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京经济学

2014-04-10赵传君

求是学刊 2014年1期

摘 要:普京经济学(Putinomics)是对普京在近14年执政期间形成的经济理念、经济政策、经济战略和经济管理方式的集中概括和体系化。普京经济学有其特定的思想来源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包含9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体制塑造、道路选择和未来方向具有决定性和历史性影响。与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和克林顿经济学不同,普京经济学属于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总统经济学,它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普京经济学;总统经济学;强势政府;渐进改革

作者简介:赵传君,男,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从事中俄经贸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01-13

一、普京经济学:转轨国家的总统经济学

近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不断提起“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并高度关注“安倍经济学”的效应与成败。无独有偶,巴克莱资本公司对李克强上任后力主的经济政策冠以“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而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出现了人们耳熟能详、知名度很高的“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和“克林顿经济学”。这些以总统、首相、总理命名的经济学,人们将其统称为总统经济学,它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理论经济学,而是对某一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经济理念、经济政策、经济战略和管理方式的高度概括和符号化。从经济学大学科角度看,总统经济学应当归属于应用经济范畴,可作为一个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总统经济学一般是依据某种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的政策与管理实践,同时也是某一种宏观经济理论的一种实证。如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美国和英国的一种实践。一般来说,能称得上总统经济学的理念和政策,都具有鲜明的国别特色和个体风格,同时又对一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及西方经济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滞胀”危机,尼克松、福特、卡特三任总统均把反通胀作为首要任务,都以失败告终,经济又回到“滞胀”的老路,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已束手无策。里根总统以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和传统的保守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采取了从政府干预主义转向自由放任主义的总方针,实行了以下经济政策:大幅度减税,鼓励储蓄和投资;削减预算支出,改革社保制度;放松经济管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稳定货币供给,有效抑制通胀。[1]里根经济学获得了成功,引导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危机,被称为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在英国,撒切尔首相上任时面临着经济萎缩、通胀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全国工人大罢工的困难局面。撒切尔以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为依据,采取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措施: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实行大规模国有企业和资产私有化;取消物价管制委员会,缩小国家企业局权力,废除外汇管制和180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降低税率,扩大公共产品领域的市场成分;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2]概括地说,撒切尔经济学的基本方针是:金融自由化、企业私有化、全面减税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解功能。撒切尔经济学使英国摆脱了经济困境并一跃成为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管理模式曾在50多个国家被复制。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上任前面临的是如何解决国家巨额财政赤字的难题。在竞选期间,克林顿制订了一份获556名经济学家(其中有9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签名支持的经济计划,该计划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将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及新经济学这三大流派进行“新综合”而形成的,其采取的主要政策是:大量削减财政赤字,实行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实行稳定、连续、中性的货币政策,把严控通胀作为首要目标;强化经济外交,开拓海外市场,把自由贸易政策转换为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政策;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国家技术政策,直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实施“终身学习计划”,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3]克林顿经济学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财政赤字得到了根本扭转,GDP保持了多年稳定健康增长,结构调整和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美国新经济充满活力。

日本经济在摆脱泡沫之后的20年里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安倍上任后射出了经济政策的“三支利箭”:积极的货币政策,确定两年内通货供给翻两番;灵活的财政政策,大幅度扩张预算和公共投资;实行经济产业成长战略,刺激民间投资,未来5年在海外增加1万家民营企业。[4]这三项政策被视为安倍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已开始促使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同时潜伏着很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人们都在关注安倍经济学的后续效应和未来走势。

2013年伊始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宏观经济一直处于下行态势,为保证7.5%的增长目标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李克强总理领导下国务院重点推行以下三大政策:通过逐步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结束财政刺激;去杠杆化以大幅削减债务;推行结构改革,其中包括对公用事业放宽价格管理以及推动利率自由化。[5]巴克莱资本公司把上述三大政策称为“李克强经济学”,目前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

从上可见,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和克林顿经济学都属于发达国家的总统经济学,它们的历史任务或者是摆脱经济危机,或者是培育新经济的成长,实践已证明它们取得了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总统经济学,如“小布什经济学”)。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尚处于初始阶段,或者说实验阶段,成功与否还有待观察。基于对总统经济学的考察和理解,笔者在此提出“普京经济学”(Putinomics)这一新的概念和命题。普京从2000年起担任了两届总统和一届总理,2012年起开始了第三届总统任期,在将近14年管理国家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普京特点的经济理念、经济政策、经济战略和管理范式,并对俄罗斯的经济形势、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道路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和具有深远社会历史意义的影响。普京经济学具备了总统经济学的一切要素,它不但是业已形成的客观存在,而且还相对成熟与完整,只不过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国家类型特色和普京特色而已。如果说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和克林顿经济学是发达市场国家的总统经济学,那么普京经济学就属于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总统经济学了。普京经济学作为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总统经济学,我认为不但是成功的,而且也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中国虽然也是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但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都是中央集体决策的结果,只是由政府贯彻执行而已,所以提出“李克强经济学”有些牵强,不会得到官方和主流媒体的认可。普京经济学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过10年动荡,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形势下,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及在经历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然而,我们知道普京是学法律出身,不是经济学家,那么普京经济学又源自哪里呢?我认为,普京经济学有三个基本来源:

