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图书信息共享空间的概述和评价

2014-04-07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洋图书馆空间

董 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市 300171)

随着用户对信息需求和利用的扩大,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还增加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的要求。为了保证图书馆能在今天的知识社会中继续占有立足之地,图书馆必须重新勾画蓝图并革新服务模式,以适应新的技术和新的要求,不断进化和完善自我。而在众多新的服务方式中,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无疑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最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从提出IC这个概念到现在的10余年里,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大图书馆都纷纷兴起构建IC以提高为用户信息服务的质量。

1 IC的概述

1.1 IC的概念

尽管IC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整个图书情报理论界,IC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IC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技术政策办公室把IC定义为:IC保证了各种思想的开放获取和人们平等利用各种资源的机会。IC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共有和自由,鼓励人们学习、思考和参与民主交流,是确保建立一个信息互通的活跃的用户体系的基础。简而言之,IC对于民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将IC视为:(1) 传统图书馆的一种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他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2)图书馆的部分部门中的一些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连续区中,显著地改变了服务模式与公共机构的任务联盟,但仍然以图书馆为中心[2]。

Donald 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描述: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热心、资深的参考咨询员陪伴图书馆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最后还帮助用户将所需信息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IC通过整合图书馆技术部、参考咨询部、多媒体部和数据服务部的功能,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变化纳入到一个整体中,为学生和教职员工创造了一种全力支持他们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的环境。此论文还界定了IC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独特的在线环境和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2003年,Mac Whinnie在其论文中把IC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3]。这一定义主要从IC的功能上进行描述,鼓励大家共同学习研究,让图书馆把技术和知识整合在一起,以方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Russell Bailey在2005年5月底召开的“第11届专业信息资源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提出了IC概念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合适的地方[4]。其中,提供IC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有见识且很可靠,在IC中信息要丰富且易于访问,包括通过代理人服务器或者VPN/虚拟个人网络的远程访问,最终为用户创造了一种能够自我满足和独立研究的空间。

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对IC的概念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老师的共同支持和帮助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2 IC的结构

各个图书馆在构建IC时都会考虑到自身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构建的IC模式就会有所不同。其中较有名的IC结构分析是由William Baer等人组成的一个IC项目小组对8所大学图书馆的IC模式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在《Report of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Project Team 》[5]这份调查报告中提出IC由9个部分组成,包括:

1) 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Reference and Student Workstations)。读者可以享受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并获得有关编程方面的技术问题的解答。一些图书馆已经配备了参考咨询专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一起为读者提供服务。

2) 协 作 学 习 室 (Collaborative-learning Rooms)。协作学习室实际上就是供读者们进行合作研究的空间,不同规模的学习室提供不同的需要。一般协作学习室配备有工作站、白板和放映机、投影仪等设备,有的还安装了笔记本电脑接口。

3) 电子教室 (Electronic Classroom)。电子教室主要用于教授用户基本的技术能力以及信息检索技巧。

4) 多 媒 体 工 作 站 (Multimedia Workstations)。多媒体工作站虽然不是IC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但它向学生提供了辅助的工具用以集成信息、技术和知识。其中配备有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数字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不同版本的编辑软件。

5) 商议站 (Consultation Stations)。商议站提供更深层次的一对一的研究帮助和培训,如信息查询和程序使用技巧等。

6) 写作实验室(Writing Lab)。在IC中设置一个写作实验室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为他们撰写论文提供研究报告。

7) 延长的时间 (Extended Hours)。有些图书馆IC的开放时间比其它IC要长。有些IC最忙的时候是在午夜12点到凌晨2点之间。

8) 休闲区(Lounge)。几乎所有的IC都包括设有计算机的休闲区域。这些区域摆满了舒适的椅子,人们可以在学习疲惫后稍适休息一会儿。

9) 附属 IC (Satellite Information Commons)。并不是所有的IC都有附属IC,附属IC受到空间的限制,通常只包括“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这个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以上9个部分中看出这个结构层主要是从物理空间和所提供的服务来进行具体划分的,而有的就从大体上认为IC应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3个层次,也还有从别的方面对IC结构进行分层的,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

1.3 IC的特征

虽然对IC的概念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对IC所具有的特征不外乎有以下这两种看法。图书情报学者Karen Fisher称IC具有资源共享、协作、互动、低门槛和互联5个特征[6]。而比较典型的论述是德克萨斯(Texas)教会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罗伯特·希尔(Robert A.Seal)在第三届中美图书馆会议上做的名为《信息共享空间:数字资源和知识管理的新道路》[7]的报告中得出的。他总结了信息共享空间所具备的4个基本特征:(1)普遍性(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各种软件;(2) 实用性(utility),即能够适应和满足所有用户的各种需求;(3) 灵活性(flexibility),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发展的技术;(4) 群体性(community),即提供共同合作、交流的舒适场所。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提供和使用信息技术,在新的学术环境下测试软件和硬件,促进学术发展和创造合作机会以及支持交叉学科的研究等。因此,大家对其所具备的特征的见解基本保持一致。

从理论上我们对IC有了大致的全面了解,这样就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有个明确的目标,并综合各方面资源以更好地构建此空间。

2 评价IC和对我国构建海洋信息共享空间的启示

2.1 评价

信息共享空间的评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2.1.1 软硬件设施

IC是指整合各种资源的一站式服务,很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设施。只有计划而没有这些设施,IC是不会成功的,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价IC中的软硬件是否进行了及时的更新。比如以Microsoft的一系列软件为例,假如现在是2007年,如果还在使用Microsoft 2000的话就说明已经落伍了。还有电脑的硬件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我们不需要IC的设施随时都更新,但至少在确定已经不能迎合用户需要时要及时更新。

