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

2014-04-08任淑荣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竞争力大豆进口

任淑荣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也曾经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大豆在中国食物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提供优质的直接食用和饲料蛋白质,而且是目前最主要的油料来源.大豆产业的稳定直接影响城乡农副产品的价格稳定.自2008年以来,中国大豆市场遭遇剧烈波动,在全球大豆价格大幅度下跌、中国进口大豆数量迅猛增加的背景下,国产大豆出现了市场不认可、企业不收购、国储存不下、农民卖豆难、豆农种植热情受挫的局面.进口大豆数量暴增,国产大豆不断积压,本土企业接连式微,外资对大豆行业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这就是中国大豆行业所面临的现实[1].特别是近几年来,外资通过一系列并购活动,获得了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优势地位,这引发了国内对外资垄断中国大豆产业的担忧.如果事态继续恶化,将会对国产大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伤害,并最终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中国大豆正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一场危机,这场危机让每一位种大豆的中国农民直接感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本研究从中国大豆产业现状出发,分析造成中国大豆危机的原因,期望能够找出缓解中国大豆危机的有效对策.

1 中国大豆生产情况分析

1.1大豆播种面积下降趋势明显

中国是大豆原产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地纷纷种植大豆,到1957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1 274.8万hm2,单产也提高了28%.其后由于粮食供应相对紧张,导致生产呈现下滑趋势,到1978年,大豆播种面积只剩下714.4万hm2,比1957年减少了44%[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豆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1.1 1978—1990年快速增长阶段 在这期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政府提高大豆收购价格,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总体来看,大豆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987年大豆总产量达到1 247万t.

1.1.2 1991—1996年大幅波动阶段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大豆播种面积1991—1996年经历了一次非常大的波动,在1993年全国大豆面积、总产量猛增至945万hm2和1 600万t的历史高点之后,自1994年开始连续下滑,至1996年国内大豆产量再次回落至1992年的水平,经历了一次巨大波动.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Data sources: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port in 2013

图1中国大豆历年播种面积

Fig.1China’ssoybeanplantingareaofthepastcalendaryear

1.1.3 1997—2009年波动增长阶段 自1997年之后,中国的大豆生产开始波动上升,2005年播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后虽有所下降,但降低幅度不大.期间除1999,2002,2007年出现明显的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大多处于稳定或者增长状态.

1.1.4 2010年以来大幅下滑阶段 2010—2012年,中国大豆生产再次经历一次大幅下滑,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2年播种面积达到10年来的新低,为717万hm2.

1.2大豆单产水平较低

与加拿大、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世界几个大豆主产国相比,2010年中国大豆总产量1 508.3万t,居世界第4位,但单产仅为1 771.1 kg·hm-2,居世界第20位左右.世界主要国家大豆单产比较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大豆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悬殊,2010年世界大豆平均亩产2 583.9 kg·hm-2,而中国仅为1 771.1 kg·hm-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与美国、阿根廷、巴西3个主产国相比差距更大.中国大豆单产从1993年达到1 619 kg·hm-2开始,没有明显的增长,一直都是在1 700 kg·hm-2附近波动,2002年达到最高1 893 kg·hm-2,之后又略有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大豆单产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比较,劣势明显.

数据来源:2013年国际统计年鉴

Data sources: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2013

图2大豆主产国单产比较

Fig.2Thecomparisonofthemajorsoybeanproducingcountries’yieldofperunitarea

1.3种植方式落后、规模化程度低

中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铁路沿线.其中,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主产省,产量达到600多万t,占全国大豆产量的40%左右.但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的稀缺导致了大豆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格局,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户均仅有867 m2.大型农业机械的购买很少,即使使用也大多采取租赁的形式,而且劳动力的投入很多,故物质费用相对较低,用工费用相对较高[3].另外,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发展农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相比,大豆单产水平较低且长期以来没有大的突破,造成大豆在以产量为目标的中国粮食经济中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大豆种植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此相反,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都采用大规模的农场机械化生产方式,其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中国.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大豆生产成本更为低廉.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的稀缺是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情况分析

