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云兴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2014-04-10陈俊娟

昭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龙云昭通小说

陈俊娟

(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曾令云先生是“昭通作家”中的高产者。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陆续撰写了《龙卢演义》、《浮世幻影》、《罗炳辉》等历史题材小说,受到了云南和国内文学评论界的持续关注。特别是他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云兴街》,字数长达150万字,以丰富的笔墨,描绘了民国以来七十多年中昭通地区的巨大变化。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很注意立足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昭通本地的历史文化,将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从而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艺术美感。下文即拟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云兴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一个初步的论述。

一、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云兴街》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第一个特点,是作者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小说是通过对其中重要人物的言行描写来体现这一点的。如上所述,《云兴街》虽然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它毕竟不同于严肃客观的史学著作,如何展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与形象,主要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

《云兴街》的叙事,始于民国时期的一九二九年,背景是“龙云战胜了胡若愚、张汝骥的军事政变,统一了云南”,然后任命自己的同乡安恩溥回去治理昭通。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昭通的描写却并不局限于这个时段,而是将昭通的历史追溯到清代雍正皇帝时期的“改土归流”,并借助于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龙云和安恩溥之口,去寻找和总结前人治理昭通的经验。这样的构思,实在体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昭通历史变迁的深入思考,及对于昭通本地历史资源与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这种创作思路是很值得注意的。

除了构思的独特,小说所写的人物重视、尊重传统文化的例子也很多,如小说上卷在写到安恩溥来到昭通后,和本地学者王凤瑞谈到废除科举考试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的新式学堂和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时,安恩溥就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他说:

“我很赞成倡导西方民主和科学价值观,但我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精华、糟粕地全盘否定儒家的传统价值,让国学成为绝学。中国没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华夏民族还存在吗?”[1](P.25)

很明显,这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的评论,安恩溥的意思是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辩证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可见作者所塑造的安恩溥,是一个思想开明而又十分尊重传统文化的人物形象。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国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不只是刻写在书籍中的段落和章句,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人的思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套无形的精神系统。在《云兴街》中,除了上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评论,小说也通过很多细节描写,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这一段:

早晨起来,脸不洗,就得泡开茶,热腾腾地喝几口,再咂杆叶子烟,夜里积淀下来的那泡浓痰才吐得出来,否则一天气喘吁吁,咳得变嘴变脸的,即使如此,曾令云的父亲还能省下一包沱茶送给魏姑奶奶,可见老人之善良,这些来自传统文化的精髓。[2](P.548)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又以普洱茶著名。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细节描写,从“理气化痰”的角度,突出了普洱茶的养生价值,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亲切可感的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

历史题材小说作为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吴秀明曾经研究指出,历史题材小说“作为与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精神连接的特殊文类,它的立足民族‘根’性的创作,又可对现代性偏至即‘现代性等于西方性’起到一定的调节纠偏作用”[3]。从上文对《云兴街》有关段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正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表达了自己辩证理性的现代观念。

二、注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云兴街》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很注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体现了一种“以史为鉴”的思想。小说上卷的主要内容,是写安恩溥奉龙云之命建设和治理昭通的故事,那么,治理昭通主要依据什么呢?过程中又应该坚持怎样的政治理念呢?安恩溥在离开昆明去昭通前,和龙云有一段关于昭通历史的对话,在本卷中尤其引人注意。龙云对安恩溥说:

“雍正皇帝改土归流后的第四年,禄万福揭竿反叛,遭到鄂尔泰和哈元生的残酷镇压,他俩欲灭族灭宗,滥杀无辜,在历史上留下了颇发人深省,值得研究和回味的一页。你得好好研究一下这段历史,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但思想和观念切忌狭隘,否则,你就治不好昭通。”[1](P.7-8)

这段描写说明,作者笔下的龙云和安恩溥等人,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意识,而且很注意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作者将两位杰出人物的对话作为整部小说的开篇,也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涵义,似乎是在暗示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和描写,从中寻找对现实社会与生活的启迪。

那么,在龙云的心目中,昭通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史给人的启迪,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在随后的谈话中,他对安恩溥这样讲到:

古往今来,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是恩威并重,雍正更有甚者,照理,对昭通禄氏一族灭祖灭宗本是雍正之意……雍正的终极目标实现了,他又饬令鄂尔泰、张允随等人安插尚存之土司于内地,分给房屋地亩,俾得存养,不致失所,这便是政治。[1](P.14)

