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哲学精义及其应用价值

2014-04-08周德丰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老子

周德丰,张 娇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本文之作,实深受张岱年先生之赐,深受张先生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之启迪指引。20 世纪80年代初,张先生曾精心结撰《孔子哲学解析》,这是中国哲学学术园林中的一篇至文。岱老认为:孔子学说虽较平实,然其中也有一些深微曲折之处,并非那么易于理解,有许多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更需加以解析辨正。经他悉心研判,认为:孔子思想有十大特点,可用十大命题加以统摄,它们是:“一、述古而非复古;二、尊君而不主独裁;三、信天而怀疑鬼神;四、言命而超脱生死;五、标仁智以统礼乐;六、道中庸而疾必固;七、悬生知而重闻见;八、宣正名以不苟言;九、重德教而卑农稼;十、综旧典而开新风[1]336。”(《孔子哲学解析》)张先生所论孔子思想的十大命题看似简单,实具深义,其中每一个命题既有事实考据,又有义理阐发,还有价值判断。文章又客观、系统、自恰之优长,而毫无主观、片面、武断之弊端,非具大学问家素养且长期精考细研者不能达此高深程度。笔者试仿其例,概述老子哲学精义及其应用价值,冀望学习岱老得其精髓于万一。

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但中国古人不把它称作哲学,而称之为“道术”①。“道术”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②。在中国学问中,“道术”是可以和哲学思想完全对等的概念。老子《道德经》就是中国古代“道术”的最上精品。这一最上精品包涵着一个巨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以笔者浅见,这一体系可以八大命题概括之:

(一)设“大”“道”以论本体

真正的哲学都是一元的,“一本万殊”是哲学的重要观念,哲学家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一本统摄万殊、一本观照万殊、一本说明万殊的思想体系。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吾国形而上之哲学实自老子开之,亦可曰一元哲学实自老子开之。”熊季廉在严复《老子评点叙》中说:“老子者,阅世久而富于经验之人也。其所言,悉得于天道、地道、物理之会通,吾国哲学之滥觞也。”

老子是中国古代创立哲学本体论的第一人。“大”“道”“无”“朴”都是老子本体论同实而异名的基本范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庄子·天下》)是老子本体论显著的思想特征。25 章老子提出亘古未有的本体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宇宙自然的本体,由于它原始质朴不可见闻、不可搏得、不可名状,故可称之为“无”“朴”“惚恍”。道“象帝之先”(4 章),为“万物之宗”(4 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60章),都是唯物无神的话语。42 章论述道的衍化过程,精简似一“楷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命题就其修辞言诠的明快性,空灵超脱的涵盖性,逻辑结构的简易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对此梁启超在《老子哲学》中给以详尽的解读③。并认为:《老子》说25 章“天法道”而不说“道法天”是他“见解的最高处”,“道法自然”中“自然”二字是“老子哲学的根核,贯通体、相、用三部门”,51 章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为罗素所发见“是专提倡创造的冲动”。梁氏的评断都极具见地。张岱年指出:道的观念是由“天道”观念转化而来,老子的道却比天更为根本,天、地、万物都是从道而来的。道是浑然未分的原始的总体,它是“无名朴”(32 章),既没有任何属性,也没有任何形式,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材料,原始材料分化了,就形成各种特殊的东西,就是“朴散则为器”(28 章)。因之,老子的道论“对于唯物主义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2]。(《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

(二)标“道”“德”以阐规律

老子的著作名为《老子》或《道德经》,这里须指出:老子的道德不同于孔子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老子的道德是指形而上的规律法则。冯友兰对此界定得很清楚,指出:老子以为宇宙间事物之变化,于其中可发现通则。凡通则皆可谓之为“常”或“常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1 章),所谓“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 章)。常、常道亦可称为“道”。老子所说的“道”与“天道”“人道”有别:“天道”是指天文星象运动的规律,兼指自然规律;“人道”是指社会人事方面的规律,兼指历史规律;“道”则是指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3]151。(《老子哲学》)从范畴的层次来说,“天道”和“人道”处于同一个层次,而“道”则处于最高的层次。老子对事物的法则有这样细致的分析和认识,这在哲学史上是很重要的理论贡献。老子时代,农业畜牧业已经相当发展,天文学知识也比以前大为丰富,客观世界的种种发展变化的情形,举如星体的斗转参横,四时的流逝更迭,庄稼的生死荣枯,以及社会的动荡变换,都表现了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性反映在哲学家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天道”“人道”和“道”的概念。老子用“道”的概念取代了殷周以来的上帝观念和天命观念,这无疑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诚如郭宝均所说:“老聃以犹龙之资,读藏室之富,审周室之衰,明天运之故,乃毅然否定天帝,无用筮卜,而代以道德”,这就把“宇宙本质的研究,从神秘混沌中剖洗出来,是一大贡献”[4]。至于对先秦诸子哲学研究特具卓识,撰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名著的郭沫若,对于老子“道的发现”,更是给与了热情的赞颂,则是现代学术史上的美谈④。