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普京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过来人,但他的经济理念、经济政策及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思想都是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普京自上任以后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道路与方向,对于这一点普京从未动摇和怀疑过;无论是在国内经济还是在涉外经济方面,普京的市场意识要比大多数俄罗斯官员和民众都强烈。普京对市场经济的基础——私有制,对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国家调控经济的杠杆机制等,都持肯定、尊重和高度关注的态度。作为转轨国家的总统,普京的经济理念早已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并成为普京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虽然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的毁灭感到惋惜,谁就没有心肝。”但普京接着说的是:“谁要想恢复以前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6]

二是计划经济的遗传基因。虽然普京对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持明确的否定态度,但从普京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战略中我们仍能看到计划经济的某些影子,如普京主持制定的各种联邦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中期的和长期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一些部门、领域甚至城市的经济和技术发展规划等,都隐含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而普京对国有大企业的偏爱、对建立垂直行政管理体系的主张及在特定情况下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等,也能若隐若现看到计划经济的遗传基因。当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正因为普京经济学是转轨国家的总统经济学,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总统经济学,因此从中看到计划经济的一些痕迹并不奇怪,因为转轨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

三是俄罗斯最初10年改革开放的惨痛教训。从1991年到2000年是俄罗斯社会经济转轨的最初10年,也是俄罗斯社会经济剧烈动荡、俄罗斯人民最艰难最痛苦的10年。一位普通俄罗斯妇女表示:“事实上,我最大的心愿是再也不要回到那段岁月。”[7]这句话代表了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的心声,是对改革开放最初10年的一种真实感受。这10年的惨痛教训不但对普京来说同样刻骨铭心,而且对普京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激进的改革使国家经济陷于“休克”状态;盲目的大规模私有化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投机者一夜暴富,最后出现寡头干政;议会政党争斗激烈,社会动荡失序,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环境;各联邦主体及地方政府各行其是,联邦政府软弱无力,无法形成统一的经济空间和法律空间;国家经济的衰落使国家统一与安全受到威胁;商品严重短缺,贫困人口和失业率大幅上升,公民的基本社会保障难以维持。普京亲身经历并深刻感受了这10年,这10年的惨痛教训成为普京后来治国理政和制定国家经济政策与战略的一面镜子。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总统经济学相比,普京经济学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去意识形态化。普京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及他所要构建的经济体制等,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所以普京经济学中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意识形态的概念、范畴和目标。普京不赞成建立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主张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多元化,他曾公开申明反对在俄罗斯恢复任何形式的国家的官方的意识形态。因此,他的经济理念与政策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

二是去流派化。里根经济学是以新自由主义学派理论为基础,同时吸纳了供给学派和传统的保守经济学派的一些政策主张。撒切尔经济学是以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为基础,同时吸纳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从而形成了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政策方针和改革思路。普京经济学既没以西方的某个经济学流派为理论基础,也没以俄罗斯某个经济学家的理论为指南,而是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根据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政策、战略和经济体制框架。所以,普京经济学具有去流派化的特征。

三是去模式化。普京经济学既没有把西方经济作为标本,也没有把中国经济作为榜样,而是根据俄罗斯的国情来设计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所以在普京经济学中看不到任何所谓模式的影子。

二、普京经济学的战略思维与政策取向

普京执政近14年,其间制定和实施了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计划和措施等,但普京经济学并不是所有这些政策、法规、计划、措施的大杂烩,而是能体现普京基本经济理念、主体战略思想和重要政策取向的综合体。所以,普京经济学是指普京那些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经济理念、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我认为,普京经济学的战略思维与政策取向主要表现为以下9个方面:

1. 创造两个环境,保证经济增长,实现大国复兴

普京始终把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他说:“俄罗斯复兴为世界富裕、发达、强大和受人尊敬的国家,应该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只有俄罗斯成为经济强国的时候……她才能实现这种复兴。”[8]普京的大国复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发达;二是军事强大;三是在世界上受人尊重,即具有国际政治影响力。而要实现这一大国复兴目标,首先要成为经济强国,因为没有经济的发展,强国之梦就没有现实基础。因此,在普京执政的近14年中一直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任务,把实现GDP的稳定增长视为重要指标。“我们不止一次谈到必须争取高速发展经济,并把这作为绝对优先的目标。”[9]早在2003年,普京就提出十年内应当至少将俄罗斯生产总值翻一番。当俄罗斯经济已进入世界七强行列时,普京提出要努力使俄罗斯经济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普京认为,发展经济需要创造两个环境:内部的稳定环境和外部的和平环境。他曾指出只有在基于各种有利因素——内部的和外部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国的和外国的——取得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条件下,俄罗斯才能实现这种复兴。为此,普京一方面通过平定车臣武装叛乱和打击恐怖主义,依法整顿社会经济秩序,与议会党团合作和建立“统俄党”,以及打击“寡头干政”等措施,实现了政局稳定和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普京积极调整与欧美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在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欧美国家展开在反恐领域和经贸领域的合作,与周边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建立起睦邻友好和战略合作关系,为俄罗斯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以上可以看出,普京经济学是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支撑,而“高速经济发展”是普京经济学的“绝对优先目标”,创造内部稳定与外部和平的两个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普京道路:建设俄罗斯特色的市场经济

