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电影叙事学研究述评

2014-04-08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叙事学符号学论文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湖北 十堰,442000)

1969年托多罗夫提出了“叙事学”的概念,也就从这一时期开始,理论界新的研究方向——叙事学率先在法国兴起,而后在欧美广泛流行。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被引入了电影研究的领域,产生了电影叙事学。电影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分支之一,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的研究视域,它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基础,力求从影片的技术因素中抽象出电影的叙事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电影叙事学理论进入中国学术界并一直流行至今,在电影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一、国内电影叙事学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尤其是1986—1992年,可以说是国内叙事学的繁盛时期。一方面,绝大多数叙事学理论的代表性作品被引入及翻译;另一方面,国内关于叙事学的本土化进行的如火如荼,如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就是产生在该时期,他们把西方叙事学理论与中国文学文本、言说方式相结合,试图将叙事学理论中国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电影研究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理论方式,因此人们把视线转向了电影叙事学。罗兰·巴特就曾指出不论文学作品,亦或是绘画、电影等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学中认为故事就是在时间链条上依序铺开的人物及行动间的典型关系,强调故事中发生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因果链,把情节解释为对因果、顺序性的事件做一番艺术上的组合或解体。电影叙事学强调叙事电影中故事叙述者的话语——包括了时间与空间、视角与技巧等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这些观点就成为了国内电影叙事学产生及应用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内学界对电影叙事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大致是以2000年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并且多以探讨研究西方的电影叙事理论为主。在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中,从1980年到2014年主题中含有电影叙事学的文章共有332篇,其中以电影叙事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共有155篇,占总数的47%;以电影叙事学理论研究具体电影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共有177篇,占总数的53%。单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电影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当前还是相对较少的,有待于深入和加强。

二、国内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方向

(一)侧重电影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这类文章内容主要集中于阐释电影叙事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一些基本的关系,对常识内容介绍性成分居多。这些文章有可具体分为两类:

1.侧重研究电影叙事学本身理论

在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侧重于研究电影叙事学本身理论的论文共有132篇,占研究电影叙事学论文总数的40%,占以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数的86%,可见这一方向是国内电影叙事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

这些论文中发表最早的是刘云舟1989年发表于《当代电影》第3期的《弗朗索瓦·若斯特谈当代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这篇论文是作者在留学法国期间对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的采访。文章主要对电影叙事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作了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当时法国电影界的一些研究动向。文章首先谈到了叙事。“叙事以事件的转变为前提,它意味着从一个事件转变为另一个事件,意味着时间性。”[1]电影中的叙事主要通过视角来体现的,这个视角可能是摄影师的视角,也可能是叙述者的视角,亦可能是其他视角。接着文章又简单谈论到了电影符号学。最后,作者指出了理论对于电影艺术家拍摄影片的作用:理论就意味着系统,有助于影片的拍摄。

张一在1991年《当代电影》第5期中发表了《电影叙事学及其批评》一文。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电影叙事学的基本内容并从实践的维度较为客观的评价了这一新兴理论。文章一开篇就花了极大篇幅分析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起和发展,这里特别提到了格雷马斯的行动素模型。作者接着介绍了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托多罗夫等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了电影叙事学的主要理论内容,他指出电影叙事学的学科任务就是“从理论上论证电影在再现的前提下,能否进行叙述”[2],然后重点分析了电影叙事学中电影的时间、电影的叙事语态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强调了电影叙事学在现实实践中的不足:只是关注电影的结构组织,没有解决电影表意问题,并提出电影叙事学今后需研究的问题。

李显杰在1999年11月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的《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则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文章指出20世纪以来的符号学理论思潮和神话学理论思潮对叙事学产生了重大和直接的影响。并且文章还指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三是被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四是以米特里、波德维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和艺术说”。

2.侧重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关系分析

在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侧重于对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如结构叙事学、文学叙事学、审美意识及空间意识等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论文有23篇,占占研究电影叙事学论文总数的7%,占以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数的15%,由此可见,比较研究方式在电影叙事学理论探讨中使用的还较少。

如:周和军在2008年《当代文坛》第3期发表了《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的互文性——以复调与视点为例》,文章大量的使用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从复调和视点的角度看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就会发现二者相伴而生,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杨世真2009年发表于《当代电影》第11期的《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则主要探讨了三对关系:电影叙事学与电影符号学的关系,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的关系,电影叙事学与经典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二)侧重以具体电影为研究对象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实践