(三)举阴阳函盖矛盾

阴阳矛盾的观点、两点论的观点,是中国人很古老的辩证观念。中国古人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讲“万物负阴而抱阳”(42 章)。就是说,不能只有阴而没有阳,或者只有阳而没有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5]。据此中国哲学不断阐发阴阳同门、有无相生、祸福相倚、成败相因的道理,其中老子的阐发最具原创性。

柳诒徵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其原盖出于《易》。”柳氏论断是正确的,他细检《老子》全书,发见老子所涉矛盾对立范畴,如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虚实、强弱、后先、得失、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多少、重轻、静躁、雄雌、白黑、荣辱、壮老、张歙、废兴、与夺、贵贱、损益、坚柔、得亡、成缺、盈冲、辩讷、生死、祸福、大细、有余不足、正奇善妖之类,累达三四十对[6]。其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概括,也有对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的概括,亦有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概括,老子从大量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中概括出了矛盾普遍存在的思想。

老子概括的阴阳矛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矛盾双方同处于一个根基之中,所谓祸福同渊,吉凶同源,哀乐同本,喜怒同根,利害同生,成败同邻,是非同在,善恶同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 章)。对此怎么评判?如前所述,黑格尔赞扬了老子,但由于他不懂汉语,难免有些误读,钱钟书指出:“黑格尔尝鄙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义融合于一字[7]。”(《论易之三名》)其实在《道德经》中有太多的词汇一词兼具相反义或曰相反义纳于一词,钱氏提出:“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aufheben)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8]445。”钱氏之发见实属重要。

(四)以“反动”概括极则

这里说的“反动”乃是“反者道之动”的节缩语。老子这一命题从其语义解读是说:道的运动是反向的,即事物总是向相反方面运动的;或曰反向运动是道之固然,是运动的基本原理。至于其深刻哲理,王国维认为:“老子以此‘道’为宇宙一切万象之根本原理,故其思辨也,使一切现象界皆为相对的、矛盾的事物而反转之[9]。”冯友兰认为:“一事物发展至极点,必变为其反面。其能维持发展而不致变为其反面者,则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发展永不能至其极点也[3]153。”张岱年亦指出:在老子看来,“比较圆满地状态是正面采取反面的形态,正面包括反面的成分,这样才是伟大的正面即高一级的正面……这是以正为主的正反结合[1]301。”(《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发微》)这些看法皆具哲学的深度。笔者综合研究认定,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至少具有四义:其一,反复循环义。例如老子借用当时天文学描述天体运动的状态,描述道体的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25 章),以及农耕生活中所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6 章)的各种现象,显然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其二,积渐成长义。老子初步接触到事物量的积累可以引起性质变化的规律,如毫末长成大树,黄尘筑成高台,跬步导致千里,细流汇成江河,“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63 章)等等。其三,正言反说义。高延第《老子证义》称:“正言若反”一语“发明上下篇立言之旨。”“凡篇中所谓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曲全枉直,洼盈敝新,柔弱胜刚强,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言相反理相成,皆正言反说也。”其四,三段累进义。老子还初步接触到事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观念。他所述愚→智→大智、拙→巧→大巧、冲→盈→大盈、讷→辩→大辩的三段发展过程似乎都有不断反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又如41 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5 章“大成若缺,大直若屈”之类的话语,钱钟书认为:“若抉髓而究其理,则否定之否定尔。反正为反,反返复正,‘正言若反’之‘正’,乃反反以成正之正也[8]464。”由此可见,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何等奥博精深的哲思睿论,真是耐人反复再三切磋琢磨而不已。

