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夫之的教师教育思想

2014-04-08赵玉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王夫之思想教育

赵玉生

(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王夫之的教师教育思想

赵玉生

(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为师之道”至今都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推崇,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不言之教、自明之识、新故相资、格物穷理、利导安习、教不俯从等内容。

王夫之;教师教育;思想;略论

何谓“师道”?依据陈桂生先生的理解,师道是指“教师职业的自身之道,是教师职业得以维系的根本之道”[1],是教师真正把教育视为一种事业。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著书立说教学四十年,其“为师之道”至今都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推崇。兹将其教师教育思想概述如下,以指导当前如火如荼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活动。

一、不言之教

(一)躬行起化

躬行为陶冶之本,身教为起化之原;教师唯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方能“正道为渐摹之益”。“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2],故教师的任用选拔关系到世道人心之所向,与社会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起关键作用。作为一种“道”的人伦相交关系,教者于学者负有重要的社会学教化使命;教师唯有在为人处世各方面严于律己、躬身示范、雷池不越,方能为当世之楷模、一世之师表。时至今日,船山先生的“正言、正行、正教”思想于当前师德专业化建设仍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义。

(二)恒于教事

作为一种必备的职业素养,教师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教学态度、工作热情和育人动力。故王夫之认为教师应该满怀一颗培育之心、耕耘之心和教育之心,专心致力于后世人才的培养。船山先生虽遁迹林泉,仍撰写史论;虽偏居荒野,仍发奋著书;虽久病体弱,仍游诸学术;虽形枯气索,仍函授诸生[3]。王夫之一生固清守贫、不计功名、广授门生、同榻共济、忠于事业、热爱教育的园丁精神、红烛风格和人梯品性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教师敬业乐道、忠于职守、恒于教事。

(三)自生其心

“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教师躬行教化,进行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以自己的不言之教使学生自生其心,达成教育之功效。反之,如果教师不加强自我修养、没有高尚情操、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乱纪、道德败坏,那么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外力手段,其学生在内心深处不会产生自觉的精神追求,也不会出现任何的“自得”现象。故王夫之的“师道贱而教亡术”的教师道德教育思想振聋发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前的某种师道歪风。

二、自明之识

(一)率喻于道

“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若要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但自己要知识丰富、学富五车,还要兼收并蓄、博专结合,更要不断实践,弄清楚道理。按照王夫之的说法,不通课程逻辑的人不是好老师,不懂“裁剪”艺术的人不是好老师,不去实践教学的人不是好老师。教师不能“昧”而条理不清,不能深浅不知而率喻为道,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如果“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他是不能胜任教育工作的,他更不能正确引领学生走向学业的成功。

(二)故中得新

学海虽无涯,故中应求新。教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惑”,而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按照王夫之的说法,教师见闻虽有所局限,但其仍可于文化遗产中“推故而别致其新”。如果我们一直在文化的故纸堆里食古不化,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自己的智辩而忘乎所以,如果我们终生只“守其一说”而令弟子们终日传诵温习,那么教育不会有创新的产品,教师不会有创新的成果,教学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以见知隐

王夫之认为,学术是一种知识的创造性传授和思想的研习性活动,其主要目标是要“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即“根据可见的现象推知隐微的本质”[4];这既是一种“察类明故”,又是一种知微见著,更是一种未雨绸缪。王夫之认为,学术研究是一种“教”者博学审思之后的“警悟之灵”,是学者术道专攻后的微言大义,是智者“上有丛着,下有伏龟”的心灵感叹;而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在沧海桑田的世道变迁中有一种“智性”,并能教育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见知微”,知行并进。

三、新故相资

(一)经世致用

湖湘学派的中坚人物王夫之把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反理学的声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王夫之极为重视学者治学的社会改造功能,他时常提醒当下的知识分子要在经典和文本中寻找“经国济世”之策,他坚决反对任何空谈性命实则误国害民的“义理”之道,并提倡大家要在“经世致用”之学中找到治国安邦之道。然而,王夫之并没有真正从“理的工具性本色”中完全脱离出来而任由少数人在艺术的创作中“玩弄风光”。

数学教学的困境不仅仅在于数学逻辑的严密性,还在于数学语言是与现实世界脱钩的。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在同一个世界,数学当中的线段、点、无限以及很多概念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而现实世界的人们已经习惯用已知的世界来看待问题,对于没有看到的世界就只能凭空想象。所以,数学这种抽象思维的方式一旦与现实世界的具体对象匹配不上,就会造成理解的困惑。一直以来,数学就一直以高冷的面貌傲视现实世界,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数学的美犹如空谷幽兰,绽放在人世界,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才会感觉到那种优美感。

(二)不泥于古

“师古而不泥于古”原本是一种医学思想,王夫之为了要培养经世致用的社会人才,常鼓励自己在教育改革中要像医者那样“宗古”而不“泥于古”,创新但又“不离于源”,审势而又能“融古贯今”。他经常提醒大家说,我们不能“通身倒入古人怀中”而不虑“当世之急务”,埋头于经史之学而不无视当前社会问题;大家都应研究有用之学而不喜空谈,应该融合百家之言而不偏执一说;儒生也要以天下为己任,并能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尽一份微薄之力……。

(三)别致其新

在如何创新的问题上,王夫之认为:新故不仅可以“相余”,更可以“相资”;人们可以运用新知“顺通”古知,并做到“新其故”,“推故而别致其新”。王夫之的“别致其新”思想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界变化之道的认识,更使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的“更新趋时”规律,他为统儒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如在教育过程中,王夫之要求教师不但要存有“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更要在学术的研究中采取层层剥落的办法以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故有后世学者这样赞扬他说,王夫之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四、格物穷理

