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下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04-10肖华茂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人才

肖华茂

协同创新下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肖华茂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在协同创新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已经成为其关键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地方高校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每年大批量大学生等待就业,可是用人单位又直呼人才缺乏,这就是因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的不完善性,导致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活力不足等。尤其是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而企业、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非常缺乏适用型的管理类人才,所以看似管理类人才“供需两旺”的市场,却因为这种输出和输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目前人才市场的一大挑战,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实现输出和输入结构的合理无缝对接,已经成为当今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地方高校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同时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提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注重改革教育理念,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模式,资源共享,共同发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也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等协同培养人才[2]。教育部制定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第五条中,培养创新人才也要探索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第十二条中也提出,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3]。

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落实胡锦涛同志的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精神,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也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从国家连续制定颁布的这些文件的精神和教育部至各个高校工作的动态来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被政府和高校提到核心位置和重要议程,已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来研究和实践,尤其是提出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开拓和好际遇。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如何借用这一东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课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提出以协同为抓手,推进地方高校多方协同,以共育人才、协同创新为目的,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创新意识、学科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企业和社会需要的管理类创新人才,让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输出和市场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输入结构无缝对接。这不仅是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而且也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最佳途径,更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提供所需合格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示范。

一、改革思路

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企业、市场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是:统一思想,适应管理类人才需求形势,更新教育观念,围绕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课程和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强化改革创新与内涵建设;协同校内外企业,以学生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为方向的校—企深层合作办学等渠道,充分利用校外优秀管理人才、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实践和实训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培养能适应企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同时奠定本专业学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服务功能;通过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示范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建设。

二、改革目标

遵照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全方位、多主体等方式构建“五位一体”(校企、校校、校所、校政、国际合作)协同创新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坚持“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现学科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特色发展道路,以“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以全程融入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多重多方人才评价为标准,以柔性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为保障,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管理类人才。

三、改革方案

本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等内容制订如下改革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出发,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可持续成长潜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培养平台,创新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等文件建设要求,从专业理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研究适应现代企业和市场对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把国外管理类人才先进的培养理念引入进来,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方式和学分对接机制,创新管理类人才新的教育方式。

通过探索与实践,构建“五位一体”(即校校、校企、校所、校政、国际化合作)协同培养平台(下面简称:协同平台),形成多方深度合作的行之有效运行模式,全面整合协同平台的优质办学资源,明确协同平台各方对管理类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层次的教育分工,合理设置知识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与地同平台不同主体分类对接”的原则,配套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共同制订协同培养的操作性强的“3+1”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生按培养方向分组在对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一年,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战略规划、生产扩建以及营销策划等专业实践任务,真刀真枪完成毕业设计。建立配套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全程考核方式,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和各环节培养质量,高效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以“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管理类专业的改革,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集聚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创造优秀创新成果,在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创新四大功能协调发展中实现知识价值的创新,提高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引导师生承担、参与国内外的合作研究项目,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并以此形成学科专业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成果。同时,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以资源拓展延伸为方向,建设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该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个协同创新主体所拥有的优质资源的作用,为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3.创新“内培外引”的用人机制,打造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学队伍

(1)创新用人机制,注重建设实效。按照“培养、引进、稳定”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内培外引双向协作模式,灵活运用注重实效的聘用方式,不断优化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学队伍。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实行双师职称评聘优惠政策。充分认识企业和市场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通过将担任本专业主干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分批派往协同平台访学研修和定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锻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重点提高中青年教师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

(3)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常态化运作机制。聘请协同平台的优秀专家和中高层管理者到管理类专业定期开设讲座、兼职授课与进行实践指导,强化教学队伍建设。

(4)整合教师队伍,打造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稳定优质的教学团队。

4.建立多形式、有特色、共享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1)强化课程群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有校外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技能课程群的鲜明特色。在公共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素质体系中重点改造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以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为主线分类改造建设相关课程,删除一些课程,开发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模块结构体系,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实施中,尝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取向,选择相关能力模块的组成结构。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需要将有关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与企业顶岗实习、厂内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内容相衔接,现场真实操作,现场考评。

(2)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

根据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知识和能力模块培养目的,充分发挥包含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对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基础核心技能课程、工程技能课程和专业应用技能课程等进行相应开发的特色课程内容要进行科学安排。理论内容体现出前沿性和科学性,技能内容体现出生产应用性和高新化,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的自编教材或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3)以精品资源课程、精品视频共享课和网络课程群为平台,构建共享与交互性强的教学资源

对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主干课程要纳入精品资源课程、精品视频共享课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构建一个电子化的平台,形成开放共享性、师生互动性强的,与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5.全程融入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围绕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善和强化协同平台等校外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咨询与决策的工作机制,通过多方深度合作开发的方式,将现代企业管理最新应用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和先进运营管理模式融合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全程融入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较少考虑市场需求,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全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改革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职业领域和人才市场,将市场、行业和企业全过程的多角度的深度介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企业和市场对管理类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融入管理类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重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构建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突出以下两个重要方面:首先要把以系统工程思想来指导整体改革;其次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必须具备柔性和弹性。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就是要求我们要比较充分地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所需求的的课程广度和深度;而柔性和弹性则是要求课程体系要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发展要能及时方便地做出调整,而且还不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修订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以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培养核心,对各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适当精简学时,大力增加当前管理学科的前沿理论课程。

