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末三国时期中郎将研究

2014-04-0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将军

袁 理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两汉时期,各种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武官多有其实际执掌,数量并不多。黄巾起义之后,东汉帝国加速崩溃,汉天子成为傀儡,诸侯割据跨州连郡,征战连绵不绝。各路势力出于奖励军功和笼络人才的需要,开始大量的,将冠以各种名号的武官官号授予自己的部下,造成了这一时期各种武官官号泛滥的状况,正如日本学者大庭脩所说:“在这一时期,无论将军、中郎将或是校尉都是滥设的”[1]。在这一新的历史环境下,数量众多的中郎将内部也逐渐发生分化,以名号中郎将为代表的大部分逐渐虚化成一种表示士人身份地位的散阶,进入到当时逐渐形成的武散阶序列之中;另一部分则因为有着特殊的职责或身份,而游离于武散官阶之外。本文将根据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现代学者关于汉末三国时期官制研究的成果,对汉末三国时期中郎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错误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中郎将之滥觞

研究中郎将就不得不谈到郎官,最早的郎官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郎中。大庭脩先生认为郎中是“王的直属家臣,在走廊上担任王身边的警卫,另一方面,也替王处理政治事务上的琐事”[1],本意为廊中,但因“廊,汉书通用郎”[2],而被称为郎中。秦汉,光禄勋(汉武帝前称郎中令)为众多郎官的最高长官,而中郎将即为仅次于光禄勋的郎中管理者。汉武帝时设置了中郎三将,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其中掌五官中郎的五官中郎将地位最高,主谒者的左中郎将与主常侍侍郎的右中郎将次之[3]《汉旧仪》。汉宣帝时置羽林中郎将掌禁卫羽林骑,又有主虎贲宿卫的虎贲中郎将作为皇帝的警卫官。由此可见,中郎将最初属于皇帝的警卫,皇帝出行时都要随从护驾,在本质上属于武官,这是其后来进入武散官序列的先天条件。

由于中郎将侍从皇帝身边的特殊身份,经常受皇帝差遣去执行一些出使的任务或带兵征战,久而久之,就在上述诸中郎将之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中郎将,如同廖伯源先生所说“同一类的官员受临时差遣,若经常担任某一相同的任务,久之,可能衍生出一新官职,其职掌是专门担任该任务。使匈奴中郎将与主征伐的中郎将之产生可为例证。”[4]这些中郎将已不再具有皇帝警卫的性质,脱离了内朝。除此之外,还会任命一些中郎将执行征伐、巡行、拜官授爵等任务,这类中郎将的出现为其在汉末三国时期被大量授予开了先河。

二、汉末三国时期中郎将的散阶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由于持续不断的军事活动的需要,原本经常受差遣征伐平叛的中郎将,自然得到了大量的授予,广泛的参与到军事活动之中。《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载:

(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5]

董卓为了抵御关东诸侯联军对其的讨伐,设置了大量的中郎将布在诸县以御敌,当时中郎将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在此之后,各个势力也纷纷大量认命自己的部下为中郎将来领兵,以适应这一时期连绵不断的军事活动的需要,这使得中郎将在这一时期快速的散阶化,成为领兵作战将领身份的高低的象征,其散阶化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表现:

1.中郎将进入武散阶升迁序列

汉末三国时期频繁的军事斗争,使得原本只属于武官的武官官号逐渐成为士人升降的官阶而与官职分离,并最终发展成高下有序、首尾完备的武散阶序列。中郎将在这一时期的大量授予,其散阶化也就在所难免,渐渐成为一种表示地位高低的军阶。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人物前后所拥有的各种武官官号的列举,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中郎将已经加入到了武散官迁转的序列之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下面就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两例加以分析:

(曹洪)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累从征伐,拜护军将军。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6]《曹洪传》

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权以(吕)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将兵讨之,遂禽合、狼,五县平定,拜昭信中郎将。……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桂阳湞阳贼王金为害,权诏岱讨之,生缚金,传送诣都,斩首获生凡万馀人。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6]《吕岱传》

曹洪、吕岱因为屡立军功,在武散官序列中逐渐升迁,校尉到中郎将,从中郎将到将军的过程中,多用表示晋升的“迁”字,各位阶之间的高下关系一目了然。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郎将在汉末三国时期已经融入到当时高低有序的武散官序列之中,并被定位为居于校尉阶以上,将军阶以下的一环。但是在当时,并不是所有武散官阶中的中郎地位都是一样的,虽处于同一阶中,其内部仍存在着地位高下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东、南、西、北四中郎将比一般的冠以各种名号的中郎将的地位要高。建安年间,东、南、西、北四中郎将的制度形成[7][注]史云贵、于海平,《外朝化与平民化:中国古代郎官考述》中说到“东汉中后期,常以中郎将领兵作战,至东汉末,遂派生出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其地位很高,经任命甚至可以拥有统领一方军事的权力。《三国志》卷十四《程昱传》载:

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军事。

又《三国志》卷二十一《吴质传》注引《魏略》载:

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

这些例子表明,东、南、西、北四中郎将,一经任命可以通过使持节,督军事等手段,执掌一方军事,独当一面,俨然与诸征镇将军同列[注]山口正晃在《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一文中将曹丕即位为魏王的延康元年到即位为皇帝的黄初元年间,新被任命的假节将军罗列出来:曹休:镇南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曹真: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尚: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夏侯楙: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吴质:北中郎将、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各种现象在当时其它中郎将身上是找不到的,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但是,东、南、西、北四中郎将的位阶还是要低于将军的,在实际征战中,往往还要临时冠以将军号来提升其地位,《三国志》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载: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曹)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曹操分别任命其二子为北、南中郎将,领兵征伐,但为了提高其地位,增加其领军的威信,在任命他们为北、南中郎将的同时,还临时兼代骁骑将军、征虏将军等将军号,可见东、南、西、北四中郎将的地位还是要低于杂号将军的。此外,曹彰以北中郎将的身份讨伐北方代郡的乌丸,曹植以南中郎将的身份,去救援被围在南方樊城的曹仁,他们的中郎将号是依据征伐的方位而授予的,正如阎步克先生所说的那样“东西南北四中郎将与征镇安平四将军相似,加之于方镇长官,所以东西南北字样都是以方位而定的”[8]。

由此可知,在这一时期,武散官阶中的中郎将的内部也存在着等级的差别,东、南、西、北中郎将的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名号中郎将。但是,中郎将作为武散官阶中的一阶,其地位还是要低于将军的。

2.中郎将官与职分离

中郎将的本职是武官,而这一时期,大量与军事活动无关的中郎将的出现,标志了其官与职的分离,进一步的推动了其的散阶化。

汉末三国时期,中郎将开始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授予少数民族或外国前来的使节,如《三国志》卷三十《东夷传》载:

汝(倭女王)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掖邪狗等壹拜率善中郎将印绶。

大庭脩先生认为:“率善中郎将、率善校尉是在东汉末、魏的时代,随着战乱而滥授的各种中郎将、校尉中的一种,授予的对象是边地异民族”[1]。曹魏将率善中郎将、率善校尉等官号授予倭国使者,其目的在于提升其地位等级,以示表彰,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将原本为武官官号的中郎将授予外国使者,充分体现了中郎将等武官官号官与职分离的状况,由一种武官的官号变成了等级、地位的象征。

这一时期,各个势力还设置了一些特殊职能的中郎将号,如《三国志》卷四十一《张裔传》载:

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张裔身为司金中郎将,其职责是主管与金属相关的农器与武器,故其号曰司金。《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载,孙皓时期,吴国设有市司中郎将,司直中郎将等职:

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市司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市司中郎将的职责是维护建业市场上的正常秩序,打击不法行为,故能将劫掠百姓财物之人绳之以法。而司直中郎将这一中郎将号的出现更是值得我们注意:

初,驺子张俶多所谮白,累迁为司直中郎将,封侯,甚见宠爱,是岁,奸情发闻,伏诛。[6]1172

裴松之引《江表传》注曰:

俶父,会稽山阴县卒也,知俶不良,上表云:“若用俶为司直,有罪乞不从坐。”皓许之。俶表立弹曲二十人,专纠司不法,于是爱恶相攻,互相谤告。弹曲承言,收系囹圄,听讼失理,狱以贿成。[6]卷四十八《三嗣主传》

司直一官为汉代创置,“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9]《百官公卿表上》,“建安八年十二月,复置司直,不属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领诸州”[10]《百官一》。张俶被任命为司直中郎将后,专纠司不法,弹曲二十人,收系囹圄,从职责上看,与司直无异。张俶之父上书曰“若用俶为司直……”孙皓也并没有异议。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司直中郎将就是司直。在司直后加上中郎将这一官号,是为了表示其等级,处司直之职,拥有中郎将的等阶,从而进入武散官的序列之中。

类似的中郎将号还有司律中郎将、典农中郎将等,顾名思义,即可看出其执掌。这些中郎将的执掌已经脱离了中郎将原本的武官属性,中郎将之号仅代表该官所处的地位和等阶,官与职相分离,成为一种单纯的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从而实现了散阶化。