(一)继善成性

关于人性善恶,王夫之认为:人本没有先天的善恶之分,人性皆是因后天学习而“日生则日成”的;作为人类的一种发展潜能,人性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才导致了“屡移而异”。教育过程就是要遵循人“继善成性”的发展规律去改造人的“先天之性”,革除人的不良习惯,使人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能够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要“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而非“伐毛洗髓”,而学生的天职是要“习”“悟”并举而日生日成。

(二)正志自新

(三)行中求知

关于知行关系,王夫之坚持认为是“行先知后”而不是“先知后行”或者“知行和一”。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所以他极力强调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知识,领会做人的道理,格物致知、格物穷理、融会贯通;他极力主张要在行中求知、行中求疑、行中求善,要在行中获取知识、行中运用知识、行中检验知识。一名教师不可以只教书而不想育人、只言传而不想身教,只宣科而不想创新;教师和学生都应做到“知不昧”、“行不疑”、“知同而功起”,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五、利导安习

(一)分量殊焉

王夫之认为:“以人言之,始则视其质,继则问其志,又进而观其所勉与其所至,而分量殊焉”[5]29。由于蒙童存在着先天素质方面的“刚柔敏钝之异”,教师在教育开始时就要“审其才质刚柔之所自别”。他说:“故教者顺其性之所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6]50。王夫之认识到学生确实存在着年龄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要视其才智或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切不可“一概之施,成乎塌等之失”。而在教学原则中,他要求教师们应主动去接近学生,主动和学生交流,知晓学生在才质方面的偏弊与缺憾,以发挥学生个性之特长;他告诫大家说,一定不要刚愎自用,不能“从人者异”,更不能和学生发生冲突。

(二)因材善诱

王夫之认为,教学要顺应学生个性、补偏救弊、“因人而进”,如此才能促其个性发展。首先,王夫之认为教和学是两件事:“学,觉也”而非“效也”,“教必非学”。其次,王夫之认为教师要想办法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再次,教师应想尽办法激发出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在教学结束后留任何育人之遗憾。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祛除和矫正他们身上的缺点,最终实现“养之者因而可施可受而使安习之”[6]51的教育梦想,而这也是因材施教者的最大梦想。

(三)学思结合

关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王夫之没有刻板地去解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而是结合学生身上的某种不当观念来纠正其错误做法。他这样教育学生们说:“学则不持己之聪明……思不徇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7]。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因自视聪慧就不去努力学习,学生一定要尽力学思结合、“达微于显”、“思以穷其陷”。而在学思结合的问题上,王夫之劝大家说,困则必学,学则必勤;学不容不博,学有益于思。在学习方法上,他坚持采用讨论的办法,“与人共学”、“气质相资”、“论而知其微”。

六、教不俯从

(一)循序渐进

“序”即顺序、事物的发展规律。王夫之认为,教师应遵从“教之序”教育学生,促其稳步前进;他这样说到:“行无有不积,登无有不渐……,故积小者见大”[8],“夫子教乎!”,“因物而顺其序,而无尽之藏”。在教学原则上,他教育学生要先学习洒扫进退之事,后学习性命天道之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遵“序”方能“事理合一”,因事理皆有粗小精大之分。王夫之“具体而微的分析了循序渐进的道理和方法”[6]51,是对教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并能帮助学生在有序和不息的生活中不断走向成功。

(二)必豫蒙险

如果蒙童失去了教育,或者教师在教育中没有预防到各种“蒙险”的存在而任蒙童为“意”所使,那么他们成人之后就会“陷于恶习之中”而难以管教。王夫之认为,若放任稚童“才与习相狎”,则会“移其性”而“恣情”妄为,以至于品德败坏;故曰:“蒙童则必教,而教之必豫”。所以,当今学校和家庭教育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早预见、早计划、早预防,及时修正稚童的诸种不良习惯;否则,当恶习已成,非“复施斤削之功”不能革除。

(三)择机而授

王夫之认为:“性如玉石,修饰其自然之文以成其用”[6]46-47。一个生机勃勃的人,如果“任其顽质,则天然之美既表,而人事又废”。所以,教师对那些天赋较高、潜质较深的学生要坚持高标准要求。诚如王夫之所言:“可者,当其时也;间者,可受之机也”。否则,时过而境迁,则勤苦而难成;故曰:“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5]42。当然,对那些特点不突出的受教育者而言,王夫之也认为教育者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使其自学成才。

[1]陈桂生.师道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7.

[2]祝德纯.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J].有色金属高等教育,1987(3):3.

[3]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希燕.墨子的方法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4):23.

[5]伍文.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2(1).

[6]陈本铭.评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J].教育评论,1987(6).

[7]唐殿强.关于王夫之教育思想的全面全面评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2):38.

[8]谭双全.王船山论知与行[J].江汉学报,1962(12):25.

On Wang Fuzhi’s Thought on Teacher Education

ZHAO Yu-she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Zhaotong College,Zhaotong,Yunnan 657000)

Wang Fuzhi was a great thinker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whose thought“the way to be a teacher”has been respected by man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until now.The main contents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include teaching without words,knowledge learned by oneself,learning the new and reviewing the old,exploring the rules and principles,training good habits and teaching with questioning,etc.

Wang Fuzhi;teacher education;thoughts;general review

G40-092

:A

:1674-831X(2014)01-0037-03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3-10-15

赵玉生(1967-),男,山东茌平人,昭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王夫之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试论庄子对王夫之自然观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