第二,深入系统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为提高学生能力而进行的校内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改造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在最后一年,利用一个学期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中去实训,另一个学期学生就可以借用实训直接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

第三,加强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考核和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平台,增强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项竞赛活动等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发扬个性,突出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性脱颖而出。

第五,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改革,改革考核方法,使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指标能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落实。

第六,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在选修课程改革上探索“双跨”模式,就是要打破专业课程各种壁垒,在学校内外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自由选课模式,制定新的选修课制度,选修课与其它专业打通,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最终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

(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以行业技术变革为导向,与时俱进,传授主流管理类专业技术。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尤其在行业规范、标准、方法和技术上,做到与企业保持一致,真正做到不过时、不断层、不偏离。加强配套教材建设,地方高校要积极主编并出版核心课程教材以及所开设实训(实验)课程的实验指导书。

(3)教学方法改革

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按照课程的不同性质开发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不同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般性的专业课程,采取“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设计类课程,采取“案例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或论文以校外毕业设计或论文为主,校内毕业设计或论文为辅。鼓励学生在企业参与真实管理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让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货真价实”而非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课程组作用,完善课程组教学机制,建设结构合理的核心专业课的课程组,定期研讨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改革

结合管理类人才市场需求实际,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改革,凸现管理类人才应用型的特色,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教育目的。主要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进行:

第一,完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提高综合性、开发性实验比例,实现教学实验的规范化。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在实验室里模拟管理流程、理解岗位职责和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

第二,主要通过协同平台,利用企业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到教学大纲的制订、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到就业各个环节,让企业全程介入,真正把学校教学目标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借用协同平台,让实践教学环节在平台上全方位地实现,这样学生能在不能的岗位、不同的环境得到各种实践机会,全面训练学生适应不同岗位和不同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获得系统全面的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提倡学生自主开发实用系统和自主创业,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和实用项目中去,甚至自己申报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技能及管理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从实际的项目需求出发,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最终实现项目需求,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能力。

第五,广泛开展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6.构建多重多方人才评价标准,客观全面科学评估人才

除了平时的理论考试评价、教学督导制度评价等外,为了更为客观全面科学评估管理类人才,针对不同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借用多方主体、引入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估。

(1)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除卷面考试外,还要引入课堂口试、“机试”、“笔试+机试”、“答辩”、综合大作业、实验报告、企业实践活动、论文、调查报告考查、课程设计考查、PPT报告考查等。及时掌握学生专业学习的长处所在,使教师能够尽量做到针对性培养,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

(2)实践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实践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有:一是实验考核,采取实验报告与实验操作水平相结合、实验过程与实验仪器熟悉程度考查相结合、多种实验题目备选考核等考核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必修实验项目的掌握程度;二是实习考核,包括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核。实习结束后,学生除了要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以外,还要求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结果汇报,激发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及学习资料的能力;三是第三方评价,在规范常规学习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广泛收集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顶岗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的评价信息,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教学质量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7.创新多元化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柔性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加大学校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力度,构建宽松、柔性、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由校内外的专家共同组建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人员互聘,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1)明确校—院(系)两级在教学资源配置与管理的责任机制

在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突出专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教学管理自主地位,必要时建立管理类专业综合改革人才试点独立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2)加强多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成立协同平台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运行实行基地管理委员会,设立专门办公室和负责人,负责基地的日常事务和双方的联系沟通,对协同平台主体进行有效管理;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由各方协商解决,上级下拨的建设经费必须无条件应用于基地建设与管理;每年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和生产实际,在学生实践、实践指导老师及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分工负责管理。

(3)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功能,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提供分类培养学分的选择。完善课程设置与选课管理模式。对核心技能课程实行必选课管理,对特色课程实施菜单式自主选课的教学管理。对学生实现全员阶段式管理,为学生建立分类培养信息,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对师生的教与学实行“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简化操作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四、结语

通过系列改革举措,紧密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适应企业和市场对管理类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运用协同平台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改革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与市场和企业无缝对接的高级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形成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鲜明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科引领作用,服务当地企业和经济建设。

[1]新华社.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7-24].http://www.gov.cn/ldhd/2011-04/24/ content_1851436.htm.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4-07-1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 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4-07-20].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Study on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XIAO Hua-mao
(School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re is a big contradicition between the management talent teaining mode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d and the economy,society,enterprise development requiremengt,it is very immiment to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In the cas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around th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ability training,the reform of teaching team,the construction of instructionalresources,the teaching methods,th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the reform fo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Only focous on the above aspects,the local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G648.4

A

1007-5348(2014)11-0174-06

(责任编辑:薄言)

2014-08-10

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GDJG20142437);韶关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SYJY20121301)

肖华茂(1974-),女,湖南双峰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