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的舞蹈传播探析
——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

2014-04-09袁杰雄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马关县芦笙符号学

袁杰雄

(云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符号学视角下的舞蹈传播探析
——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

袁杰雄

(云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从舞蹈传播的概念出发,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论述其核心领域、符号活动和传播模式以及舞蹈的文化代码,试图从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解读舞蹈传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凸显马关县苗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中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马关县苗族舞蹈,促进马关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舞蹈传播; 符号学; 苗族舞蹈; 传播模式; 文化代码

一、符号学视角下马关县苗族舞蹈与传播的关系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科学,符号是什么?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Peirce,Ch.)将符号定义为:“符号是在某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1]17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Eco,U.)说:“我建议将以下每种事物都界定为符号,它们依据事先确立的社会规范,从而可以视为代表其他某物的某物。”[1]18普遍的观点是“代表另一物的某物”[2]46。即符号是某物被人类赋予了意义而指向另外一个事物,某物就被称为符号。因此符号是被人类首先赋予了意义,然后将意义通过交际传达给别人,别人对此作出行为反应。“符号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3]264交际离不开传播,故符号学与传播天生结缘。

传播学是19世纪中叶在美国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内容大概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关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二,大众传播机构的性质、作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大众传播制度以及国家政权对大众传播事业的控制;其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用的性质、传播过程和效果等。”[4]184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信息的传递、交流、散布,传播活动就一直伴随着人们存在。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之一,人们通过舞蹈传递生产信息、习俗信息、生活信息、机能信息,故舞蹈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是通过传播进行的。由此可见,符号、传播、舞蹈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舞蹈的传播是以人的肢体作为媒介,以动态的舞蹈动作、表情及姿态为表现手段。舞蹈中充满表达意义的符号,举手投足就能感受到潜藏在舞蹈体态中的深刻涵义。因此对于舞蹈传播的研究需将舞蹈中符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马关县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通过舞蹈增进感情、交流思想,甚至马关县苗族能通过舞蹈来“讲故事”,可见马关县苗族舞蹈的传播活动是极为普及的。马关县苗族人民自古就有句俗话:“听见芦笙响,苗家脚板痒”。马关县苗族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傩舞、纸马舞,芦笙舞又分为三种:祭祀性芦笙舞蹈、娱乐性芦笙舞蹈、竞技性芦笙舞蹈。芦笙舞蹈在马关县最为流行,一般在马关县苗族盛大节日“花山节”或称“踩花山”上进行表演;傩舞常见于巫公活动(祭祀活动)中;纸马舞是吸收了壮族纸马舞,加以改编而来,主要运用于丧葬活动中。

马关县苗族舞蹈传播的核心领域是舞蹈符号的传播,舞蹈符号的传播由发出者、符号信息、接收者三者共同完成。如马关县苗族巫公活动中的傩舞,当地人称为“蹋马架”,意为“跳马舞”。以表现驱魔赶鬼,保地区太平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多以左右一敲一跺步、向后转身一敲一跺步、左右四步两敲一跺脚等为主,在巫公的带领下,“舞蹈动作多以左右砍杀、划圈跨步刺杀、从背后向门外丢飞刀等”[5]199,他们认为舞蹈中很多动作是得到了神灵的辅助才能完成。伴随着此种语境,使在场的观众无不为其舞蹈动势所震撼。在舞蹈中将动作与动作组合在一起以表达某种意义,这些动作的组合就成为符号,即运用舞蹈符号表达意义,如上述“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左右一敲一跺步、左右四步两敲一跺步、右腿划圈跨步蹲腿跳跃等动作组合在一起表达驱鬼逐疫、消灾除祸等意义。

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符号是组成舞蹈符号系统的层级部分之一。马关县苗族舞蹈的传播与音乐、节奏是分不开的,它有葬礼歌、婚礼歌、祭祀歌、情歌、巫公歌、招魂歌、儿歌等,可以说音乐和舞蹈与马关县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在祭祀歌中,据马关县夹寒箐十二道河村苗族芦笙传承人杨文云介绍:对于祭祀活动,我们要严格按照祭祀要求,即先唱一段祭祀歌,再来一段芦笙舞蹈或者是傩舞,音乐的顺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如违反就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不敬,会遭到报应。伴随着舞蹈的音乐特点有以下方面:①音调优雅、朴实;②无固定调式,如一种基本调式,可以自由变化;③歌词、曲调结构简洁;④旋律上下音级跨度大,通常是五度、六度、小七度或八度直接跨进。可以看出,音乐、节奏可以烘托舞蹈的情景氛围,通过直接、可感的视、听觉带给观众或自身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说,舞蹈符号有着组成自身独特的层级系统(如音乐、场面调度、服饰等层级符号系统),它们通过传播塑造一种情境来得到观众和自身的心理认识和心理认同,因此舞蹈传播过程中必须有符号的参与,即符号意义的传达与接收。