2.1大豆进口数量逐年增加

中国大豆进出口可以分为2个阶段:大豆净出口和大豆净进口阶段.大豆净出口又可以分为2个阶段:1)是在1987年之前大豆出口量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畜牧业和压榨业发展较慢,大豆发挥着出口创汇功能,平均每年出口100万t.2)是1987年之后大豆出口量快速下降阶段.大豆净进口也可以分为2个阶段:1)1977—1982年小幅度净进口,出口量较小,进口量也不大,维持在19~53万t.2)以1996年为标志,中国大豆进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维持在100~400万t,出口量维持20万t左右.自2000年进口突破1 000万吨,2003年进口再创新高,突破2000万吨,2007年超过3 000万t,2010年进口量更是高达5 479.7万t,2011年进口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在5 000万t以上.

从图3可以看出,从1996年以来中国大豆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并且上升幅度很大,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而出口量变化不大,且每年出口的数量维持在50万t以下,数额较小.中国大豆产业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反映出中国大豆生产已失去了产业优势,中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已经十分明显.

图3 历年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量变化情况

2.2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不断下降

在分析一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时,通常计算该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1≤TC≤1为某个国家第i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为某个国家第i种产品的出口值,Mi为某个国家第i种产品的进口值.当0≤TC时,该国对这种产品属于净出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大.当TC≤0时,该国这种产品属于净进口国,表明该国这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一般来说当TC≥0.8时属于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当0.5≤TC<0.8时为较强竞争力的产品,0≤TC<0.5时为竞争力低的产品,-0.5≤TC<0时为竞争力差或具有低比较劣势的产品,-0.8≤TC<-0.5时为竞争力较差或较高比较劣势的产品,-1≤TC<-0.8时为竞争力极差或高比较劣势的产品.根据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算得中国大豆近几年来的贸易竞争力(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并且2000—2012年,这10多年间的数据均小于-0.8,所以大豆一直是中国竞争力极差或高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根据资料显示,2008年美国、巴西、阿根廷3个国家的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98,0.99和0.60[4],且每年变化不大,所以3个国家的大豆均有高比较优势.由此可见,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图4 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

3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3.1国内大豆与玉米成本收益比较

在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大豆与玉米是竞争性作物,大豆与玉米生产成本和收益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户种植品种的选择,影响到大豆与玉米播种面积的调整,从而影响到后期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市场投放量.总体上比较,大豆的产量增幅、播种面积增幅和单产增幅均低于玉米,2000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2%,接下来几年都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已经达到19.66%.而2000年大豆种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42%,并且近年来波动不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到2012年也仅仅达到4.39%.不仅玉米的播种面积远远大于大豆的播种面积,并且玉米种植的增长趋势也大于大豆的增长趋势.图5是大豆和玉米每hm2成本利润率的比较.从图5可以清楚看到,2002—2008年大豆每hm2成本利润率明显高于玉米,2009—2011年大豆每hm2成本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低于玉米每hm2成本利润率.

从图6可以看出玉米和大豆的现金收益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绝大多数年份,大豆每hm2现金收益都低于玉米.因此,综合来看,虽然大豆的成本收益率要高于玉米,但是农户更关注的是现金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日常生产消费需要大量现金,因此,在“现金收入最大化”理性指导下,农民更愿意种植现金收益较高的玉米.

图5 大豆、玉米每hm2成本利润率比较

图6 大豆、玉米每hm2现金收益比较

3.2与国外大豆成本比较

大豆的生产成本是其价格的直接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通过大豆价格的比较可以粗略反映出大豆生产成本的相对大小.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除了品质因素以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其价格上,美国大豆的价格远远低于中国,在2000—2002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美国农业部的官方网站上,中美2国大豆收获时的年平均价格分别是2.09元·kg-1和1.43元·kg-1,美国仅为中国的68%,两者差距巨大.而大豆的生产成本是其价格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可以得出中国大豆成本相对于美国较高,相对竞争力较低.