普京在政治上坚持民主化和多党政治,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既没有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模仿中国的做法,更没有采用盖达尔、波波夫、丘拜斯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设计,而是从俄罗斯国情出发,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了政府主导、国企支撑、自由竞争三位一体的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了具有普京特色的发展道路。普京指出:“只是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简单地照搬到我国,我国的改革不付出巨大代价就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机械照抄别国的经验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10]搞市场经济是普京明确而坚定的经济理念,但普京要搞的市场经济不是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叶利钦时代混乱无序的市场经济,而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制为基础、以国企为支撑、以自由平等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从实践上看,普京经济学的政府主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调控;由政府来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一些领域;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要实现上述功能,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有效的政府,否则就如普京所说,由于国家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软弱无力,即便是最正确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乱了步调的现象,因此,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体系。

3. 新经济战略: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

普京关于“新经济”的意识和新经济战略的思路是逐渐形成的。早在2003年普京就已开始关注“新经济”的作用。到2006年,普京开始高度关注科技发展、创新投资和现代化问题,他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它的科技优势,俄罗斯应该在鼓励增加生产设备投资和创新投资方面采取重大举措。俄罗斯应该在现代化的动力工业、通信、空间技术和飞机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应该成为智力服务的出口大国。2008年普京正式提出了创新型经济战略的构想,他指出:“现在就在有利于我们的经济行情的背景下,我们也只是局部地在抓经济的现代化。这种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俄罗斯不断依赖于商品和技术的进口,导致让我们担当世界经济的原料附庸国的角色……为了避免事情沿着这个版本滑下去,唯一现实的选择(准确些说,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定位的)就是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11]同时,普京提出要建立国家创新休系,对所有经济领域的生产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方向是提升新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上述说明,普京已明确提出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的新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既是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也是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战略。实际上,早在2007年普京就已为这一战略转变开始行动,最重要的举措就是组建了6个超级国家公司集团,赋予其技术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使命。2008年普京转任总理后,于2008年11月批准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发展构想》,并走上第一线去落实新经济战略。普京认为,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就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吸纳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培养符合现代创新经济要求的新一代。为此,普京主持制定了2007—2010年支持教育贷款方案。其次是发展基础应用科学,政府拨出巨额资金支持国家科学院制定有重大研究价值的5年计划和落实各种创新项目;在莫斯科近郊的斯科尔科沃建立新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超级科学技术综合体,优先发展能源、IT、通信、生物医学技术和核能技术。[12]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俄罗斯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13个经济特区和若干个科技园区,包括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由于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普京创新经济战略的实施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在2012年普京再次竞选总统时仍然提出了新经济战略构想,其要点概述如下:

(1)大力发展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现代化服务业、农业和基础设施。

(2)确定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是制药业、化工、复合材料、航天航空、信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和核工业。未来10年,技术创新企业应从目前的10.5%提升到25%,劳动生产率要提高1倍。

(3)建立大型国家企业和垂直控股公司,使其成为全球化的、有竞争力的、能提供高技术产品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在47家国有股份企业中制订了创新发展计划。

(4)借助税收、关税等政策杠杆引导私人企业进入高技术领域投资创新,力争将其年收入的3%~5%投入研发。

(5)小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要至少占到整个经济提供的岗位的50%,大部分小企业到2020年应成为全球市场上的智力型和创造型的部门。

(6)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到2018年国家科学基金拨款要达到250亿卢布,科研类高校50%的经费由国家预算拨款。到2020年应建成几所在现代材料和社会科技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大学。[13]

4. 按市场和效率原则逐步展开经济改革,谨慎推进私有化进程

叶利钦采用“休克疗法”在经济领域实行“激进式”改革,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混乱无序和濒于崩溃的边缘。普京就任总统之后并没有停止改革,也没有否定以前的私有化成果,而是采取了务实的、渐进的改革策略,谨慎推进私有化进程。普京早在1999年12月30日就指出:有责任心的社会政治力量应该给人民制定出一个能使俄罗斯复兴和繁荣的战略,并且只能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实施时既要保证政治稳定,又不能使俄罗斯人民的各个阶层和群体生活水平下降。无论打着什么招牌,国家和人民都经不住再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普京对俄罗斯的改革—复兴—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通过改革实现俄罗斯的复兴与繁荣,但不能用“翻天覆地”的方式,只能用渐进和审慎的方式,以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生活的稳定。普京在以后10余年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中,主要遵循渐进与审慎原则和市场与效率原则。普京没有给经济改革制定日程表、总体方案和终极目标,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改革机构,而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市场竞争的需要,适时采取改革措施,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在普京执政的近14年中,几乎在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了新的垂直权力系统,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调控能力,为国家经济战略、政策和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