(五)称柔弱能胜刚强

“柔弱”何以能胜“刚强”?从老子的论述来看有其独特的论证。论证之一,从水之特性得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 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 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 章)论证之二,从赤子之特性得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10 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精柔而握固。”(55 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下。”(76 章)论证之三,从牝牡之特征得来。“天下之父(原作‘交’,据高亨《老子正诂》改),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61 章)论证之四,从刚强者常败得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 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2 章)“兵胜则不强,木强则折。”(76 章)要之,水的特性是貌似柔弱而实则有能量积累之特长,赤子的特性是貌似弱小而实则有成长性的优势,雌性动物的特性是貌似孱弱实则有厚德载物、繁衍力强的功能。以此论之,能够从小积累、从弱成长、积累成长以后又能继续包容生长之物,虽小亦强,何弱之有⑤!

(六)辨功用兼顾有无

关于有与无的作用问题,11 章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说,车子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在车身、车轮,更在空心的车轴;器皿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在实体的部分,更在虚无的部分;建筑物的功能和作用,不仅在砖瓦栋梁所构成的建筑体,更在内部的空间。老子在这里看到了有无的搭配产生了各种功能和作用,故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元代吴澄有鉴于此,他解读曰:“器以贮物,室以居人,车以载重致远,皆所以为天下利,利在‘有’也。然车以转轴为用,室以出入、通明为用,皆在于空虚无碍之处[10]。”这种解读充分说明了老子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老子只重视“无”不重视“有”,是一个贵无论者;而勿宁说,老子是兼顾有无的,他的观察较之简单的崇有论更为完整,从而才能形成更精深的认知思维。陈寅恪对比儒道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者为多[11]。”在笔者看来,论及有无的功能与作用,所谓“有”指的是物质实体(实体范畴),所谓“无”指的是物质的空间(空间范畴),乃至物体之间的关系(关系范畴),甚至思想理念的东西(概念范畴)。老子兼顾有无,有时在兼顾中偏重“无”的作用,这不表明他“唯心”,恰恰表现出其理论的深刻性。在这一方面,老子的有无观念对我国古代建筑学、美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理论)乃至古代科学技术都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七)重玄览而轻感知

认识论虽不是老子哲学的主干内容,但也是哲学史家关注的老学之一翼。在这方面老子总体特点是轻视感性认识而特重视理性思维与直觉。关于轻视感性认识活动有如下佐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52 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56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 章)轻视感性认识,轻视实践活动,确实是老子认识论的不足之处。关于老子重视理性思维与直觉,主要体现在老子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提倡虚静以知常,如16 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二是提倡玄览以知常,玄览就是运用理性思维作深度考察,要超越常规思维,要“涤除”清洗掉外来的各种干扰和内心的各种杂念,使内心像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以之观照大道及宇宙万物,即可做到“心居玄冥之处,览之万物”(河上公《老子章句》)。应该指出:老子上述观点还包含主体修养学说,即认为深觉深知与主体修养境界的清明是分不开的。老子特别重视主体方面三种良性状态:一是虚,虚就是认识事物之前不能有预判的成见;二是静,静就是认识主体必须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三是笃,笃就是竭诚专一的努力坚守。从事认知活动的主体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就有望达到认知的纵深层面和应有高度。老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拓宽加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人们的操存涵养、笃守执著、获致成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道家的“虚静”学说,乃至荀子的“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的论断,就滥觞于老子上述观念,是明显不争的事实。历史上许多事业发达、建立高功的人物都有这方面的体验,如曾国藩就说:“老庄之虚静”,“皆可师,不可弃也”。(《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

(八)为无为而无不治

长期以来有学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表现了他复古倒退、无所作为的思想倾向,并给予很多批判,有一定的误导性。有鉴于此,张舜徽给予深刻匡正:“近人治哲学者,乃谓老子之言无为,实欲返诸太古之无事。使果如此,必致耕稼陶渔、百工技气,皆清净无所事,则乾坤几乎息矣,乌睹所谓后世之文明乎?故其说必不可通[12]。”此言甚是。读者勿忘,“无为”后面有“无不为”,“无不为”即有为。笔者联想到鲁迅评老,时有贬词,但在其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论及老子的无为思想,其词曰:“老子尝为周室守书,博见文典,又阅世变,所识甚多……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13]。”鲁迅的这一评估立足史料,甚是公允。