然后看流通成本.流通成本是大豆离开农户进入加工企业前在各个周转环节支出的费用,可以分为2个部分:1)运输费用;2)装卸、存储和管理费用等,其中运输费用占整个流通成本的比重较大,也是影响中国大豆流通成本的关键问题之一.黑龙江大豆运到山东、江苏的运价达到90元·t-1,运到广州则高达239.5元·t-1,运输距离对运价影响较大.美国大豆从主产区运到港口的运费包括汽车运费和驳船运费,共计306元·t-1,从运价看高于中国黑龙江到广州的运价.从美国出口到中国运费共计743.4元·t-1,占到岸成本的29%.单纯从运价看美国大豆销售到中国并不具有优势[5].

4 大豆产业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4.1国内支持政策分析

首先,国内大豆进口贸易机制不完善[6].目前,中国大豆进口只征收3%的关税和13%的增值税,该税率低于国家谷物类产品的平均税率.与大豆相比,目前豆粕的进口关税为5%,从税率安排的角度看,海关税具有明显的鼓励大豆大量进口的特点.从贸易渠道看,世界4大谷物贸易商几乎垄断了中国大豆的进口市场.而国内为数众多的压榨企业使用分散的采购行为,使得中国在大豆进口的议价能力与进口规模严重不符.同时,中国大豆进口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熟悉国际贸易运作方式,运用相关金融市场规避贸易风险的能力不强,也使得中国在大豆进口方面存在严重的劣势.

其次,中国政府对大豆产业补贴多是临时性的,缺乏长效的补贴机制.比如实施的良种补贴是针对农户使用高油大豆良种实行的一种补贴政策,补贴金额小且补贴重心在于提高中国大豆质量上,对面临国外大豆价格冲击的中国大豆来说作用着实有限.另一个是国储保护价收购,在2008年世界大豆价格猛跌,中国豆农即将面临巨大损失的情况下,经国家粮食局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磋商研究,决定对中国大豆主产区东北的大豆实行国储保护价收购.然而随着国储保护价收购的实施,一方面,中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储国产大豆形成价格倒挂现象,价格低廉的外国大豆乘虚而入,而中国自己的大豆则被阻隔在市场之外,成为库存;另一方面国储收购数量少,网点有限且质量要求高,这使得豆农手中多数大豆无法以保护价卖出.大豆补贴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进口量的增加对大豆产业的冲击并没有得到缓解.

最后,中国大豆科研扶持力度低.长期以来,大豆被认为是“小作物”, 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相比,科研经费少.直到“九五”才被列为“五大作物”之一,科研经费才有所增加.但大豆科研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全国大豆科学技术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规划;大豆科研队伍委缩,科研机制和体制需改革.例如,大豆育种人员缺乏,育种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在大豆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地市级研究机构以上和高等学校的专业人员全国只有约200~300人,约为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研究力量的1/50~1/100,且主要从事品种选育兼种子销售,缺乏多学科研究人员.

4.2国外支持政策的分析

4.2.1 美国的支持政策 美国为保护大豆生产者的利益、提高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支持措施[7,8].根据美国关于大豆的补贴措施,美国政府为大豆生产提供的补贴主要可分成2类:1类是直接补贴,即直接提供给大豆生产者的补贴,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贷款补贴、贷款差价补贴、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另1类是政府提供的一般服务支持,包括提供对大豆的研究、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检测检验、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方面的支持.据美国环境工作组计算,从1995年到2002年美国政府向大豆生产者提供了110多亿美元的补贴,2003年美国支付给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总计约11.4亿美元.

4.2.2 巴西的支持政策 巴西为了应对美国大豆凭借巨大的政府补贴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的优势,在国际贸易和国内扶持两大方面做出适时调整[9].首先,巴西政府积极落实农业信贷政策,鼓励扩大农业生产,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农产品出口.其次,巴西政府对农业予以金融扶持,建立了出口保障基金和提高竞争力基金,专门为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融资.再次,巴西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设立专项农业基金,对受灾农户予以一定的损失补偿.最后,巴西还执行农产品最低价保护制度,农产品上市时市场价格一旦低于最低保护价格,政府为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将按最低保护价格向农民收购所有农产品.

