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禄:灵渠巧连湘漓水留

2014-04-10

中国三峡 2014年6期
关键词:灵渠天平

史禄:灵渠巧连湘漓水留

文/陈 陆 编辑/任 红

2005年7月29日,广西桂林灵渠风光。灵渠分水潭、铧嘴、大小天平远眺。摄影/邓云波/CFP

“狂澜即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经万里。人谋鶂敓天造,史禄所经始。”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描述灵渠的诗句,它用最精当的文字准确记录了我国两千多年前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灵渠,又称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它开凿于公元前219年的秦始皇时代,是一条沟通长江、湘江和珠江水系,穿越南岭的一条运河。这是一条长仅37公里,流量只有十几个立方米左右的小河,却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唐代鱼孟威在《桂林重修灵渠记》中,对灵渠的历史作用曾作了精辟的概述:“所用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推俎豆以化猿饮,演坟典以移觖舌。蕃禹贡,荡尧化也。”这里概括了灵渠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修建灵渠者 名禄姓何?

灵渠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渠之一,但对这位主持修建灵渠而建立千秋功业的人,历史上记载却极为简略。与另两位历史名人相比,灵渠的修建者不如他俩幸运。修建都江堰的李冰,被蜀人敬奉为“川主”而千秋供奉;郑国以其名字命名渠道而万古传名。而修建灵渠的他,名声却远不如他们响亮,甚至连他的姓氏人们至今也颇有争议。

虽然不少史书上将其称为史禄,又称监禄,但有学者认为“史”和“监”仅仅是官职,即监御史的简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监御史就是担任郡的检察官。认为这位主持修建灵渠的人名禄,姓已失传。理由如下:

监禄,最早出自约公元前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使监禄无以辅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50年后,司马迁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有“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句子。《史记》之后100年,东汉班固《汉书》的《严助传》也只有一句“又使监禄凿渠通道”,也均未说其姓。《汉书》的注释者三国魏人张晏,在注释“监禄”时更是明确地说“监郡御史也,名禄。”

虽说《淮南子》不是史书,但《史记》和《汉书》是史书确凿无疑,更何况司马迁和班固治史均十分严谨,为世代史学家所公认。在史书上,因姓失传而只称人名的情况并不少见。司马迁最早记述了都江堰,在《史记》中有“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句,说蜀郡太守叫冰,也未说其姓,也可能是因天长日久其姓失传。是西汉时期蜀地学者杨雄,在《蜀王本纪》中对李冰作了详细的描述,并补齐了“蜀守冰”所欠缺的李姓,才有了李冰这个全名。灵渠主持者的姓名情况,大概也是如此。

史禄,则出现得更晚。据学者查证,晚唐人莫休符在他的《桂林风土记》中称主持修建灵渠者为“御史史禄”。这离灵渠修建已过去了一千二百多年了。但之后,也有史学家说,古有以官职为姓的情况。于是,史禄这个姓名就一直这样传下来了。

灵渠平面示意图。

不仅宋代诗人范成大这样称,当代诗人郭沫若在《游灵渠填词作序》也这样称,就连兴安县“四贤祠”里塑的灵渠修建者的雕像,也署名史禄。史禄已约定俗成地成了这位灵渠修建者的姓名。但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和准确,在《百家讲坛》上,阎崇年先生还是谨慎地将灵渠建设的主持者,称为“监御史名叫禄”。本文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先姑且用史禄来称呼他吧!

始皇南征百越 兵勒湘南

“六王毕,四海一。”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秦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又派尉屠睢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

百越人居住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一带,被称为“化外夷蛮炎方”。由于受南岭山脉的重重阻隔,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百越人大都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猎事繁而农事少”。有少量的农耕,也是“摘穗唯将手当镰”,生产力极其低下。各氏族部落之间连年混战,并且不断侵扰秦国的边境。

尉屠睢接到命令,便组织兵力分成五路,向百越进攻。一路由今江西省余千、乐平,向东攻取闽越。一路循今江西省南康经大庾岭南下,攻取广东北部。一路循今湖南长沙南下,直取今广州一带。这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另外两路是南下进攻西瓯(今广西一带)。其一经今湖南省江华循渚岭入贺县;其二由今湖南省靖县经越城岭入桂林。这两路军队均由尉屠睢亲自指挥,是南下的主力部队。不想这两路军遇到西瓯人的顽强抵抗,加之山岭阻隔,道路崎岖难行,军粮运输困难,军队无法顺利推进。史载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战争长期处于胶着状态。于是“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之间”。即秦军只好占居要道,驻扎在今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间,建立了“秦城”。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秦瓯之战”。