老子哲学在整个古代思想体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道德经》五千言涵盖了本体论、辨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文明智慧的结晶。其应用价值也是“既深且广”的。尤其体现在政治、科技、医学、兵学这四个门类。笔者就此试论之:

(一)治国理政

在社会政治、国家治理方面,老子有深湛之见,老子言道之功能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 章)。这里的道不仅指天道,还包括社会人道。老子曰:“天之道,不可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73 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7 章)天道自然无为体现了规律的常在性、客观性,所以天道是无为(无意识,无目的)而有为(有运行,有功能,有作用,有成果)。老子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混淆、杂乱、误差),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12 章)魏源《老子本义》注曰:“视久则眩,听繁则惑,尝多则厌,心不定则发狂。”是指欲望过甚过泰必然走向反面,太过有为则适得其反。即社会人道也应遵循无为的法则。同样,社会经济政治诸制度也会因统治者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产生相反的结果,故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57 章)在老子看来:圣人之治天下,注重取消一切致乱之源,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无为反无不为,不治反无不治。

对老子的治国理念,吕思勉指出:“老子之旨,可以两言括之:一曰治国主于无为,二曰求胜敌当以卑弱自处而已[14]。”治国主于无为是指治国者最贵发见社会内在法则规律而遵守之,如其不然,姑无论其莽然行事不能成,即或幸成,其反动之力,亦必巨大。韩非《解老》有云:“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倚顿、陶朱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资财。”这话深得老子精髓。若以现代意识演绎其理,盖有六端:1) 不争是自然之本性⑥;2) 无为是治国妙道⑦;3) 俭啬是长生久视之法⑧;4) 退守是积蓄力量之策⑨;5) 以客为主是克服强敌之术⑩;6) 知足知止是成熟的人生省思⑪。适如陈鼓应在《老子注释及评价》中所倡言:“这些观念不仅没有消极的思想,相反的,却蕴含着培蓄待发的精神;一方面他关注世乱,极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另方面,他要人凝练内在生命的深度。”制敌当以卑弱自处即是《老子》“柔弱胜刚强”(36 章)之旨。关于强弱刚柔之辩,《尚书·洪范》提出“刚克”和“柔克”的概念,指出柔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尚未充分论述。《老子》则充分系统阐述了柔弱在事物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张岱年指出:“老子‘贵柔’,意在‘胜强’。老子认为柔弱是有力的,刚强反而是无力的。水虽然表面柔弱,却是有‘无以易之’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 章)柔弱就能处于主动地位,坚强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 章)柔弱是有生命力的,坚强是缺乏生命力的[1]301。”(《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微》)可见“弱者道之用”(40 章)的著名命题含有相当深邃的智慧⑫。由是可知,老子的“卑弱自处”与其“无为而治”乃是相互渗透而又各有侧重的思想,它们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老子治国之道。

老子的理政之道可以称之为“柔性管理”,其要点为:抱柔守雌,注重积累;静观其变,以待时机;知盈处虚,永不溢满;居上谦下,筑牢根基;不争之争,实处上风;见微知著,治于未萌;深藏不露,执守机要;委曲求全,正题反作。以上诸要点中尤以老子总结出的两大“楷式”具有典型意义。楷式之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28 章)楷式之二:“将固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36 章)这两大楷式,老子视之为最高智慧,他志得意满地称之为“微明”。这里老子主张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绝不是反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是将刚健有为与以柔克刚相互补偿,相得益彰,实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最佳效果⑬。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说得好:“善保其强,则强者正可以长存;不善用其柔,则柔者乃可以速死。”

治国理政者在体会和实践老子管理之道时似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道贵德,分功为治。老子云:“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 章)又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和“德”创生万物、养育万物,却不据万物为己有;做万物的统领,却不干涉、傲视它们:这才是深厚悠远的大德(“玄德”)。老子津津乐道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 章)所憧憬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无非就是分功为治而已;二是低调无痕,戒骄戒躁。老子42 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39 章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深刻思想,主张“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老子还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真理作了充分的发挥,具有永恒的哲理的价值;三是功在不舍,贵在持续。老子认为一切事功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64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9 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些论述都启示我们万事都要循序渐进,依理而行,绝不可以主观自是,好大喜功。