4.2.3 阿根廷的支持政策 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曾经得益于政府间接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宏观经济环境的严重制约,阿根廷初期的大豆产业是在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农业政策下发展起来的,1990年以后的阿根廷大豆产业是在政府对农业实行松绑减负的条件下快速发展的.阿根廷的经验表明:政府对农业实行松绑减负也是一种产业支持[10].美国大豆补贴对当地大豆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使国际市场和中国的大豆价格长期受到压制.

5 结论与对策

5.1结论

通过对中国大豆产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大豆的种植方式分散、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品种落后,单产水平低,致使大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导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持续下滑,总产量降低.2)国内大豆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促使进口大豆的数量激增,国产大豆贸易竞争力持续下降.3)政策支持不力,缺乏长效机制,大豆进口贸易机制不完善,使国外贸易商垄断了中国的大豆进口市场,掌控了中国大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4)中国大豆科研扶持力度低,研究经费少,研发能力弱,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种.

5.2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5.2.1 提高大豆种植组织化程度,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种植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大豆的单产和质量 首先,要提高大豆种植组织化程度.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统一的大豆购销合同,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通过企业“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集团化发展,从而延伸大豆产业链,以实现农户和企业互动、互利,使中国的大豆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其次,要优化大豆生产布局,提高大豆的种植规模.东北地区和黄淮地区是中国大豆主产区,在结构调整中两大主产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利用规模经济提高中国大豆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11].根据生态特点、市场区位、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情况,进一步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即东北高油大豆区、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区和黄淮高蛋白大豆区3个区域.

最后,增加大豆科研投入,提高国产大豆的单产和质量.要加强良种繁育,加大对大豆科研的投资力度并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5.2.2 充分发挥中国大豆非转基因竞争优势,加强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管理 首先,充分发挥中国大豆的非转基因竞争优势[12].中国应大力发展“绿色大豆”,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尽量使中国大豆由产量劣势变为质量优势.

其次,适度进口,加强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管理.鉴于国内大豆供给有缺口,可以适度进口,但要加强对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管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就制订了关于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食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完善对转基因产品市场的管理.中国应根据国情加强对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评估,按国际惯例审批进口;坚决执行转基因产品必须贴标识的规定;对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制定可追踪性管理办法.

5.2.3 完善大豆补贴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 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并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大豆产业补贴政策时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如符合WTO规则、保证农民增收、保持市场秩序稳定、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中国大豆产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在中国大豆高产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国家保护农民的政策要逐步实现由价格补贴向收入补贴的过渡.

2)应充分利用WTO规则,增加“绿箱”、“黄箱”补贴的种类.

3)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限制转基因大豆的进口,控制大豆进口速度和质量.中国大豆的需求要立足于国内生产,大力推广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同时进而以进口作为补充.制定完善的大豆检验检疫技术规范和标准,防止带有危害生物、病毒等有害物质的大豆进入中国.严格执行转基因大豆产品的贴牌制度,保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

4)建立大豆产业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施统一对外采购,打破跨国公司对进口的垄断,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内大豆销售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慧.2010年中国大豆市场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J].农业展望,2011,7(2):6-10.

[2]毛学峰.中国大豆进口与大豆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6-18.

[3]高 颖.我国大豆对外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4]肖丹娜.中国大豆贸易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5]李 勇.我国大豆成本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6]杨 柳.我国大豆产业陷入危机探究[J].管理学家,2010(8):311-312.

[7]王雪尽.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及对策 [J].经济问题,2010(1):81-86.

[8]王茂丽,周德翼,周向阳.中美两国大豆政策比较分析[J].生态经济,2009,25(6):125-128.

[9]李晓俐.巴西大豆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1):143-145.

[10] 何秀荣,李 平,张晓涛.阿根廷大豆产业发展与政府政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4(1):60-64.

[11] 余建斌,乔 娟,龚崇高.中国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4):42-47.

[12] 张彩丽.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危害及其后果[J].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2): 22-25.

猜你喜欢

竞争力大豆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