(2)在财政改革领域,确立了财政预算要保持长期平衡的原则,建立了财政稳定资金,明确划分了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并正在探讨把一部分税收固定划给地方预算的平衡问题。

(3)在税务改革方面完成了税务立法的法典化,减化税收体制,降低基本税率,确定了统一社会税的累进等级,取消了遗产税,开征了有用矿产开采税,对小企业和农业商品生产者实行专门的税收制度,按照入世谈判承诺从2012年起把平均关税水平降至7.8%。

(4)在金融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二级银行体制,强化了对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了防范金融风险的相关政策,提高了金融自由化程度,而最重要的改革成果就是实现了卢布的可自由兑换。

(5)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方面,对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三支柱型”1养老保险制度,取消统一社会税。对于老战士和残疾人的社会优惠制度,由政府提供财政保障,用支付货币和提供成套社会服务代替原来的实物优惠。对于免费医疗制度,主要是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改善管理机制,增设医疗网点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6)科技领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确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对审批通过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拨款使用的自主权,改革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对优秀科技人才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以留住和吸引精英人才。国家支持的高校科研项目实行招标委托制度,对私营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进行政策扶持。

(7)谨慎推动私有化进程。普京任总统后没有否定叶利钦时代的大规模私有化成果并继续对一些竞争性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私有化。金融危机之后,普京政府于2009年4月开始酝酿将449家国家控股的企业私有化,其中包括5家大型企业和14家战略企业,涉及港口、机场、船运、石油和国家保险公司等领域。但普京对于这新一轮私有化计划非常谨慎,在充分调查和评估基础上把那些经营不善和处于亏损状态的国有企业列入私有化名单,然后再进行认真筛选和平衡,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私有化的时间表,而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命脉的战略企业仍实施保护政策,如俄石油、俄天然气、俄航空、俄铁路、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等,都不在私有化之列。[14]

5. 以俄罗斯利益为中心开放市场和利用外资

普京信奉市场经济原则,而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因此普京从来不拒绝对外开放,但普京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方面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俄罗斯国情为基础,以俄罗斯利益为中心。

普京执政以来一方面大力推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G8、G20、APEC和金砖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断吁请和争取外商对俄投资。但是,无论是开放市场还是利用外资,普京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必须要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在金融领域,俄罗斯的市场自由化程度比中国要高,卢布可以自由兑换,但外资要在俄境内设立银行,其资本金不得少于1000万欧元,职员75%、管理人员50%必须是俄罗斯人。对资源类产品出口,俄通过征收出口关税进行限制和调解。对三大类产品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外商及合资企业不能从事铁路客运、货运市场、铁路设备维修、船舶代理和结关等业务;对电信和公共电话网络的互联互通业务的经营许可,有效期仅为5—10年,这一期间难以收回成本。

在利用外资方面,特别是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方面,普京实行的是“有选择”地利用FDI。总体看,自普京任总统以来俄利用FDI总额在显著增长,但FDI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却在下降。2000年俄罗斯利用FDI占外资总额的比重为40.4%,2007年为23%,2010年为11.4%,2011年更是下降为9.7%。[15]俄罗斯确定了13大类40多个战略行业,这些行业对外商直接投资规定了较为严格甚至苛刻的条件,且不说这些条件是否合理,俄有关执法部门常以此为手段给投资者制造障碍。普京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和融入国际经济的原则,积极参与加入WTO的谈判,但普京多次强调,只有在符合俄罗斯利益的前提下俄罗斯才加入WTO。因此,俄罗斯经过18年的入世谈判才于2012年正式成为WTO成员国。

6. 以民为本,始终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放在优先地位

早在2000年普京第一次发表国情咨文时,就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执政的重要战略目标,他说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而殷实的生活是国家的主要任务而且要使每一个人都过上这种生活。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普京仍然大声疾呼要在十年内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以缓解贫困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京不仅仅提出了这一放在优先地位的社会经济任务,而且担任总统以后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保障按时发放退休金,落实医疗救助保险、免费教育和各种社会扶助政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人口。他认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这些能够帮助我们缓解贫困问题”[16]。当俄罗斯经济显著好转、国家财力较为富足时,普京于2005年提出实施“优先国民工程”的计划,即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拨出相应资金用于为医务和教育工作者增加工资,建立高科技医疗中心,购买医疗设备和教学设备,支持优秀教师和有天赋的年轻人,扩大住房建设规模、建设更多“买得起的住房”和“舒适住房”,为农民提供贷款补贴,为组建农业合作社和开设土地抵押贷款提供支持。经过10余年努力,2012年俄罗斯人均GDP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已达到14 037美元,比1989年高出3倍以上;俄全国月平均工资约为3万卢布(约合900美元)。

7. 高度重视人口增长与人口质量,实行宽严并济的移民政策

普京在任总统后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严肃指出:俄罗斯的人口现在每年都在减少,平均每年减少75万人,再过15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2200万。如果这种趋势保持下去,国家的生存将面临威胁。在以后的国情咨文中,普京不止一次地指出,俄罗斯人口减少是最尖锐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普京认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为了抑制人口减少的趋势,普京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