秦始皇于是下令“使监禄凿渠运粮”。史禄率十万劳力劈山凿渠,历经三年寒暑,于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接着秦始皇调动全国的兵力与西瓯人交战,西瓯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于是秦瓯之战结束。岭南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诞生。

率十万劳力劈山凿渠

时空悠远,史迹亡逸。史禄当年修建灵渠时,是如何准确选址,如何巧妙设计,又是如何艰难施工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仅仅是它的选址和测量技术的精准,就令今人惊叹不已。

南岭山脉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但水势散乱,高低悬殊。当年史禄在勘察地形时就发现,在南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的谷地中有两条河:一条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一条是漓江的支流始安河,两条河流最近处仅有1.7公里,但始安河水比海洋河高五六米,水量比海洋河小得多。两河中间还隔着一座高二三十米,宽三五百米的太史庙山。如果将太史庙山凿穿,修一座大坝将海洋河水壅高,再在这两条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就能将湘江和漓江连接在一起。因为湘江东北流,注入长江;漓江西南流,注入珠江。这样中原等地的军粮就能越过南岭运到岭南,军粮南运至西瓯的问题得以解决。因兴安县就坐落在两河中间山谷的最低处,于是水利工程枢纽选址就定在这里。

史禄当年修建的灵渠什么模样,已是无迹可寻,史书上只或详或略地记载了以后历代三十多次对灵渠的整修和改造。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灵渠近代的格局。

近代灵渠的工程设施主要有: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渠、陡门等。

分水点在湘江上游海洋河分水村河段。用巨石砌起高六米的人字形拦河坝。堤头作铧嘴,前锐后钝,形似犁头。铧头连接大小天平,强行将大坝壅起的河水三七分流。三分经南渠流入始安河,再进入漓江。七分经北渠引入湘江。

人字形大坝夹角为108°,为滚水低坝。坝顶低于两侧河岸,内高外低。铧嘴与大小天平相连,北为大天平,南为小天平。大天平石堤与北渠相连,小天平石堤与南渠相接。铧嘴与大小天平合称为铧堤。铧堤的坝顶用青石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用片石鳞次篏砌,通称为“鱼鳞石”。整个人字形铧堤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固若金汤。

铧头与大小天平是工程的关键项目,它承担着拦水、分水、泄洪的功能。枯水时节,铧嘴与天平相配合,可保证南北渠通航所需的水量。洪水时节,多余的水量可从天平顶自行溢出,泄入湘江,避免洪水冲出南渠淹没兴安城。

铧堤分水后形成北渠南渠。北渠从壅高了的大堤流出,水位明显高于湘江,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船只的航行,又要影响铧嘴的分水效果。修建者于是加长北渠流程,使它比故道长一倍,达到8里。北渠在湘江河谷地带,呈“S”形迂回曲折迤逦前行,减缓了流速,便于通漕,又扩大了灌溉面积。

南渠经兴安城东北接灵水,转入漓江。全长60多里,由人工渠道、人工拓宽浚深的自然渠道和自然河道组成。南渠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为了防止枯水季节通航水量不足,于是修建了陡门(又名斗门)。陡门是世界上最早的提水通航工程,是近代船闸的始祖。

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门等巧妙利用自然的条件和环境,构成了灵渠完整的水利枢纽系统,达到了“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终是挂帆时”的漕运效果。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他的著作《岭外代答》中描述了当时灵渠的面貌:

于上流砂碛中,垒石作铧嘴,逆分湘水为两,依山筑堤为溜坦,巧激十里而至平陆。遂凿渠绕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自铧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许,有泄水滩。苟无此滩,则春水怒生,势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滩杀水猛势,故堤不坏,二堤得以溜湘余水缓达于融,可以为巧矣。渠水绕以兴安县,民田赖之。深不数尺,广可两丈,足泛千斛之舟。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文中全面描绘了灵渠的格局及分水、过滩、杀水势、过陡门的情景。其中“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更是将船只通过陡门翻山越岭的实况,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也成为了古代的一道奇观。

陡门一般设在水浅流急之处。在渠道的两旁相对各修一座半圆形的石堤(陡盘),在两石堤正中大石上各凿一个放陡杆的凹槽。渠底用石条竖插成为“海底”,在“海底”正中凿一个石孔(鱼眼),为斜插陡杆之用。陡门一般宽5-6米,最大的大天平“第一陡门”宽为7.1米。上游有航船下来时,守陡门的“陡军”在陡盘上放置横杆,再向鱼眼插入斜杆,再沿横杆放置一排由三根圆木扎成的“马脚”。靠马脚放置竹排和竹箔。待水位升高可行船时,“则去箔放舟”。由于竹排和竹箔有空隙,下游的水流并未干竭。史载,至宋代灵渠已发展到上下陡门同时运用,和现代的船闸原理一样。