老子的治国理政之道如吕思勉称:“非对一时政治立言”,而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其立言维护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大众⑭。治国理政者需孜孜矻矻,求知修德才能实现老子立言的目的即争取获致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二)古代科技

老子哲学对古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数学、天文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老子》与古代数学的关系,应该说主要体现在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43 章“无有入无间”一句,汪奠基认为“此系‘空间’与‘零位’概念。按古算用策筹,故无零位记号。《墨经上》所下的‘端’的定义,乃此义引申”。即用算筹法记数,空位就是“无”,零就是“无有”,合起来则谓“无有”入于“无”间。50 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汪奠基指出:“按十有三之说,各家解释不同,《术数记遗》及《五经算术》都说‘古者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殷甲骨文载十有三的历名。十有三即一年的月数。是前说认十有三为无穷尽之意,后说则为年年月月之意,两说合解,乃谓生死无尽之辞[15]。”此外,他还称“曲则全”是指方圆的几何概念,“正复为奇”即整数与余数的相对概念,“多言数穷”“故致数舆无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方无隅”“大直若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等也都包含有关自然数或数学基本概念上概括得来的意义。当然,《老子》不是一本数学专著,只是在论及事物的空间、形体等内容时,确有涉及数量及其正负关系,诸如长与短,少与多,九层与累土,千里与足下等等,正如周翰光所说:“老子这些数学化的哲学语言和哲学化的数学成果,无论对于哲学史还是数学史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他关于对立双方既矛盾又统一的哲学思想,为以后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开拓了新的思维道路[16]。”徐仪明认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受《老子》的影响十分明显。如刘徽用‘得失相反’来说明正负的涵义,揭示了正与负的对立统一;他在《方田》篇中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误。’这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子所说的一些话。《老子》48 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7 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17]477。”很明显,刘徽的句式和语言结构和老子十分相似,不管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还是辩证逻辑的立场,刘徽都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对后世在数学方面的影响可谓深远和广泛。

古代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演化和宇宙起源、结构等,老子对这方面也有不少的论述。他认为天道自然。它“利而不害”(81 章),“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73 章),其中是有客观规律可以探索、遵循的。道生天地又包涵天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 章)即是说道作为物体浑然天成,其早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它静寂无可匹配,不生不灭,独立长存,可以认为它是天地的始祖。老子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14 章)即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是无形、无声、无体的一个整体,在有道以前的情况不甚明了,有道以后渐明而不昧了。道恍恍惚惚,似无而实有。它有运动规律,人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指挥万物。对于道德基本规律,老子明确地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 章)徐仪明认为:“这里的‘反’含义有二,其一为相反或对立;其二即返本复初即道的复归。在老子看来,道以及自然界万事万物莫不遵循‘反’的规律在运动变化,即通过否定自己的对立面来显示其运动变化。而‘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创生万物、辅佐万物时,并非强力作为而是因任自然的。道是自然而然的[17]481。”任继愈指出:“老子用当时天文学的知识对宇宙的奥秘进行了探索,根据天文学的知识(当时的科学成就)以反对有人格的上帝支配一切……只有掌握了当时足够的天文学知识,才会有效地说明天变不足畏,天道不神秘,有客观规律可循。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才会使人相信天不能对人类降祸、降福(天地不仁)。有了天文学知识,就能有效地说明天象的变化、天道的运行有周期,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8]。”这也说明,老子对于天道自然运动变化的探索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闪现着人类理性之光。

(三)医道养生

古代医学讲“精、气、神”,也与老子密切相关。关于“精”。《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 章)这段强调了“精”在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它给“惚兮恍兮”的“道”带来了神奇的功能。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5 章)这里纯粹探讨的是人体生理范围内“精”的作用,“精”可谓人体各个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物质保证。关于“气”。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 章)按成玄英的解释:“一,元气也。”(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气,气演化出相互作用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使万物协和生长。老子的气即是“一”,是宇宙混沌未分之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0 章)这是说人只要能保持体内之气,就不会离开本真;而使体内血气柔和,如婴儿一般,便可以返璞归真,从而气血两旺,精力充沛。关于神。老子说:“谷神不死。”(6 章)意即养神才能不死。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中对于老子此言的阐释是这样的:“《想尔注》:‘谷者,欲也 。’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不死。”将养神与结精同作为长生不死的枢要,接近老子的原意。