(1)提高出生率。普京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我们目前无论如何都应该鼓励生育,哪怕只鼓励生育第二胎。为此,普京提议把生第一个孩子的补贴从每月700卢布提高到1500卢布;生第二个孩子,提高到3000卢布。妇女因怀孕或生孩子可休假一年半,国家发放原工资的40%,每月补贴700卢布。在国内建立现代化的保健中心网,为妇产医院提供必要的设备、专用的运输工具和其他装备。

(2)降低死亡率。普京提出:应该尽一切努力,让俄罗斯的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一,而让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在2020年前提高到75岁(2002年时为64岁)。为此,普京提高了养老保险水平和医疗救护水平,实行健康计划,包括禁酒措施和倡导体育活动,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宽严并济的移民政策。普京指出:国家人口的增长必须辅以成熟完善的移民战略。俄罗斯需要业务熟练的合法劳动力。但普京实行的是一项宽严并济的移民政策。所谓宽,就是对来自独联体国家的移民,尤其是已成为其他国家公民的200多万俄侨实行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在跨境流动、居住时限、工作资格等方面给予较为自由的优惠政策。所谓严,是指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移民,俄罗斯实行了严格限制的政策,诸如劳务配额制度、俄语水平要求、居住时限规定、专业技术要求及往返签证手续等,都使外籍人员进入俄罗斯工作和生活变得比较困难。

8. 实行欧亚并重的“双头鹰”战略,构建以独联体国家为核心的欧亚联盟

在对外经济合作的战略方向与重点的选择上,普京在第二任期的前半期一直把欧洲放在优先地位。早在2001年普京就提出,与欧洲一体化的方针是我们对外政策的关键方向之一。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再次表示要把与欧洲的合作放在优先地位,希望能与欧洲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但欧盟拒绝在组织上接收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合作常常附带一些政治条件,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体制及人权、民主、自由等一直持批评态度,双边的政治关系始终处于较为冷淡甚至相互指责的状态。有鉴于此及亚太主要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俄罗斯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普京开始转向欧亚并重的“双头鹰”国际合作战略。2007年普京指出:由于十分明显的原因,我们既不打算加入欧盟,也不打算同它一起加入某种联合形式。在对欧盟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的同时,普京对融入亚太经济表示了强烈的兴趣,他说:“如今亚洲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活力和高效的市场,这里各种技术汇集,而不仅仅是廉价日用品的生产地。因此,我们要发展与亚洲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我们不会忽略与欧洲的关系。”[17]在这里,普京用“不会忽略”代替了原来的“关键方向”,说明俄罗斯的国际合作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欧亚并重”已成为其基本政策原则。普京的下述讲话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上述判断。“积极地、多层次地参加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如今成了俄罗斯东线外交十分重要的方向。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条件最有效、最积极地进入亚太一体化进程。”[18]普京最初的构想是与欧盟国家实现经济一体化,实践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现在普京的战略思路已非常清晰和明确:以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为轴心,推动独联体国家参与合作,最终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亚联盟。从普京对外经贸合作的总体战略设计看,最优先的方向是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即建立欧亚联盟;其次是两个平行的重点合作方向——欧盟和亚太,而亚太的重点是中国、美国和日本;最后是与其他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

9.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搭建战略平台

在普京执政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稳定政局、整顿秩序、打击分裂势力和应对国家经济最急迫的任务。在俄罗斯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和国家财力日益壮大的形势下,制约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开始凸现。正如普京所说:“从基础设施来看,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荒废的国度,对此我们很痛心。道路、机场、港口、能源供应等等,遗憾的是,都成了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铁路铺向哪里,哪里就会开采出石油、天然气、铜和铂金。”[17]“有些地方根本就连公路都不通,这严重阻碍了发展。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而我们的整个年度国防开支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7%。”普京已充分认识到,俄罗斯基础设施老化、落后、缺失等已严重制约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普京在总统第二任期后期开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明确、具体地提出了项目建设规划、地区布局和目标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在财政预算上提供资金支持,划分中央与地方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范围与责任,以市场化方式积极推动民间资本和外商参与相关的项目投资,组建财团承担重大项目建设。普京提出了2015年前路网发展规划,重点是建设高质量的联邦级公路,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重建作为国际运输通道的由北向南方向和从中部地区通往乌拉尔方向的路段,以及向东可保证实现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的那些公路,并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网。通过路网把国家的主要中心连接起来并将主体路网接通全欧路网,实现道路交通现代化、国际化。同时提出并制订了港口发展投资计划,确定要建立几个自由港口区和改造伏尔加河—顿河及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的计划。在航空运输方面,制定了发展航空运输网络的专项纲要,在国内建立航空运输中心,重要机场归联邦所有,吸引私人投资,把机场终端私有化,把包括跑道在内的机场设施进行出租。在电力方面,普京提出进行“最大规模的结构改革”,实行第二次大规模国家电气化,到2020年将电力产能提高三分之二,大力提升核电、煤电和水电的比重;未来12年建造26个核电机组,首先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兴建大型水电站。