二、马关县苗族舞蹈符号活动与传播模式分析

德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动物,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符号活动”[6]26-34,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认为人不仅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还是创造符号的动物。符号活动是指发出者携带者意义(即一场表演、一个眼神、一首歌甚或是一个梦),用符号去表达意义,被接收者(或自己)所感知,进而做出相应的反映。符号活动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古人在进行抽象的艺术创造时,对自然和生活现实的表现与再现占据着很大比重,这种符号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模仿和再造,进而形成了写实与会意两种表现方法。[7]舞蹈符号活动的演变不但受人们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生理机能的影响,并且随着人们对符号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会意思想的发展不断强化,使符号逐渐抽象化。故包括舞蹈艺术传播在内的人类各种文化活动,都可以理解为符号活动,都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视角加以研究。

马关县苗族舞蹈通过符号活动的传播被当地人和外界认识、推广,尤其是“花山节”上的芦笙舞蹈。在祭杆活动中,跳芦笙舞蹈可以叙述花杆起源、花杆来历等;在闹杆活动中,芦笙舞蹈起着增进感情、交流情感,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闹杆活动中,竞技性芦笙舞蹈是花山节上的一个亮点,他们认为跳芦笙舞蹈是力量(当地人称为“神力”)的展现,体现出男子的勇敢和敢于奋进、拼搏的精神。这就是舞蹈动作的组合在人们内心产生的符号意义,通过符号活动展示出来。当然,在符号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马关县苗族中,我们可能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在他们演唱的歌曲中我们能大致明白他们唱的是什么、宣泄的情感是什么、表达的内心感受是什么等等;同样,在一个祭祀舞蹈活动中,你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甚至为他们的舞蹈感到震撼,身临其境。在舞蹈符号活动中,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义是根据不同人的“前理解”或是经过训练不断领悟和体会所决定的。

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使用符号的过程就是符号意指功能进行传播的过程。信息的传播一般由信息源发出的信号,经过各种传播媒介的通道,传递、扩散给信息接收者。[8]439传播活动是人们交流信息的过程,传播活动伴随着人们的买卖、授受等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和符号表意活动有着同根一脉的相似之处。有传播活动同时就有符号表意。所以说符号的传播模式就是运用符号进行表意。舞蹈符号表意就是通过舞蹈动作、表情、姿态等塑造某种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传达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那么,舞蹈符号的传播模式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舞蹈是以动态的人体动作、表情、体态为媒介进行传情达意,它的传播模式是由动作发出者(即编导和表演者)、符号信息、接收者(自身或观众)组成,符号信息是连接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桥梁。例如,马关县苗族舞蹈首先是由发出者(即编导、表演者)通过舞蹈动作组合表达意义,舞蹈动作组合成为“能指”;由动作组合体传达的某种意义,即“所指”;接收者通过特定的语境,认识、理解舞蹈表演者的动作组合所传达的意义,如果接收者理解了动作组合体所传达的意义,符号的传播活动,即创作过程和接收过程都能正确的表达和接收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如果接收者没有理解动作组合体所传达的意思时,我们联想到的是:是否在创作过程或接收过程出现了问题(当然每个人对于民族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只讨论信息成功接收的传播模式)。所以说对于舞蹈传播模式的了解,首先应强调创作过程舞蹈动作组合体是否符合马关县苗族舞蹈表现特征、表演风格以及地域特色。再次,应考虑接收者所处的语境,也即创作过程中塑造的具体舞蹈语境是否能被接收者所感知,这两者是影响舞蹈传播活动是否成功被接收者接收的保证和条件。

三、文化代码规约下的马关县苗族舞蹈传播

代码是什么?日本符号学家池上嘉彦认为:“如果想正确地达到传达的目的,构成讯息的符号和意义,就必须遵从使收讯者(即接收者)也能理解共同的规定,而不是由发讯者单方随意制定,这种规定就叫做‘代码’。[9]26就是说代码是符号交流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那么,舞蹈传播中,是否也需要代码呢?