这段龙云对安恩溥的谈话,既是对昭通历史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刻思考。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曾经总结过君王的权力哲学,将其关键之处概括为“赏”和“罚”两个要点[4],“赏罚”并用其实也就是“恩威”并重,可见小说所总结的历史经验是与古人的思想相通的。

当然,除了政治上的思想谋略和实践能力以外,统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特别是廉洁自律程度,也是决定政治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所以在总结了清代的昭通历史之后,龙云又吟诵起了昭通的著名景点“清官亭”的对联,并语重心长地对安恩溥分析其文化意蕴,他说:

“恩溥,刚才我为什么突然吟诵起举人饶起孝为清官亭写的那副楹联,因为……它的全部历史,充满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寓意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内涵,听说年久失修,显出了破败之像,你去了当格外留心才是。”[1](P.17)

显然,小说在这里是采用了一语双关的笔法,龙云表面上是在谈论清官亭的“破败”和“年久失修”,实际上是在提醒安恩溥,去后一定要廉洁自律,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统治者,必须要依靠人民,才能使自己的统治基础更加牢固,这是历史昭示给人的智慧,也是小说作者深刻思想的体现。紧紧依靠人民,清正廉洁而又能采取正确的策略,这样的执政者又怎能不成功呢?

三、在品味哲理中感悟人生

《云兴街》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第三个特点,是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哲理的深刻理解,并通过小说人物对古代哲理的品味,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的概念,古代哲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云兴街》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哲理对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影响。

文化传统有它内在的结构与机制,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美国学者罗伯特·芮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曾将社会中的文化传统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信奉和代表的文化传统,它和“民间文化”是同义词。[5]在中国文化中,“风水”文化大概就属于“小传统”的范围,《云兴街》中对此也做了颇为精彩的描写:

“安旅长,昭通人都在说,龙起于西梁山,脉落于回龙湾,逶迤连绵几百里,确是藏风聚气的好地方。阴阳之宅,其实大同小异,阳来一片,阴来一线……龙氏家祠坐南朝北,但却没有朝北边开大门,而是用照壁代之,从而增加了祠堂的气势。”[1](P.30)

这是昭通人王凤瑞对小说所写“龙家祠堂”风水学的评论,特别分析了祠堂的位置、方向与当地山形和水流的关系,安恩溥也认为这样的布局“深蕴着王者之气”。这几段对话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神来之笔”,作者虽然写到了中国文化中的“风水”思想,但突出的不是它的迷信成分而是蕴含其中的审美观念,可以说既尊重了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又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科学精神。

除了风水学这样的“小传统”,小说也写到了社会上层人士、知识精英所代表的文化中的“大传统”。如上所述,《云兴街》的叙事时间长达七十年,描写了上百个行形形色色的人物。纵观这些人的一生,作者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影响人的命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呢?在小说的下卷,作者以《庄子·逍遥游》中所包含哲理为基础,借小说人物舒炜之口讲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舒炜这样讲到:

“兄弟,退休后,闲来无事,我认真地读了庄子的《逍遥游》,事隔三十多年……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仅有一千多字的文章……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不能成为鲲鹏,不能投身逍遥游的障碍在哪里,自己处在这个社会里,是大用、小用,还是有用,或者无用,最终的指向,应该是那种顺应天地,万物合一。”[2](P.410)

这是作者结合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经历,对中国古代哲学名篇《庄子·逍遥游》所作的深刻解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庄子·逍遥游》所写的境界虽然高超,但却是身处社会中的个人难以达到的;因为个人的命运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个人的发展只有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并理智谨慎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可能会有所作为。这是舒炜历经沧桑后所总结出的肺腑之言,又何尝不是含蓄深刻引人思考的人生哲学呢?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可知,《云兴街》虽然是一部主要描写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小说,但也从多方面体现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张琴凤曾经研究指出:“历史叙事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绝对的还原历史、保持纯客观的中立姿态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叙说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6]《云兴街》的创作正体现了作者文化思想的参与,这些内容不但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和做事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

[1]曾令云.云兴街(上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曾令云.云兴街(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吴秀明.世纪交替的历史关注与现代性求索——论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思想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3—78.

[4]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10—121.

[5]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M].王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3—125.

[6]张琴凤.作为“历史”的言说——近年来历史题材小说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06,(3):74—77.

猜你喜欢

龙云昭通小说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URANS simulations of the tip-leakage cavitating flow with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procedures *
Some notes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rror analyses of the attached turbulent cavitating flow by LES *
龙云政府与云南金融近代化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