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4-04-08常开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合唱团排练教学模式

常开起

(湖北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也是学生毕业后在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1]。此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视唱练耳、歌唱发声的基本理论等诸多方面知识。高校音乐学院(系)是培养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学生通过“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学习,要熟练掌握合唱及合唱指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将来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工作,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歌咏活动的组织、排练、指挥和演出等工作。

目前,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增强时期,“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成功伴随着各种国家级、国际级的合唱大赛,所展现的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仅仅是专业合唱团或高水平的业余合唱团经过千锤百炼、孜孜以求所取得的成绩。我国合唱基础薄弱,合唱普及程度贫乏,整体水平不高,究其主要原因,跟广大中小学校音乐课、合唱课教学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参加合唱的总人数也只有一千万人左右,参与率不足百分之一,与发达国家和音乐“大国”的差距很大。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笔者走访众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以及中小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现状与中小学合唱教学不相适应,二者之间缺乏直接、全面的沟通,没有真正起到相辅相成、承上启下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材建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考核评价以及考核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各部分之间联系不紧密,不能与时俱进,离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所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校合唱团(队)及社会合唱活动的排练与指挥工作;(2)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3)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诸多问题。

1.合唱排练课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他们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目前,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延用的大多还是专业合唱团或声歌系专业学生合唱排练的一般教学模式[2]。首先,“教师主导论”这种陈旧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至今,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述,完全不顾学生的心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带领学生去研究合唱。其次,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各自的声音特点分别被安排于高、中、低声部,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反复强调声音是合唱的基础,老师会从声音概念、用声与唱法以及音准、音色、音量、感情、行腔、咬字等诸多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只注重学生的声音和演唱效果而忽视了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需求。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更不会“排”合唱,不懂得如何训练与编排合唱,这就意味着不能适应和完全胜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合唱与指挥”教材与教学内容均不能体现师范教育性

笔者通读了诸多“合唱与指挥”教材,感触颇深。如今,要想真正找出几册适合现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3]、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歌咏活动的组织、排练、演出以及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教材还真不是易事,大部分教材的编写都是以音乐院校声歌专业方向出发[2],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结构的编写上都基本存在一定雷同之处,即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固化。例如:(1)都含有很大比例的合唱训练(声音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2)所选编的合唱作品也大都是适合声歌专业演唱的中外经典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到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3)缺少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综合论述以及详细的文字理论知识介绍。(4)对于合唱指挥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了解的针对变声期与变声期后的训练部分论述的不完整;(5)教材的编写和制定未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师范教育性[4]等,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轻松胜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合唱实践活动。

3.缺乏实践能力较强的“合唱与指挥”课程专业教师

实践性强是“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特点[3]。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2]。

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音乐院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大多主要是由声乐教师兼任授课,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与指挥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声乐方向,教师着重于对美声唱法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童声及变声期与变声期后的训练研究;课程内容也会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实践方法。如此培养出来的高师学生只会“唱”合唱,却在对合唱作品的改编、编排、指挥以及组织中小学学生合唱歌咏活动的方法上缺乏实践经验。

4.缺乏对“合唱与指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有只重视专业技能而轻视对专业理论方面学习的心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即学生们只看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轻艺术实践活动、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等。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抱有“声乐唱得好,合唱就能唱好”想法的学生,日后多不能胜任中小学合唱活动的组织、排练和演出。

为了更好、更快地使“合唱与指挥”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对传统的合唱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合唱艺术要得到健康、实质性的发展,需要两个方面来保障——普及与提高。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加大普及的力度和范围。而普及的重任则依赖于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和大学校(院)音乐专业的学生们。特别是大学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学生呈批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

