼.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网络信息自组织[J].现代情报,2003(12):207-208.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digitized teaching model of self-organized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ZHOU Li-hong1,PAN Sheng1,WANG Li-min1,WANG Jian-hai2
(1.The Department of Sports;2.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15,Guangdong,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predicament exiting in the reality teaching of physical and health cours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t present,the authors will try to construct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propose“self-organiz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The theoretical basis,educational objective, structure,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is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discussed comparatively.It expect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ity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new curriculum training target,and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elf-organization theory;digitized;teaching model;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G807.3

A

1007-5348(2014)12-0095-05

(责任编辑:欧恺)

2014-10-1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XTY03).

周丽红(1973-),女,湖南衡山人,惠州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数字化技能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