普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创造必要条件,是实行区域均衡政策和全国和谐发展的保障。普京提出要在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地区、俄罗斯南部和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

三、普京经济学的启示与评价

我认为,普京经济学是比较成功的总统经济学,尤其可以将其看作是转型国家总统经济学的典范。迄今为止,虽然普京所制定的一些政策目标和战略蓝图还没有完全实现(如经济转型、生产效率、国家竞争力等),但已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普京就任总统后,彻底扭转了政治、经济混乱无序的状态,经济从多年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年均增长速度在6%左右;到2012年俄罗斯GDP为20 148亿美元,进入世界五大经济体行列;人均GDP达到14 037美元,在金砖国家中是最高的;失业率为6.6%,比美国还低;外贸总额达3 403亿美元,外汇储备4 866亿美元,2012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了WTO。除金融危机期间外,俄罗斯财政预算一直保持平衡,叶利钦时期的外债全部还清,新借外债结构比较合理。社会福利水平和工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军队现代化进程已拉开序幕。2012年俄罗斯成功举办了APEC会议,2013年成功举办了G20峰会,2014年还将在索契举办奥运会。上述数据足以说明俄罗斯今天的国际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国家实力,是对普京经济学的最好注释与实证。

普京经济学不是选举经济学,而是新兴市场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总统经济学,我们之所以认定在俄罗斯、在世界上确实存在“普京经济学”,是因为在普京执政的近14年中他的经济理念、政策选择和战略方向具有一贯的连续性、鲜明的特色性和勇于践行的实践性。普京经济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俄罗斯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它是发展中国家转型时期的总统经济学,因此,普京经济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

一是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普京始终把稳定视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所以上任伊始首先就是治“乱”,他在执政的近14年中竭尽全力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稳定,不允许激进势力、寡头势力和外部势力在俄罗斯制造混乱。另一方面,普京把改革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目标是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他曾指出,“不应把两者对立起来,不应为改革而改革,不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激烈改革”,而是要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他没有给改革设定某种模式和规定路线图,而是依据市场原则、效率原则、公正原则和提升竞争力原则进行改革,无论是推进私有化还是对某些领域实行国有化,都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和保证经济安全。中国是从“文革”的教训中认清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而普京是从转型初期“十年混乱”的沉痛代价中悟出了如何处理稳定—改革—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道理。

二是从国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战略、规划和措施。普京不是从书本出发,也不是从模式出发来制定经济政策和管理经济事务的,而是从俄罗斯的国情出发,从俄罗斯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政策、战略和措施的。俄罗斯的国情、俄罗斯所处的发展阶段、俄罗斯的内外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与西方国家不同,与其他国家也有差别,因此,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普京式道路,亦即俄罗斯式道路。普京是个务实的总统,是个了解国情的总统,同时也是一个了解世界和了解历史的总统,他没有采纳激进派的改革主张,也没有相信“模式派”的高谈阔论,而是从国情出发、从俄罗斯利益出发制定经济政策与战略。

三是普京经济学具有动态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普京经济学中具有一些贯穿始终的经济理念、政策原则和战略方向,如市场经济理念、法制理念、强国富民理念、经济独立性理念和以俄罗斯利益为核心的开放理念等,但普京能够依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对政策和战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而不是墨守成规和教条僵化,如从欧洲优先战略转向欧亚并重战略;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发展创新型经济战略;从消费品进口主导型转向进口替代型战略。普京领导的政府能对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的政策反应,能根据国内外的需求和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即使在2008年俄罗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股市暴跌、外贸下滑、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形势下,普京政府也能采取灵活措施,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这说明,普京经济学不是刻板的教条主义,也不是某种经济理论的附庸,而是在坚持基本经济理念与政策原则基础上的动态、务实的总统经济学。

四是普京经济学不是应急经济学,也不是政绩经济学,而是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总统经济学。普京的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为解决当前和近期最突出、最迫切的经济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普京上任之初为解决工资与养老金拖欠问题、失业问题、住房问题和偿还外债等问题的政策措施。另一类是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政策与战略,如人口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地区均衡发展问题、结构调整问题、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入世问题和战略产业成长问题等。普京经济学是能够把近期任务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把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能够把解决国内问题与应对国际挑战结合起来的总统经济学。

五是普京经济学强调要建立具有权威性、执行力和高效率的中央政府。实践一再证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有些领域正副作用是市场机制无法替代的,如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与救济、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规划国家发展目标与路径、整合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只靠“无形的手”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六是普京经济学主张把国民经济命脉和战略产业掌握在国家手里、掌握在民族企业手里,同时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自由化。俄罗斯把重要资源性产业,特别是油汽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电信、电力和大型金融保险企业等,都纳入国家的掌控范围;对于13类42个领域的战略性行业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和控股比例,使其形成以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格局,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证经济的独立性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在俄罗斯,以暴富方式形成的石油寡头、金融寡头和传媒寡头已不满足于获得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念左右国家的政局和决策,国家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有利于消除寡头专政的隐患。