1.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统领课程教学

培养优秀的“合唱专业”和“指挥专业”的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发展之需要。对“合唱与指挥”课程进行改革,首先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上。课程教学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目标,二是能力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合理,就会导致无效的或效果不明显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合唱与指挥”课程最重要的是突出应用能力,笔者通过调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知识目标——准确、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拍子的指挥图式;掌握指挥的基本表现方法和基本技术;掌握学校或一般合唱团队组建与训练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能组建合唱团队并进行合唱训练,且达到一定的水准;能对歌曲(合唱)作品进行分析与指挥设计;能准确指挥歌曲(合唱)的演唱并表现作品的风格、情感、情绪等。该教学目标涵盖了音乐专业本科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合唱与指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能满足广大中小学校和一般基础性的合唱训练的需要。

2.围绕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对“合唱与指挥”课程进行改革,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一要系统性,这有助于领会和掌握各知识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二要典型性,便于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基础内容,并能够从课程学习之外延展到应用领域。三是时代性,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保持内容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创新。纵观已有的各种“合唱”或“指挥”教材版本,有的不适应本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际;有的脱离了基础教学的实际;有的合唱理论(训练)知识或指挥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对具体作品的排练、指挥设计,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其灵活性之大,更难以固化。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基本技能的练习,则是对学生必须强化的两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为三个部分,一是合唱部分,包括合唱的基本知识;合唱的声音训练;合唱的语音训练;合唱作品选择、分析与设计;合唱作品的排练;中小学合唱团队的组建与训练;一般业余合唱团队的组建与训练;比赛、演出等内容。这是学生将来进行合唱教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与训练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可使学生少走弯路。二是指挥部分,包括指挥的意义与作用;指挥的基本姿势与训练;拍点、拍线的意义与练习;常用拍子的指挥图式与训练;起拍与收拍;各种节奏的指挥;乐句与呼吸的指挥;力度与指挥方式的设计;速度与指挥方式的设计;双手的分工;合唱作品的指挥(总谱读法);旋律线的意义及指挥;合唱作品指挥的设计等。这是学生指挥能力培养、形成所必须了解、掌握的内容。三是合唱排练与指挥实践,包括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及其它拍子的合唱等。其中“中小学合唱团队的组建与训练”与“艺术实践部分”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着重学习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以中小学音乐教材或青少年合唱作品为主,适度选一些常用的群众歌曲和部分艺术合唱作品以及最新的合唱作品。可通过一首歌曲为例教会学生如何编排、如何训练,学生有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再加之课堂的教学实践,为课程目标的完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4]。

对于“中小学合唱团队的组建与训练”这一章节,要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具体做法是:(1)从合唱团队团员的筛选;(2)声部的分配;(3)合唱的训练:包括发声、气息、音准、音色、音量、吐字等方面;(4)指挥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指挥的重要性。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引导者,每一位队员都应该认真观察、体会指挥的手势动作术语、表情含义等等,在认识、领会指挥意图的前提下,合唱就会取得更好的成功。教师要做好领头羊,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过程并适时参与当中做好实践,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并告诉学生对于一支合唱团的组建和训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他们从心理上意识到它的成功与否还有很多的因素,贵在只要我们有信心,一定会获得成功。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教学模式、方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体现在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上。

(1)增强教学互动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音乐专业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沿用的是集体大课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即使有练习,也是集体进行,缺乏个别指导,其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是在教授基础理论部分,采用集体大课的形式;基本技能部分,则将集体授课、小组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如:在对各种拍子指挥图式的练习、力度渐变的练习、双手的分工练习等内容,采用集体练、间隔一人练、小组练、个别台前练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对具体的作品指挥练习,从手型、肩臂的活动范围、指挥技法(方式方法)、力度的变化、音乐情绪情感的表达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细致的指导,师生互动性极强,课堂氛围活跃。