世界最早的运河之一:广西兴安县的灵渠。 摄影/王家成/CFP

2006年9月21日,广西,灵渠。飞来石在灵渠的秦堤上。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头上有两株桂花树从裂石而长出,亭亭如盖。飞来石无倚无根,独耸南渠上,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摄影/王家成/CFP

灵渠陡门建于何时?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均无记载。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说秦代史禄凿渠时便筑了陡门。而唐人鱼孟威的《灵渠记》中却说“宝历初年(公元825年),给事中考工渤廉车至此,备知宿弊,重为疏引。仍增旧迹,以利舟行。遂铧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门以级直注,且使溯沿不复稽涩。”认为陡门为唐代李渤建造。其后在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重修灵渠时陡门已有18座。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陡门达到36座。即便我们从唐宝历初算起,灵渠的陡门也有1200年的历史了。难怪有外国水利专家不由地赞叹:它不止是运河水闸之父,更是运河水闸的祖父、曾祖父了!

2012年08月23日,广西桂林,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灵渠“天下第一陡”开闸启航。 摄影/王滋创/CFP

咫尺江山分楚越 使君才气卷波澜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宽阔平坦的道路,运输全靠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牛拉马驮,效率十分低下。长距离、大载量的交通运输怎么办?水运成了最便捷的运输方法,河流便成了当时的高速公路。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也都是自西向东流淌。那么南北交通怎么办?就靠穿山越岭沟通这些大江大河的人工运河。

说起运河,首推京杭大运河,它纵横南北,将我国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在了一起。而把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连接在一起,让中原和岭南紧紧相依,靠的是灵渠。

郭沫若有诗写道“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说明灵渠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通三江,贯五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灵渠是沟通我国南北内河航运的唯一通道。在晚清以前,广州的读书人若要进京赶考,就得从广州的珠江上船出发,溯珠江而上,经漓水,过灵渠,然后沿湘江而下,入长江,再沿大运河北上,才能到达京城。灵渠比南北大运河开凿的时间早得多,可以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条运河。

清人陈元龙在《重修灵渠石堤陡门记》中说:“陡河(灵渠)虽小,实三楚两广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货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

史载,当时灵渠平均每天过往的船只达四五十艘。直到民国初年,灵渠仍每年来往船只达600余艘。这些船只,大的有20至22米长,2.4至28米宽,能装载10至17.5吨重的货物。小船也有18至20米长,2至24米宽,能载5至10吨货物。中原及北方的金银铜器、陶瓷、丝绸等,通过这里进入岭南。而岭南的南珠、象牙、犀牛角、玳瑁、翡翠、银铜锡等矿藏以及土特产,通过灵渠远销全国。中原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传到岭南,使得岭南这片富饶的土地,摆脱了曾经的蛮荒和闭塞,走向富足和兴旺。

灵渠不仅可以“通漕运”,促流通,还可以灌溉农田和供给城镇用水。灵渠上就开有渠口,便于引水灌田。据历史记载,宋代已“溉田甚广”,“民赖其利”。及至清代,灌溉面积达到“数百顷”。今日的灵渠虽已逐渐失去了当初的航运功能,但它在灌溉、供水、旅游方面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今来这里旅游的人潮,已如过江之鲫。人们游兴安,看灵渠,观赏这一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在南渠的北岸,可以游览“四贤祠”。这里供奉着四位功勋卓著的灵渠建设者:他们是秦代的史禄、汉代的马援、唐代的李渤和鱼孟威。四贤祠的建造历史久远,但准确年代不详。元代黄裳《灵济庙》记载“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史李渤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记述了四位贤能对灵渠建设的贡献,人们世代祭祀他们,感念他们建立的千秋功业。

铧堤上流连的游人最多,看铧嘴分水,鳞坡溢流,清水盈渠,禾田泛绿,真可谓伟业与美景同在,勋迹与祥和共存。来这里参观、考察的世界水利专家们,看到其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设计,独具匠心的施工,不由地连连惊叹并顿生敬意,赞叹灵渠真不愧是“世界古代水利明珠”。郭沫若写灵渠的诗句中“英雄伟绩费疑猜”,正是表达了人们对我国古代水利专家的高度智慧和才能的惊叹不已和敬佩万分的心情。

猜你喜欢

灵渠天平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凝聚政协智慧 赓续灵渠辉煌
说说天平的使用
灵渠颂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天平使用“三步曲”
你会用托盘天平吗
天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