七是以俄罗斯利益为核心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融入世界经济。普京经济学从不拒绝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始终把融入世界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但却坚持一条最基本的原则:要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早在19年前俄罗斯就提出了入世(当时称关贸总协定)申请并与有关国家进行入世谈判,18年后的2012年俄罗斯才正式加入WTO。之所以谈了18年,其原因就是普京坚持“只有在符合俄罗斯利益的情况下,我们才加入WTO”这一基本原则。同样,普京很希望与欧洲经济实行一体化,但欧洲所附加的各种政治经济条件不符合俄罗斯利益,因而普京开始把目光转向亚太经济圈。普京曾多次呼吁外商进入俄罗斯投资兴业,但对一些敏感部门和战略产业,对外资的进入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条件。总之,在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方面,普京经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既要积极地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又要坚持以俄罗斯利益为中心。

八是普京经济学体现出强烈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无论西方政客和学者以何种理由和逻辑把普京描绘成“独裁者”,我们所知道和理解的普京都是一个尊重法律和践行民主的总统。普京不愧是法律科班出身,无论是制定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还是在管理国家经济事务过程中,都体现出强烈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普京在两届总统和一届总理的任期内,积极推动诸如税务、预算、金融、外国投资、资源开发、社会保障与救济、移民和反腐等多项重要经济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法律关系,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律空间。普京的一些重大决策与经济管理行为都以法律为基础,而不是以权力为依据;普京政府制定的有关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和战略,都提交给联邦议会进行表决通过,以赋予其合法性与民主性。普京经济学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先立法再做事,一切经济行为都要符合法律规范。普京非常重视对市场的法律监督,尤其是执法效率和执法的公正性;同时特别强调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为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严厉打击司法系统的腐败行为和滥用执法权力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因此我认为,普京经济学是依法管理经济的总统经济学。

九是大力支持农业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是俄罗斯经济中的弱势产业,但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普京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定了多项相关政策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医疗、教育等问题。为了促进落后地区和偏远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普京主持制定了关于远东西伯利亚地区、高加索地区和乌拉尔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府承诺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建设这些相对贫穷落后的边疆地区;同时,积极展开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使俄罗斯的远东开发建设战略与中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现跨国对接。双方共同制定了区域合作规划,设计和筛选了几百项重大合作项目,希望借此推动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的大发展。

十是不受“三种因素”干扰,形成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国家利益为优先考虑的总统经济学。所谓“三种因素”,其一是选举因素。普京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没有因为选举而改变,也不是为了积累政绩而选择某种经济政策,同样也没有为了应对党派斗争而进行妥协与平衡。其二是意识形态因素。普京经济学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普京的经济政策不是按着什么主义或什么理论制定的,也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主义或证实什么理论,所以普京经济学不受意识形态制约,也没有被某种意识形态所束缚。因此,无论是实行国有化还是私有化,无论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是推进市场自由化,都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无关。三是外国因素。普京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是完全独立和自主的,它不受西方舆论和西方压力的影响,它的唯一依据就是俄罗斯国情和俄罗斯利益。

上述可以看作是普京经济学的成功与亮点,也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普京经济学的缺憾与局限性,具体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层面的“三大痼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三大痼疾是:政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严重和腐败问题突出。普京经济学不但要求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强势政府,而且也要求它是一个高效政府。然而,俄罗斯政府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作风严重是人所共知的。普京曾不止一次尖锐批评和严厉痛斥过这种现象,也采取过多项措施力图改善这种情况,但收效甚微,一切依然如旧。对于腐败普京深恶痛绝,反腐决心很大,态度非常明确,惩治措施也相当严厉,就连国防部长涉嫌腐败案件也绝不姑息,而且自己以身作则,每年公布自己的家庭财产和个人收入,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多见的。然而,俄罗斯的腐败问题仍有愈演愈烈之势,按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对全球清廉指数的排名,俄罗斯位列全球“腐败十强国家”。

二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率、创新和防腐机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俄罗斯国家全资或控股的国有企业都是大型或超大型企业,一些国企完全属于垄断企业,尤其是资源领域的国企更是如此。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俄罗斯这种情况更为突出。目前俄罗斯还没有解决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和管理质量这一难题;如果不能建立起国有企业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取得预期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没有内外的竞争压力,要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只能是一种良好愿望。俄罗斯一些大型资源国企,其主要领导或由政府委派,或由高官兼任(如副总理、部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大型国企身负双重任务:一是要以市场化方式获得经济效益;二是要为实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发挥主导功能。俄罗斯的大型国企能否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和肩负起这两大重要历史任务,是一个严峻挑战。众所周知,大型国有企业是腐败的高发区,如果不建立行之有效的国企防腐机制,国企的腐败问题就将不可避免。据我们所知,俄罗斯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反腐机制。

三是发展模式转型没有取得显著效果。普京提出俄罗斯要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发展模式转型。普京看清了问题所在和前进方向,而且也采取了很有力度的政策措施以加速这一转型,但为什么效果不彰呢?我认为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没有充分意识到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或称过渡阶段。从俄罗斯的现实情况看,需要代替资源依赖型经济的第一个阶段应是现代化的加工型经济;现在俄罗斯很多商品包括机器设备之所以依赖进口,就是自己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加工产业。所以,转型的第一阶段应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转向创新型经济。