2.1.2 IC的服务项目

从IC能够提供的信息服务就能看出它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用户的需求。如果只是在原来的服务上稍作调整就宣称已经成功构建了IC,这明显是不符合要求的。IC的目标是建立“一站式”的服务方式,这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可以用来评价信息共享空间。

2.1.3 用户利用率和满意度

IC的构建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的,因此用户的利用率与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的界定可以通过设计调查表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统计数据就能得出结论。一个利用率不高和用户不满意的IC,显然是不成功的。

2.1.4 馆员素质

对于馆员素质的考核可以通过设定IC员工上岗的资格考试来评定他们的素质,只有充分了解IC和知道IC的各种资源的员工才能很好地为用户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如果IC的各方面建设已经很好了,但就是缺少合格的工作人员,这样就不能让用户很好地利用资源,因为用户提出的问题没人能够帮助解答。

2.1.5 培训工作

从图书馆为IC进行的培训活动中就能看出该图书馆的IC达到何种水平,也能看出用户利用IC的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如今很多大学图书馆对IC的构建都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相信不久的将来必会出现一套评价IC的标准。

2.2 启示

2.2.1 馆舍建设要融合IC理念

成功构建IC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首先物理空间要能构造出来。每个图书馆在构造其自身建筑时都会融合当时所想要提供的服务和本身一贯的目标。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作学习环境,是虚拟环境和实体空间的结合,它不仅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信息资源和资深的工作人员,而且要有配套的布局合理的馆舍。IC不仅要提供服务,还要让用户感到舒适满意。因此,在建造馆舍时要融合IC的这些理念。在我国各大图书馆纷纷新建或改造之期,可以考虑构建IC,这也是符合我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

2.2.2 技术是基本支持条件

IC的技术要求明显比原来的电子阅览室或计算机实验室的技术条件高,要把图书馆服务和计算机服务结合在一起。硬件就是需要定期的维护和维修,而重要的是软件。在IC中有许多生产软件,想要让这些资源在广大用户中普遍使用,首先必须有资深的工作人员具备应用这些的技术能力,然后将这些传授给用户,一个IC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充足的技术条件来支持。

2.2.3 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每一个新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但不是每个新事物都能被大家所需要。IC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已经是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他们对IC的构建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图书馆都会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如Lied图书馆就会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用户的需求,他有这个资金也有这个能力才会承担起建设残疾人资源工作站。而我国国内的大学图书馆基本上是不需要面向社区的,在用户中也只有极少数的残疾人,所以在构建IC时就基本不用考虑这方面。构建IC是要充分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本馆用户的需求,要树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理念,并适当发展本馆特色。

2.2.4 重视工作人员及用户的培训

如果IC中其他一切都具备了,而唯独缺少工作人员和用户,这就会使IC成为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此合格的工作人员是成功构建IC的关键因素之一。培训工作人员是让IC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之一,要让工作人员与时俱进,掌握各种必备知识和技术。合格的工作人员将可以为用户进行培训,可以让用户更好地在IC中学习研究。

2.2.5 资金是构建IC的必备条件

从有构建IC的计划开始,工作人员就要开始考虑能否为此投入足够的资金。构建IC的每一步进展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计划完美无缺,可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图书馆能够投入大量资金是成功构建IC的必备条件。

从上述的几点启示中就可看出,能否构建IC代表了一个图书馆综合能力的强弱。成功的IC模式不单单是指它的各方面设施齐全,更重要的是指它得到用户的满意和广泛使用。而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目前想要很好地发展信息共享空间是有点不太现实的,不仅是硬件方面的问题,还有软件方面的,合格的员工对于IC来说也是关键,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解决。还有图书馆的发展也是要根据本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在国内发展IC目前条件是不成熟的。

3 结论

目前普遍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给图书馆及用户提供了许多好处。在此阶段,这将是学术图书馆最有效的发展策略,但在将来,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是否也适用呢?信息共享空间只是提供了一个整合资源的机会,它对于图书馆来说不是万能的,只是重新提供综合性服务和参考,并建立协作的工作环境。而实际上,信息共享空间也促进了民主的价值和自由地获取信息,并有助于建立社区。这些挑战在超过市场的角色后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就要重新界定范围和它的作用。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再创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者的辉煌,这就足以让图书馆广泛采用了。

开展海洋领域的信息共享,能够减少重复投资和调查,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数据闭塞,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方便政府、科术界及大众了解海洋、熟知海洋,这是我国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而海洋信息共享服务的研究,将有力推动我国海洋信息共享事业的发展,广泛应用共享数据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统筹规划、辅助决策、宏观管理、合理开发以及综合利用海洋信息资源提供服务,为公众了解海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海洋信息共享空间是保持海洋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重要系统工程及长久战略。通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开展的“海洋信息共享示范”,已初步建立了海洋信息共享网络体系。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海洋信息共享的渠道仍不畅通,远不能满足政府、市场及社会的海洋信息服务需求。因此,真正实现海洋信息共享,任务还很艰巨,在共享体系和技术体系等研究方面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1]刘晓霞.Information Commons发展分析与启示[J].信息系统,2007,30(1):128-130.

[2]孙瑾.国内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6,25(10):11-15.

[3]Laurie A.MacWhinnie.The Information Commons:The Academic Library of The Furture[J].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03,3(2):241-257.

[4]Russell Bailey.Information Commons Services for Learners and Researchers Evolution in Patron Needs[J].Digital Resources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2005,5:24-26.

[5]王启云.关于我国建设信息共享区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07(1):38-40.

[6]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7]陈述彭,周成虎,鲁学军.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陈俊.实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海洋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