关于养生,老子主张恬淡节情。强调恬淡虚无,少私寡欲,节情守静,顺应自然。他认为:“致虚极,守静笃”(16 章)、“涤除玄览”,这样便能清心寡欲,“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20 章),如赤子一样单纯天真就是养生之道。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劳,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5 章)懂得“和”叫做常,懂得“常”叫做明;贪生放纵叫做祥,欲望主使力气叫做强;过分强壮便走向衰老,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便会加速灭亡。老子叫人不要放纵,而要好生保养,防患于未然。张岱年指出:“老子‘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 章)的命题可以说预示了注射预防针的方法,种牛痘的方法[1]301。”(《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微》)只有防微杜渐,才能有备无患,以期长生久视。老子还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他强调养生应当和治理国家一样,最便捷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爱惜财物,节情少欲[17]501。”正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1 章)意思就是要适应环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可见,老子思想对于医道养生也有启迪之功。

(四)用兵之道

在《老子》一书中,确有许多篇章是讲用兵之道的。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学者都把它视作一部兵书。《隋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中,就有“《老子兵书》一卷”。唐宪宗朝议郎王真⑮在其《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指出:“老子非独讽其当时候王,盖亦防其后代人君轻用其兵也,由是特建五千之言,故先举大道、至德、修身、理国之要,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皆数十章之后,方始正言其兵。原夫深衷微旨,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全唐文》卷683)“王真的兵书之说,对后世老子思想的研究颇有影响[19]。”北宋著名学者苏辙在其《老子解》卷二中,指出:“……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也是把《老子》一书视作兵书。明清之际大哲学家王夫之认为,《老子》既言兵,既为“言兵者之祖”,理应为“言兵者师之”。晚清魏源亦把《老子》视为“兵家之言”“言兵之书”,而加以推崇和发挥[10]664。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訄书·儒道》中写道:“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掌故,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认为《老子》一书简要地概括了古代兵书之要旨。可见,自唐代王真至近代章太炎,把《老子》视为一部兵书,几成定论。

老子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30 章)其原因在于“强梁者不得其死”(42 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 章)老子把战争视为人人都厌恶的“不祥之器”,而“非君子之器”,所以“有道者不处”(31 章)。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抵御外敌、平定内乱等,也应用之。他提出了“不争而善胜”(73 章)以及“守柔曰强”(52 章)的战略思想。“不争而善胜”是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这里的“不武”“不怒”“不与”,皆是“不争之德”在兵战中的具体表现。既然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那就要尽可能地采取非军事方式去解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68 章)。至于“守柔曰强”则是以“柔弱胜刚强”(36 章)为指导,主张不为主而为客,不进寸而退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哀兵必胜。其言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主动进攻),而为客(被动防守),不敢进寸(进攻别国领土),而退尺(退守本国领土)。’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69 章)由此可见,老子独具特色的用兵之道,以及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运思深微,极具智慧,对中国兵学有开山之功,甚至与《孙子》十三篇相媲美而毫无愧色。

恰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古代有两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孔子善言人道,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老子善言天道,开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学说[20]。”(《老子学说的宗旨》)老子五千言,充满智慧之言,实可谓字字珠玑。有几则评老的断语令人过目不忘:魏源:老子道,太古道。老子书,救世书[10]646-647;章太炎:老子如大医,徧列方剂,寒热、攻守杂陈而不相害,不能尽取[21];吕思勉:老子五千言理精辞简,一望而可知其为“经”[14]63;曹聚仁:老子《道德经》是思想的钻石,有着多面的光辉[22];傅斯年:五千言之意,最洞彻世故人情,全无主观之论,皆成深刻之言[23]。西哲中也有盛赞:“中国古代经典五千言的《道德经》,充满睿思妙语,像一座永不枯竭的井泉,只要你放下汲桶,甘泉唾手可得。”(尼采语)作如是观,笔者认为:重视老子思想的推介与普及,对当今哲学发展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深远。

注释:

① 另外的称谓叫做形上学、玄学、理学等等,“道术”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最早。