第二,需要解决军转民的问题。俄罗斯并不缺少高端技术甚至是顶尖技术,然而这些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军工领域。俄罗斯能造宇宙飞船、能造航母、能造洲际导弹、能造核潜艇等等,但却造不出像样的手机、汽车和家用电器,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高端军事技术转化为现代产业技术。

第三,需要解决产学研结合问题。为了发展创新经济,普京政府拨巨资给俄罗斯科学院及高校科研机构,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如何用于产业技术的开发,开发出来的产业技术如何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这就需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科研成果要转化为产业技术;二是产业技术要转化为企业产品。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实现这两个转化的有效形式。俄罗斯的问题主要是这两个转化脱节,因而就难以实现创新的目标。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俄罗斯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方面还缺少必要的环境与机制。

四是利用外资政策比较保守,投资环境没有显著改善。俄罗斯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常需要利用外资,普京也多次诚恳地呼吁外商赴俄投资,但俄罗斯的利用外资政策还比较保守,很多领域外资难以进入,政府划定的战略行业范围太宽,对外资的限制条件较为苛刻。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除基础设施不尽如人意之外,政府的官僚作风、社会的腐败风气、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企业融资方面的困难、商业伙伴在诚信方面的缺失及社会治安方面的风险等,都使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而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将是一个相当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五是俄罗斯的移民政策与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俄罗斯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但俄罗斯实行对独联体国家宽松,对亚裔移民严格的移民政策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引进人才。俄罗斯现在不仅需要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也非常需要大量的劳务人员。有些工作岗位(如建筑业)俄罗斯人不屑去做,但又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这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俄罗斯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在地理和文化上横跨欧亚的国家,但俄罗斯的移民政策却带有明显的民族排他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痕迹。

六是普京关于欧亚联盟的思维定式不利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普京在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欧亚联盟这一概念和发展构想,即以俄罗斯为中心实现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目前已建成了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正在积极争取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其他独联体国家加入该联盟。我认为,俄罗斯把与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作为优先选择是正确、理智的决策并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然而,独联体中有些国家已加入欧盟,有些国家一直在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如格鲁吉亚、乌克兰),还有一些国家对俄罗斯存有戒心,怕一旦进入俄罗斯主导的“势力范围”会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担心与西方的关系不好相处;所以,俄罗斯在此问题上不能一厢情愿,只能顺其自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的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在产业上与俄罗斯具有同构性,所以经济一体化不会形成明显的产业互补效应、技术互补效应和投资扩张效应。然而,多年来普京已对欧亚联盟产生了过度的迷恋,形成了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维定式,从而对更有潜力、更有前景、更有效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或与中国、日本、韩国,或与欧洲的某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考虑,这对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合作来说是一大缺憾和失误。

参 考 文 献

[1] 李栋:《里根经济学的政策实践及启示》,载《财政研究》2012年第1期.

[2] 王立中:《论撒切尔夫人的现代货币主义经济学试验结果》,载《西欧研究》1992年第2期.

[3] 祝小兵:《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新经济”》,载《经济学动态》1988年第10期.

[4] 近藤大介:《刺向安倍式经济的三支利箭》,载《新参考》2013年6月28日5版.

[5] 格温·吉尔德福:《中国的“李克强经济学”:眼见为实》,载《大西洋月刊》2013年第7期.

[6] 张盛发:《试析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分歧》,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4期.

[7] 苏凡,李亚龙:《俄罗斯不愿与外人谈“动荡”》,载《环球时报》2013年8月22日7版.

[8] 普京:《2003年致联邦会议的国情咨文》,载《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 普京:《2006年致联邦会议的国情咨文》,载《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载《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11] 普京:《关于俄罗斯2020年的发展战略》,载《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 李新:《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战略评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1期.

[13] 普京:《关于我们的经济任务》,载《独立报》2012年1月30日.

[14] 胡仁霞:《俄罗斯新一轮私有化的动因、特点与商机》,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

[15] 《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第2部分,第8章第25条。

[16] 普京:《2004年致联邦会议的国情咨文》,载《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7] 普京:《与“瓦尔代”国际俱乐部代表的见面会》,载《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8] 普京:《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走向亚太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载《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国胜铁]

Putinomics

ZHAO Chuan-ju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Northeast Economic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Putinomics is the summary and systemization of the economic idea, policy,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pattern since he takes office 14 years ago. It has certain origin of idea and distinc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ncludes 9 aspects, which has decisive and historic influence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atic molding, choice of path and future direction. Different from Reagan Economics, Thatcher Economics and Clinton Economics, Putinomics belongs to the president economics in a transitional state and rising market economy, which inspires developing country greatly.

Key words: Putinomics; president economics; mighty government; gradual reform

1 第1支柱:无力缴纳费用的特困人群由政府出资;第2支柱:强制养老保险;第3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由雇主建立,工人可以自愿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