从符号学的角度理解,舞蹈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知道,在舞蹈的创作过程和传播活动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动作形态就是“代码”在起作用,同时,我们必须遵循代码的规约。马关县苗族舞蹈中,有很多动作的连接都有着严格的程序,任何人不得违反舞蹈中的规则。如马关县苗族花山节祭杆活动中的芦笙舞蹈,芦笙舞蹈的动作需严格按照祭词的内容进行,在叙述花杆的来历时,首先是念一段祭词,再进行一段芦笙舞蹈,舞蹈动作包括:原地转圈、左右移步、蹲起转圈、撩腿跺步等,这些动作形态只有在蒙祖佬(即芦笙师)叙述花杆来历时才进行表现。在闹杆芦笙舞蹈中就不能根据祭杆活动中同样的动作进行连接,而是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动作形态也会不一样。所以说马关县苗族舞蹈同样是在“代码”的规则下进行的。那么,作为不理解芦笙舞蹈的人来说,这些代码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存在规约了,也就是说代码是在“文化局内人”的“可理解”为前提的。

在马关县苗族舞蹈中,“代码”的形成与属于该民族文化惯例的“文化局内人”密切相关,它必须与特定人群的社会习俗、文化规约、审美取向等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因此“代码”就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归属性,我们通常称之为“文化代码”。这种文化代码只有文化局内人才能理解,而对于文化局外人来说,就是一种难解的“文化密码”。马关县苗族舞蹈的传播活动需遵循此种“文化代码”的规约,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个性”的体现,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身份符号”。

所以我们在研究马关县苗族舞蹈时,首先应研究组成马关县苗族舞蹈的“文化代码”,在掌握了舞蹈中的“文化代码”时,你才能理解舞蹈中为什么这个动作可以表示这个意义,同一个动作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另外一层意义等,这都是需要对舞蹈中“文化代码”进行理解和掌握。因为他们是一种文化规约或文化惯例产生的舞蹈文化符号。正如池上嘉彦所说的:“文化代码进行维持秩序或创造新的秩序的活动。”[9]172所以,对于舞蹈中“文化代码”的掌握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因此,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文化代码,是促进边境民族舞蹈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笔者认为,舞蹈是人类用来交流的一种符号,舞蹈的传播不仅是人与舞蹈符号的交流行为的体现,它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理想介质。马关县苗族舞蹈作为促进边境地区文化安全、文化认同的特殊文化表现载体,是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交流思想的精神纽带,故对于它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苗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发掘隐藏在舞蹈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所表达的文化意义。

[1][意]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张尚仁,等.新兴学科小词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关县苗族学会编.马关苗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7]霍福.青海宗日舞蹈盆的文化符号学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5,16(3):48-53.

[8]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9][日]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M].张晓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OnPopularizingDancefromthePerspectiveofSemiotics——ACaseStudyoftheMiaoDanceofMaguanCountyofWenshanPrefecture

YUAN Jie-xiong

(DancingCollege,YunnanArt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

The art of dance has been an information carrier to express the emotions and thoughts of the people.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means constant upgrading feelings and ideas among people.Acting as a medium between the sender(choreographer and performer)and human action,dancers send a message by dynamic dance movements,facial expressions and finally the recipient(or its audience)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their dancing,thus they complete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Dance art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its social function and the indispensable rol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dance popularizati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akes Miao Maguan County of Wenshan prefecture dance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its core areas,symbolic activity,and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and dance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The author reflec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dance spread,highlights the Maguan County of Miao danc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erms of its value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Miao dance of Maguan County and protect and develop Mia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guan County.

dance spread; semiotics; Miao dance; communication mode; cultural code

2013-12-11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符号学视野中苗族舞蹈调查研究——以文山州马关县为研究区域(2013J035)。

袁杰雄,1989年生,男,湖南浏阳人,硕士生,研究民族舞蹈。

J702

A

1671-9743(2014)02-0024-03

猜你喜欢

马关县芦笙符号学
岜沙芦笙节
马关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思考
你好,芦笙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浅谈马关县兽药监管存在问题与对策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