阎步克先生认为:“魏晋以下用以确定官阶的军号是以战国秦汉以来将军制的演化为基础的”[11],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都尉、校尉、中郎将等相对低级的武官官号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曾是武散官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随着军号的“贬值”,这些低阶军号不再受用罢了,但不能否定它们在武散官制度形成过程中起到过的重要作用。

三、散官阶外的中郎将

汉末三国时期史籍所载的各种中郎将,并不是全部都处于当时的武散官序列之中的,也有许多游离于武散官阶之外,必须对其加以仔细的辨别。

这一时期的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主管宫中的各种郎官,身居要位,职责重大,作为实官被编入到当时的行政官僚迁转体系之中,故与表示军阶的武散官序列无关。羽林中郎将和虎贲中郎将原本的职责是掌羽林骑和虎贲宿卫,后来随着官制的发展,宫禁中的宿卫另有他官所负责,羽林、虎贲中郎将也就有名无实,渐渐具有了贵族官号性质,其状况与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类似,授予与皇帝亲近之人,如曹魏的外戚甄像、毛曾、郭芝等就曾任过这类的中郎将。查找这一时期任过上述中郎将之人前后所拥有的官位名号,与武散官阶中的各阶几乎没有交集,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些中郎将是游离于武散官序列之外的。

除了上述的五官、左、右、羽林、虎贲中郎将之外,职责为管理南匈奴的护匈奴中郎将,亦不在当时的武散官序列之中。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汉,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与汉人杂居。东汉为了管理桀骜难治的南匈奴,采取了逐步将其纳入编户齐民的策略,如刘渊所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12]卷一百一《刘元海载记》,并设置了护匈奴中郎将这一官职对其进行管理。曹魏于魏明帝太和五年复置护匈奴中郎将,于正史中可考者共四人:

正始初,(田豫)迁使持节护匈中郎将军,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6]《田豫传》

(陈泰)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6]《陈泰传》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特节,护匈奴中郎将。[6]《孙礼传》

(鲁芝)俄而起为使持节、领护匈奴中郎将、振威将军、并州刺史。[12]《鲁芝传》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上述四人均在正始后为护匈奴中郎将,由于南匈奴聚居的汾河流域属于并州地界,因此,护匈奴中郎将成为了并州刺史的兼职,为了提升其地位,又加以振威将军[注]由于“威”“武”字形相近,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史书中常出现混淆的状况,此处从“威”字。的将军号。并州刺史一人同时身兼将军号与中郎将号,并不符合这一时期武散官序列的一般规律。结合史籍中关于这四人的记载又可得知,这四人在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护匈奴中郎将之前,都已经获得了将军号,田豫为殄夷将军,陈泰为游击将军,孙礼为伏波将军,鲁芝为讨寇将军。因此,我们可以将护匈奴中郎将认为是同并州刺史相绑定的一个实官的官职,虽名为中郎将,但却不在武散官的序列之中。这种绑定在晋代得以延续,晋代的护匈奴中郎将也多为刺史所兼,而这些刺史都是已经获得将军号的。

结合前文可以看出,在汉末三国时期,一些中郎将虽有中郎将之名,却并不处于当时的武散官序列之中。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随着官制的发展,一些官号的职责逐渐特殊化,成为一种实官被编入当时的行政官僚体系之中,如五官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等,另一些则脱离了其本职,逐渐成为皇帝以示恩宠而授予的贵族专有之官,如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无论哪一种,在当时都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秩级,在身份和地位上都不能与武散官阶中的诸都尉、校尉、中郎将同日而语,故不在当时的武散官序列之中。

总而言之,中郎将在汉末三国时期得到了空前规模的授予,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逐步分化为两类,一类融入到了当时正在形成中的武散官序列之中,成为表示士人地位高低的位阶,另一类成为了有实际职责的实官或贵族官号而处于武散官序列之外。然而,随着三国时期动荡的加剧,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笼络士人,纷纷把将军号等高等军阶大量的授予臣下,这使得原本位阶就低于将军的中郎将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了。因此,西晋统一后,除了散阶外的中郎将和原本地位就较高的东、南、西、北四中郎将成为显职之外,其它各种名号中郎将则在史书中就几乎见不到记载,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M].林剑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许 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3] 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 廖伯源.从汉代郎将职掌之发展论官制演变的一些特征[J].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4(4):833-902.

[5] 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史云贵,于海平.外朝化与平民化:中国古代郎官考述[J].史学月刊,2004(1):24-31.

[8] 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J].历史研究,2001(2):3-14.

[9]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 司马彪.后汉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前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将军
“将军”兔
左权将军的家信
我家的“将军”
哼将军和哈将军
倒霉的将军与口香糖
马援将军
“无常将军”来我家啦
将军
将军吃了“闭门羹”
将军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