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014-04-06平,叶

关键词:责任感硕士导师

肖 平,叶 健

(武汉工程大学 研究生处,湖北 武汉 430073)

浅谈高校“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肖 平,叶 健

(武汉工程大学 研究生处,湖北 武汉 430073)

“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高校“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育教学机制、陶冶机制、导向机制、榜样机制、激励机制,以期对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是研究生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使命的一种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现阶段,“90后”已逐渐成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其思想价值观念、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现出突出的群体特征。整体上看,绝大多数“90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部分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日益凸显。[2]通过对高校如何培育“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研究,可以探索强化研究生责任感实践过程中的规律,从而为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旨在科学合理的加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

一、拓展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科教育教学机制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载体,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3]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并不断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首先,应创新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要贴近硕士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考试考核办法,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对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引起研究生情感上对责任的认同,进而实现对责任认知的内化,培养其崇高的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感。[4]其次,要积极发掘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教育资源,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最后,要注意在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制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积极引导硕士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促进硕士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与完善环境育人的陶冶机制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对“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掘学校办学特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注重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强化研究生党团学等组织管理,丰富研究生活动载体,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促进环境幽雅、秩序井然、学习气氛浓厚、道德品质高尚的校园文化,为“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高校应从学校定位及特点出发,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努力创造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5]使责任意识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其次,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动研究生党团学及社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硕士研究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应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一方面可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海报等形式宣传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的思想道德规范和典型事迹;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并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促进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力量与道德养成机制的形成,从而推动“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三、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与完善实践育人的导向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最好途径,是其品德外化的重要表现渠道。[3]在“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仅靠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这种认识,促成社会责任行为。首先,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其次,高校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加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最后,学校要尊重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公平的实践氛围,鼓励研究生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咨询服务、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研究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接触社会,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

四、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构建与完善导师形象的榜样机制

榜样教育可以使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师作为专业的学术权威,他们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意识,将直接响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广大导师应给“90”后硕士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真实的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同时要善于发现、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激励广大硕士研究生。

一方面,高校应深化导师遴选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导师职业目标,强化对导师思想品德、责任意识的考察,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导师培训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导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导师育人水平。同时,还应建立以师德为重点内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实行动态调整,充分调动导师对“90”后硕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树立主体教育意识,构建与完善研究生自我教育的激励机制

自我教育是研究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过程。“90后”硕士研究生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关键在于自身投入,即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高校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氛围,为硕士研究生开展自我教育创造条件,指导和帮助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自身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硕士研究生骨干培养,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强化群体和个人的榜样带动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提高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完善研究生自我教育的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优秀研究生社团、先进集体、优秀研究生干部、最佳党日等评比表彰活动,为优秀研究生干部、集体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研究生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增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自觉性。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6]高校作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掘和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立足于社会实际和研究生自身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引导研究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立体、系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不断增强研究生自身责任意识。

(注: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434)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序言)[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天明,肖平.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时代经贸,2012(16).

[3]董世平.政法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4]许有旁,许玲.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创新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

[5]丁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农业大学,2007.6.

[6]阚和庆,等.“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对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的实证调查 [J].北京教育 (德育),2012,(2).

猜你喜欢

责任感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爱情导师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