在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侧重于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具体电影进行分析的论文共有177篇,占总数的53%。如林刚、吴益知在2013年第17期《电影评介》上发表的《电影〈怦然心动〉的叙事学分析》,韩程在2013年第6期《当代电影》发表的《拼贴、怀旧与现代——青春题材微电影叙事解析》,陈强、郑贵兰2009年发表于《安徽文学》第3期的《〈功夫熊猫〉的叙事学解读》,郭文杰、徐晓村2009年发表于《新闻界》第2期的《平凡生命的咏叹调——电影〈孔雀〉的叙事学解读》等等。

这些论文又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

1.单纯从叙事学解读单个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

例如《〈功夫熊猫〉的叙事学解读》这篇论文,作者指出电影《功夫熊猫》国内票房成功主要还在于叙事的独特性。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观点展开了论述:(1)“熊猫”——独特的叙事符号使用。(2)内焦点——独特的叙事视角选择。(3)形象化描述——独特的叙事细节处理。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电影创作,从一个成功的个案为国产动画的故事叙述提供参考的蓝本。

2.以叙事学为切入点,探讨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类文章如贺萍2009年发表于《电影文学》第23期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文化叙事学阐释》,李婉2007年发表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第4期的《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这几篇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西方话语如何来解构中国传统故事及文化,并赋予其意识形态上的新意义,透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这些对于探究美国电影业文化转移的模式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用西方话语、西方视角,西方价值观来观照和叙述的即使是传统的中国元素,其最终折射出来还是西方的意识形态。

3.对一类电影进行叙事学解读

龚金平发表在《电影新作》2007年第5期的《在褪色“江湖”中寻找“英雄”的再生——香港黑帮片的叙事学研究》就是这样的文章,他以《英雄本色》、《喋血双雄》、《龙城岁月》和《以和为贵》四部影片为例,从“用‘动素模型’开创新的批评空间”,“在情节结构的变化中彰显不同的主题建构方向”,“对叙事技巧的理论自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指出香港黑帮片致力于叙事技巧的创新,是这一题材电影的一次异化,故事讲述起伏多变,对江湖、人生进行了新的诠释。

三、对当前电影叙事学研究状况的思考

在对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涉及到电影叙事学论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理论在中国学界已经蓬勃发展并广泛运用,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去反思。

1.理论探索亦步亦趋。从侧重研究理论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界对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多是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介绍和翻译,探讨的是西方的电影叙事学,也有些论文由于受到研究主体本身理论储备数量的影响,以及一种急于言说的心态,使得这些文章显得缺乏理论的深度,缺少理论建设的超越,这种对西方叙事学理论亦步亦趋的现状值得反思。

2.批评实践方法简单。对具体电影进行叙事学分析的很多文章还停留在电影叙事学批评实践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把电影叙事学理论作为方法论来解读电影,格式化的套用西方的叙事理论,对于具体的电影作品分析几乎是把所有已知的叙事学理论都拿来使用,更有甚者还介绍了叙事学的发展史以及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等具体体系,使得论文变成了对叙事学的详细介绍,

3.论文模式化现象明显。很多运用电影叙事学分析具体作品的论文在论述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论介绍加具体电影分析的模式,使得论文有千篇一律的感觉,缺乏对重点问题的透彻分析。

4.概念使用不明确。有些论文并不是直接提到电影叙事学,虽然实际使用时是电影叙事学的内容。另外,很多论文将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混为一谈。文学叙事学是“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3],注重研究文本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电影叙事学的发展必然借鉴和吸收了文学叙事学的理论资源,甚至在根本的学术范式和具体的学术体系上都被文学叙事学所左右。但是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媒介是不同的,一为语言,一为活动影像,实际上对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混淆主要还是对叙事文本的媒介特性的忽视,是对媒介特质于叙事手法的制约性和影响程度的忽视。

电影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关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是对一个影视作品叙事结构的抽象性分析研究。从国内现阶段来看,由于电影叙事学出现相对较晚,所以研究相对薄弱,并且当前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媒介走向多元媒介,从单纯叙事形态走向复杂叙事形态,这势必会给电影研究带来更多的困难,但也会为电影叙事学探索新的角度和方向带来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云舟. 弗朗索瓦·若斯特谈当代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J]. 当代电影,1989(3):20.

[2] 张一在. 电影叙事学及其批评[J].当代电影,1991(5):42.

[3] 申 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猜你喜欢

叙事学符号学论文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符号学理论初探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