② 《庄子·天下》认为:古代的道术是纯正完美的,后世各家各派自逞其说,才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文章在分析各家学术特点时,多次使用“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这一语式:“……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悦之”;“……古 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尹文闻其风而悦之”;“……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③ 一和二是对待的名词,无“二”则并“一”之名亦不可得;既说个“一”,自然有个“二”和他对待;所以说“一生二”。一二对立,成了两个,由两个生出个“第三个”来所以说“二生三”。生出来的“三”,成了个独立体,还等于“一”,随即有“二”来和他对待;生的“三”不止一个,个个都还等于“一”,无数的一和二对待,便衍成万了,所以说“三生万物”。

④ 郭氏在《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一文中说:“周秦之际的学者,承受三代的黑暗时期之后,而蔚成思想革命的潮流。老子最激烈,他要把神鬼龟卜的一些阴魂一齐消灭。”在《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中他更以诗化语言称赞老子:“雄浑的鸡鸣之后,革命思想家老子便如太阳一般升出。他把三代的迷信思想全盘破坏,把人格神的观念连根拔出,而代之以‘道’的观念。”

⑤ 此处论述颇受庞朴先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文,“释贵柔”一节之启发(参见《沉思录》第174-17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虽观点不尽相同,实有所因。

⑥ 《老子》8 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自然本性在于它灌溉、滋养万物却无竞无求,治国的圣人也应该有如水的德行。

⑦ 《老子》60 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韩非《解老》:“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以小方大,治国者应谨守规程,切勿盲动。故57 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⑧ 此处“长生久视”可解为“可持续发展”。《老子》59 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67 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59 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即治理社会、改造自然,都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之道。

⑨ 37 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31 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左传》中“退避三舍”亦是《老子》退守制胜之意。

⑩ 69 章:“用兵者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明明在击打,却似没有击打,击打主体似不在位,似未执有兵器,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27 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无筹策。”68 章:“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人称老子也是兵书,大半缘此。

⑪ 《老子》29 章屡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深刻哲理,屡申历史与现实中“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惨痛教训,劝诫为政者,知进知退,知行知止,知荣知辱。知白知黑,庶做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⑫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关于道家一章论及老子“弱用之术”,约有10个要素,即:1.静观;2.守弱;3.用柔;4.知盈处虚;5.居上谦下;6.不争之争;7.知微、治于未乱;8.创造条件使对手失败;9.以曲求全;10.深藏不露。并认为老子总结的“柔弱胜刚强”虽谈不上是规律,却是可能存在的事实。(《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66-171 页)

⑬ 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三个观点:(一)弱者取胜之道,是由于弱者的积累、渐进、善守和信心;(二)强者不败之道,是由于强者的自谦、谨慎和包容反面因素的涵盖性;(三)中间势力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是由于其自己善于汲取经验教训,总是从头开始,善作正反的合题。

⑭ 任继愈在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哲学史》就是这么认为的。进入21 世纪他仍然作如是观,他的专著《老子绎读·前言》有如下精彩论断:“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成为指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国家宗教(儒教)……另一流派的老子,他的社会基础是农民。道家成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迄今为止,老子所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的干扰,不要乱出点子,而要让农民生生发育,稳定进步,仍值得借鉴”。

⑮ 清代的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提及唐王真所撰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时写道:“真此书独取《道德经》所论兵战之要,摭拾元微。本上下二卷,后更分为四卷,与郑樵所载卷数合。元和间进之于朝,唐宪宗尝手诏褒美之……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备举大道、至德、修身、理国之要,数十章后,及言及用兵,其旨微,其言博,自河上公为之训释后,若严氏指归、开元注释,固已法蕴指微,而真所著《要义》独于论兵之法,经悉言之。考真以朝议郎出领汉州军事,久列戎行,而考其谈兵,意指顾深,求乎老子之说,唐人之书不多,是宜录也。”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5 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4 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9.

[3]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郭宝均.中国青铜器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27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230.

[7]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2.

[8]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戴逸.二十世纪中华学案:综合卷2[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9.

[10]魏源.魏源全集:第2 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0:664.

[1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6.

[12]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徽·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1:1.

[13]鲁迅.鲁迅全集:第9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63.

[14]吕思勉.吕思勉讲国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61.

[15]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62.

[16]周翰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34.

[17]徐仪明.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8]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27.

[19]谷方.中国哲学人物辞典[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0:364.

[20]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 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3.

[2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5 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46.

[22]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27.

[23]傅斯年.诸子、史记与诗经文稿[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32.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