(2)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教师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要求去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比如:笔者在让学生练习指挥歌曲《我爱米兰》、《七色光之歌》时,请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歌曲反映了什么?需要什么样的速度、力度和风格情绪?你对作品的排练教学怎样进行设计等?在陈述试教完毕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探讨。同时,在完成指挥的设计并进行练习、辅导后,学生要进行指挥实践锻炼,哪些动作或手势、方式方法与作品融合不够完美等等都由学生相互评判、点评,这样,被点评者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点评者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能力,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3)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模式被各个院校大量引用到教学课堂,如:利用多媒体视听著名指挥家的合唱教学作品;利用QQ、邮件、MSN、博客等网络平台,师生互相进行交流学习,它的直观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为合唱指挥这种视听艺术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而且还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合唱指挥艺术的理解和掌握[5-6]。

4.考核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突出应用能力

“合唱与指挥”是所有音乐艺术中涉及其他相关学科门类最多的一门课程。如在进行发声训练中,就涉及到声乐学、音响力学、色彩学等;在排练合唱作品时,又要涉及到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诗词文学、键盘弹奏等;而指挥的技能技法又涉及到人体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合唱与指挥”是检验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客观处理作品能力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对课程的考核,要打破陈旧的“考试中心论”教学教育理念。若按传统的惯例,有二三种形式,一是期末考试时,教师让学生打几种指挥图式,根据表现给一个成绩,再加上平时成绩的折合;二是学生自己组合,演唱一首作品,教师给一个成绩,再加上平时成绩的折合;另一种是平时成绩+打几种指挥图式+演唱一首作品,教师综合评定成绩等。这些方法可行,但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比如出勤、阶段检查等,另一方面围绕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中心,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比如由学生自选一首两声部以上的作品,制订排练计划,并对该作品进行教学设计和指挥设计——这是对理论知识运用的检验;根据排练计划组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又涉及到声乐训练、键盘弹奏、作品的排练和分析以及实际指挥等——这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至于检查学生对指挥图式的掌握、演唱作品等,都是考核的组成部分。有的学生键盘基础不扎实,有的甚至比较薄弱,这将会影响以后的教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则将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作为必考内容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小调式音阶、琶音、和弦弹奏的考核力度,采用抽签的形式,促使学生去刻苦学习、练习,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5.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培养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实践出真知”。“合唱与指挥”教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能否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学、指挥人才。“学生中心论”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近几年来,在笔者的鼓励和指导下已经有不少学生对学校和市区多个单位或部门进行过合唱排练指导或指挥,受到广泛好评。特别是建党九十周年的红歌演唱活动,众多的演出、比赛场次,都有学生的身影。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作品,制定排练计划,设计好训练各环节以及指挥,并预先反复练习。演出、比赛结束后,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总结,使学生既有成功后的喜悦,又能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更加坚定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决心。

“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在继续实践、探索之中。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不失传统,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活动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高校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合唱教育,千万不要对学生合唱团进行比赛教育;教师还要了解、掌握更多的国际国内新信息或新作品,进一步加强专业或学术方面的交流,拓宽教学视野和艺术视野,提升艺术高度。因此,要“走出去”,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指挥技术,强化教学能力;也要“请进来”,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或教师进行学术指导,使我们广大师生专业能力能得到学习与提升;教师还要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交流,针对学生的特点灵活的进行教学。

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深入。然而,改革也受很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耐心和毅力等方面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需要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学风,使教师的改革实践产生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践锻炼,为学生创造更高、更宽广的实践平台,音乐艺术特别是“合唱与指挥”课程,更需要舞台的锻炼。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是“合唱与指挥”教学永恒的主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鸿光.高等师范院校合唱课程教学研究浅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80-81.

[2] 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109-110.

[3] 何丙瑞.高师合唱指挥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2010(4):108-109.

[4] 赵志扬.对高师合唱课教学的看法[J].中国音乐,1996(2):68-69.

[5] 姜妍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2012(11):98-99.

[6] 李 伟.高师合唱指挥教学模式的多元化[J].艺术研究,2011(1):92-93.

猜你喜欢

合唱团排练教学模式
舞动未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