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专业美术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方法

2014-04-1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技能

冯 帆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整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美术课又一直被普遍认作是“游戏”,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其对儿童智商和情商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1]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学实践技能是提高该专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学前儿童处在智力和心理初步发展的阶段,如果不加强师范生的美术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一是会造成日后其工作知识和具体实践的断裂,二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学前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两方面内容,对于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的内容没有单独开展,而美术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大多也只针对中小学生。师范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掌握的只是一些绘画技巧和审美理论而已,对于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在实习基地实习才能得到锻炼,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出现语言贫乏、照本宣科、方法单一等现象。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创造力贫乏等问题。[2]如何让学前师范生掌握广泛的美术技巧、精湛的教学技能,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得所教儿童能够主动接受美术课程所传达出的信息,激发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对于幼儿心智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如何加强学前专业学生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教学能力入手,参考发达国家先进的幼儿美术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将美术课程中的美术绘画技法训练同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美术实践技法和教学技能,并针对幼儿美术教学中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和培养的方式提出建议。

一、引导学生认识美术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多样性。美术教育的涵盖范围广,大致可分为造型、表现、欣赏、尝试探索等领域,其中涉及鉴赏、绘画、设计、工艺等艺术模块。其自身的丰富多样性突显出加强学前师范生美术教学实践技能素养的重要。学前儿童的特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美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学前儿童单纯地崇拜信任老师,老师的知识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感受,他们无法客观冷静地看待老师的局限,因而对老师的期待极高,希望老师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如果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会使孩子对教师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并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价值,促使他们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美术教学这一课程同多门学科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绘画技巧和审美意识的同时,加强其对幼儿美术教学特点和方法的掌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美术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模式。[3]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的鉴赏能力,简而言之即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判断和欣赏能力。审美鉴别能力要求:一是具有对美和丑的分辩能力;二是具有对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的识别、判断能力。审美欣赏能力要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领悟和评价能力,即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应通过这种美育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帮助塑造儿童未来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谐发展,造就儿童成长的全面发展。

1.增强学生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定期举办阅读讲座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术鉴赏文章并观摩作品;为学生提供推荐书单,利用纸本图书或者网络电子图书建立阅读中心供学生学习;组织读书活动、读书评议、读后感交流会,使学生们在交流中丰富其文化知识并提高其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相关美学课程的开设,从宏观的、理论的方面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高并促使其认识到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乃至对于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学前师范的美术实践时间仅为每周两课时用于学生完成作业,我们建议在原来两课时的基础上, 每周增加两个课时, 适量加大美术课的课时, 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 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审美实践,大量接触美的事物。实践出真知,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审美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展览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举办校园美术展览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的美术实践机会,比如给参加美术展览学生予以选修学分等政策上的鼓励,引导学生对于美术以及审美的实践。也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才能实现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目标。

三、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探索能力

应在引导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主要措施是:

1.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投身社会实践,去发现美、感受美,激起他们的心灵冲动,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们不安于现状,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其审美想象力,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精美的作品、审美的人生、理想的世界。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对自己的故乡或者周围的古镇进行一次文化之旅。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用美术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周边古镇的独具特色的老建筑,从而引发对古镇当时繁荣情景再次探究的兴趣,为下阶段的美术实践打下基础。整个过程便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他们融入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

2.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强调的是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却忽视了教育者本身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被赋予了人类想象先行军的称号,正是由于美术的表现是自由随心的,色彩和图形都可以作为展现内心情绪和臆想世界的最直接手段,可以说是人类抽象感性世界的具象表现。[4]种种当下看似不可实现的幻想往往为未来的实现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只有作为教育者本身保有创造力才能引导儿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活动,使儿童充分发展天性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包括: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开发校内和校外资源, 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主题设计多样,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四、增强学生的再现与表现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美创造问题的一对基本矛盾。一直有人把它们看作是东方与西方传统艺术观念的对立。在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摹仿说”(即模仿说),在东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表现说。

