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2014-04-06李满红

关键词:隐喻文本教学模式

李满红,陈 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李满红,陈 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理论、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及翻译能力,加速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过程,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隐喻能力;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隐喻只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常用的语言形式。在传统翻译教学课堂中,大多数情况下隐喻性语言被译者视为一种修辞,而非认知工具。随着20世纪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现代的隐喻观改变了这种观点。Lakoff&Johnson认为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1]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性语言。从认知角度看翻译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和隐喻关系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教学研究中存在“教学翻译”“翻译教学”两个概念,教学翻译以字、词、句为单位的翻译练习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翻译教学以学生翻译理念、技能及方法培养为重,目的为了学生双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然而无论何种模式教学都存在片面性。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思维上的差异性,笔者将隐喻认知理论引入翻译教学,解决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隐喻认知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一、翻译教学的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迫切需要翻译人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翻译人才速度缓慢。诸多学者对翻译教学现状做过深入分析。如,罗选民深入分析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指出了翻译教学中“重翻译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2]肖红从教改层面分析了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3]李德凤,胡牧从翻译教学理论、形式及教材等方面调查了大学翻译教学现状。[4]综观我国21世纪的翻译教学现状研究,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翻译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统一;第二,翻译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突出;第三,对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意识重视度不够;第四,翻译教学方法老套、单一,且教学方法缺乏系统理论作支撑。这加剧了翻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裂缝,滞后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适应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翻译人才大量需求的形势。因此,我国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从语言心理认知层面看,翻译是译者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语言转换的复杂心理活动。隐喻与翻译同属人类思维认知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尝试将隐喻认知机制运用于翻译教学中,努力构建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以加速对翻译文本中隐喻涵盖文化信息的认知理解及准确、流利表达译语,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Lakoff&Johnson(1980)指出我们语言、思想及行动存在大量隐喻。因为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5]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指通过某事的特征认知另一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机制。隐喻是源域与目标语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意义源于两个域之间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常借助已知具体的源域来认知未知抽象的目的域,在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相关联的概念隐喻系统。概念隐喻体系有助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隐喻思维能加速客观世界的认知。它是人类创造性地认知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基本能力。人类的概念体系存在大量概念隐喻。从认知规律看,人们往往以熟悉、明确的概念域映射陌生、未知的领域,以认知新事物。因此,我们掌握了概念隐喻认知系统,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就可隐喻式地辨认、解释、理解、翻译文本。“隐喻自身有三种属性:浓缩性,即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经验和复杂的概念;图像性,即用语言引发思维图式;创新性,即能够表达本来无法表达的概念”。[6]这些属性促使译者主动对翻译文本进行隐喻式思考,领悟源语所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或与之有关的概念系统。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地传达信息,除了要弄清词、句、语段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附加在词语上的文化信息和隐喻意义。[7]

因此,隐喻认知理论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有意识地讲授有关隐喻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隐喻的语境性、文化性、认知性等特征,熟悉隐喻认知机制运作方法及操作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加速学生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三、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它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理论、实际操作、师生互动、评价等要素构成。根据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内容、构建过程及其优势探讨如下:

(一)模式内容

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解析各种富含隐喻性语言的翻译文本的教学活动结构或框架,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体系。在该教学模式实施下,教师明确翻译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意识,加强学生隐喻认知知识的深层理解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详细讲解学生翻译实践后的译语,测评隐喻认知下的翻译实践效果。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的目的是通过对翻译文本中隐喻性语言的教与学,使学生具备隐喻认知意识,养成隐喻思维习惯,提高学生隐喻能力和翻译能力,最终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二)模式构建

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思想、具体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以构建符合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的全新翻译教学模式。具体实施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翻译教学目标。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 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8]虽然此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作为担任翻译课程的教师,也应将其铭记在心,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从《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翻译报刊、杂志及文学作品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然而,这三类语料存在大量隐喻性语言,要真正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则离不开对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第二,隐喻认知理论的讲授。翻译教师在授课中应有意识地讲授隐喻认知理论,增强学生的隐喻认知意识,让他们意识到隐喻认知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关注隐喻性语言,以隐喻认知知识解读翻译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隐喻性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隐喻能力。第三,隐喻译文的教师讲解。在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隐喻性语料文本。教师除了翻译指导理论、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特点的讲授和分析还要从译文的源域和目标域来讲解根隐喻知识,让学生理解原文更透彻。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选择报刊、杂志、文学翻译作品范文比较合适,可以加深学生对隐喻性语言的理解。翻译教师还要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翻译实践,让他们在体验中增强翻译实践能力。第四,隐喻认知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翻译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实践材料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丰富的隐喻性语料中有意识地进行隐喻认知、解读翻译文本,自我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检测与评价。教师采取修改学生翻译作业与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修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检测与评价。教师修改翻译作业,可以掌握好学生隐喻认知能力发挥的程度,然后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之间自评自改,可以获取他人的观点,吸取他人的优点。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争辩与交流是提高学生翻译兴趣、隐喻认知能力及合理评价译文能力的最佳互动方式。基于以上五个构建过程的阐释,本文得出以下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结构图:

(三)模式优势

将隐喻认知理论引入翻译教学,尝试了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该模式的提出弥补了我国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不足,解决了传统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转变。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强化了隐喻能力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作用,突出了隐喻意识培养的重要地位。该模式优势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尤其对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第二,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意识,增强学生对隐喻性翻译文本的认知解读力,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表达目标语;第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隐喻文化知识。隐喻所涵盖的英语文化信息丰富,在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更充分吸收隐喻涵盖的文化信息,进而理解新喻体意象,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9]同时,因为隐喻文化信息丰富,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更为形象生动;第四,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该模式能促进学生对翻译语料中基本词汇的学习,并能增强词汇辨析和使用词汇延伸义的能力。综观以上优势,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值得一线翻译课程教师的实施与推广。

四、结语

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模式引入我国翻译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现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和翻译能力。该模式为解决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策略,实现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翻译教师要注重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要精心挑选能发展隐喻能力的翻译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强调显而易见的隐喻,也要强调隐藏在文本里的隐喻,真正帮助学生正确辨认、推断、解释、理解翻译源语中的隐喻,从而创造性地隐喻表达译语。当然,隐喻式翻译翻译课堂也必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

(注: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项目“隐喻能力内涵结构研究与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培养”,项目编号:12YJA740006;湖南省教育厅科学项“隐喻认知与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C 0607;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项目“隐喻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YS12J11)

[1]Lakoff G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8-59.

[3]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4]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62-64.

[5]侯胤,郑玉琪.隐喻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导入[J].东南大学学报,2010,(4):96-99.

[6]刘彦仕.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135-138.

[7]段新苗.文化角度下的中英隐喻互译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6):86-87.

[8]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李满红.从译者认知看隐喻翻译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2,(5):25-27.

猜你喜欢

隐喻文本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