通常认为再现即作者对具体事物的客观反映,表现则是作者主观情绪的抒发。当代对学前专业的学生应当重新审视再现与表现问题,这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幼年时期的学习基本上是通过模仿完成的,而这种模仿的完成即知识的接受,大多以绘画的方式进行再现。而这种再现并非简单机械的描摹,一方面儿童因其技术能力的有限性,无法过于写实的描绘出其所见所知的客观世界,所以不能将其的绘画作品归为单纯的再现性绘画。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模式是发散型的,即便刻意也很难将其思维控制在某个特定的轨道,这种非客观记录性的再现即为表现。无论是非常规的色彩还是不可能出现的生物都是儿童自身对的客观自然界的一种自我的感性认识,并把这种认识用具有表现性的形式传达了出来。作为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及作用,并引导儿童顺畅的使用再现与表现。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再现与表现的综合应用能力。

1.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不能将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学前专业学生美术技能高低的标准。传统的美术教学将素描视为一切造型的基础,这样的判断在当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姑且不言它正确与否,在教学技能的倾向上就应不再单纯的考量其绘画的写实性,应转而重视其对客观对象描绘的简练和概括性,提高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

2.引入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和特点。众所周知印象派画家以瞬间的印象做画。他们快速地用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只考虑画的总体效果,却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使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印象派的作画手法和创作理念对我们学前专业的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印象派的创作方式与儿童早期的绘画方式极为接近,侧重表现自己观念里的客观世界即“印象”。其次由于其表现光影效果,因而色彩丰富,丰富的色彩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色彩统筹运用能力,使其能够自如的运用丰富色彩于同一主题之下,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幼儿教学中引导儿童使用色彩,并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5]

3.儿童通过具象形认识了解世界,也同时试图用具象形来表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所以在幼儿园绘画实践中,儿童常常会为其绘画自觉的设定一个主题,他们甚至会绘声绘色的告诉你这个是“大树”那个是“小鱼”。这正是儿童在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甚至可以认为是他们对成人身份的一种模拟。这种“成人化”的模拟极易导向对“画得像”的简单追求,我们幼儿绘画教学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老师画什么儿童照着画什么,画的像老师参照物的小朋友得到表扬,画得不像的在老师的教导下再接再厉。这是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儿童最天然最自由的想象力,使其落入了定式思维的可怕圈套,直接影响儿童未来一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必须注意平衡再现与表现的关系。高等院校在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时应教导其利用故事性引导儿童的表现性绘画表现,简单而言,学前教师应先讲一个具有引导性的故事或是可以让儿童自由作画,让其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为大家讲解。由此很容易发现儿童自由表现出的故事场景是基于他们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即在再现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的自己的表现性能力。这样既得到了一个有客观世界合理成分的景象,又充斥了儿童奇妙的表现性的看似不合理世界,真正体现出基于再现重于表现的幼儿美术教学之路。

4.重视对学前专业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这种抽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抽象能力,即用简练的语言方式告诉儿童客观对象的形体特征。例如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像杨树叶子一样大片的耳朵、像大树桩一样的四肢等。这种抽象的点到为止既再现了客观对象的外在形象,又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模仿塑造。另一方面则是绘画的抽象能力,即作为幼儿教师对于客观对象的绘画抽象表现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将一只大公鸡的形象拆解,逐个用绘画的形式告诉儿童大公鸡有尖尖的嘴巴,画出尖尖的嘴巴;有神气的鸡冠,画出具有弧线性特征的鸡冠,同时也画出具有尖角特征的鸡冠;再画出长了羽毛的鸡身,也画出身上开满花朵的鸡身等。让儿童理解大公鸡的基本构成特征后自由组合,并由此创造出属于儿童自己的、具有自身表现性特征的再现型大公鸡。因此,我们应重视学前专业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使其能为未来儿童再现能力与表现精神的综合培养发挥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玉林.艺术范例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 陶旭泉.美术新课程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向宏年,林洪,陈红霞.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及案例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胡知凡,李燕.幼儿教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技能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