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学生在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
——基于在福州地区的实践考察

2014-04-06常陌塘

关键词:话语权高校学生文化遗产

常陌塘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论高校学生在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
——基于在福州地区的实践考察

常陌塘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文化建设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非遗事业势必需要更好地改革、发展。珠算申遗成功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未来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潜在财富,需要对非遗进行广泛传播。非遗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问题,关系到非遗传播未来的主体、内容和走向,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文章结合在福州地区的相关实践考察活动,试图探讨高校学生在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探寻未来非遗传播的主导力量和主力军,以求更好地促进我国非遗事业的发展。

非遗传播;话语权;高校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包含考古发掘、保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传播等诸多环节,其中的传播环节涉及诸多要素,话语权要素是传播环节各要素中的关键要素,需要进行充分的、理性的认知,以推动非遗广泛、持久的传承传播。

一、非遗传播领域存在话语权问题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般会存在一个传播方向的问题,亦即是关于舆论引导的话语权问题。某一行为主体拥有这种话语权,便可引领舆论的走向,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形成主流声音,深刻影响现实法律和行政的变革和创新。因此,探讨在非遗传播中是否存在这种主导权,至关重要,关系到非遗传播的舆论导向和社会重视度,甚至关系到非遗保护的政策制定等具体内容。笔者认为,非遗传播领域确实存在话语权问题。

(一)非遗传播领域理应存在话语权

非遗传播与一般性信息传播一致,具有传播的普遍性要素和特点,政府、学者、社会人士等主体在对待非遗传播问题上的态度,在网络和现实中都会形成由差异性引起的观点交锋,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导向问题存在。当支持非遗传播一方居于主流地位并切实推动传播时,这一方便拥有了话语权,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都是有利的,反之亦然,求新求异或者主张创造全新文化等观点占据上风时,传播的话语权便归他们所有,不利于非遗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非遗传播必然客观地存在话语权的问题,这种话语权的存在,主要基于对待非遗传播的必要性或者具体方法等不同的看法。况且,如若否定话语权的存在,将客观上自然丧失了引导非遗传播过程中舆论方向的机遇,其后果是极为消极的。

(二)非遗传播领域实际已经存在话语权

非遗传播的历程证明,确实已经存在能够引导非遗传播舆论走向的话语权主体,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主流舆论认为传统文化遗产是一种倒退的、需要被革命的文化现象,在那种历史境遇下,非遗传播根本无法实现。在当前社会,尤其是世界范围内普遍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状态下,党和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法律、行政法规、主流媒体等各个方面都给以大力支持,使非遗传播具有了合法性,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基于这种前后态度对比,非遗传播领域也具有了实际意义上明确的话语权,并且党和政府成为话语权的持有者和主导者,各大媒体也拥有部分的话语权。

二、高校学生理应成为未来非遗传播中话语主导权的拥有者

我国的近现代文化史,是一部不乏学生参与的历史,学生在历次文化革新运动中几乎都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故而,对当时的舆论走向产生重大作用的青年学生,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传播话语权的重要持有者。其原因不难寻见,因为学生是最容易理解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主体,是即将成为学者专家的未来社会各界权威,他们在传播中的主张和观点会直接影响大众的判断,进而引领社会总体舆论导向,便自然成为话语权的持有者。

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今的非遗传播领域,并且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高校学生理应成为未来非遗传播中话语主导权的拥有者。

(一)高校学生拥有话语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假使高校学生拥有话语权,必将有利于引导非遗传播科学健康发展,首先是传播内容的优质和健康性,其次是传播方式的科学性和综合性,还有利于促进传播手段的创新,有利于传播范围的逐步扩展,有利于将民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际推广。另外,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文化基点,[1]高校学生对优秀非遗的喜爱和传承,势必有利于非遗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倘使高校学生丧失话语权,那么未来中国的非遗传播很大程度上可能产生两种消极后果:一是劣质的发展和庸俗化的传播,由于今后的时代,排除高校学生之外,几乎剩余的都是近似“文盲”的人群,没有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在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层面必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便会导致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质量把关方面的缺陷,庸俗化的传播也可能出现,不利于真正优秀的非遗内容健康传播;另一种后果是反对传统“陈旧”的文化在新时代进行传播,很容易出现对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否定,这种风险不利于文化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学生拥有话语权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高校学生本质上属于学习群体,其对知识和文化的天然爱好性,会促使其对非遗传播产生基本的兴趣。根据笔者依托“文遗进高校、学术进文遗”的“双进工程”项目,对福州乌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福州上下杭历史商业街区等地所开展文化调研活动,以及笔者对福建省文化厅、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相关专家进行的关于非遗保护和传播的访谈,加上笔者通过“福州传统文化高校传播”QQ群所进行的福州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高校推广活动,可以认识到,福州地区的高校学生对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兴趣,之前之所以总体上直接作为非遗传播者的情况较少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非遗保护机构和组织对非遗信息的公开渠道少、范围小,没有完全开辟高校学生作为主要传播群体的局面。事实上,高校学生确实具有非遗传播的浓厚兴趣,加之他们较为深厚的知识功底和技能基础,会较为良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在非遗传播的现实过程中,作为具备较深文化素养的高校学生,一方面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一方面又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远见卓识,另一方面还即将成为不久将来国家各界的精英分子,甚至直接成为某些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掌控者或解释者、执行者,这些都促使高校学生必然成为独立于现有党和政府之外的未来非遗传播中话语主导权的拥有者。

既然高校学生拥有非遗传播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我们就理应千方百计增强高校学生在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

三、增强高校学生在未来非遗传播中话语权的主要途径

在尝试增强高校学生在未来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过程中,应当着力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一)政府重视并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的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必须使政府的话语权受到必要的限制,让渡出一部分话语权给高校学者和学生,在政府今后的涉及遗产保护的开发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专家学者拥有更多、更具权威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让渡要通过政策的支持予以实现,可以探索与相关高校建立长效学术合作的模式,充分让高校学生参与到政府决策的过程,参与到政府建设文化事业的具体过程,通过政策支持高校学生有权观赏更多非遗作品、有权获取更多非遗信息、有权学习和创新非遗知识、有权研究评价政府非遗政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二)企业参与并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作为一种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自然成为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力量。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非遗传播,并且通过资金支持促使高校学生在未来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得以增强。并且理应获得非遗事业发展的经济回馈,在高校学生成为非遗传播主力军之后,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打造全新的非遗传播局面和非遗产业发展局面,通过提供非遗类的就业岗位、投资高校学生的非遗传播创新创业项目、投资非遗高新技术化产业项目,从实际上确立高校学生的关键话语权地位。

(三)高校强化理论和实践指导

作为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观念和行为的社会组织,高校应当强化理论和实践指导,从多个层面增强高校学生在未来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可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实现进教材目标,以专题培养的模式增强高校学生在非遗方面的权威性。可以建立高校图书馆与区域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合作,[2]提升高校学生话语权的稳定性。可以尝试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站的方式,直接提升高校学生常态化参与非遗传播的技能。可以通过推进类似笔者提出的 “双进”工程的项目,让学生成为主导非遗在高校中传播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可以推进高校学生参与海外的中华非遗知识传播,包括参与孔子学院教学等方式,使高校学生的话语权具有国际意义。

(四)媒体倡导并提供舆论支持

媒体应通过自身优势,明确倡导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刊载政府、专家的相关文章,论证增强高校学生话语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征求社会人士对此的意见和建议。应广泛发布非遗表演资讯和非遗展览资讯,介绍非遗常识。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覆盖各种媒体的非遗传播民间组织,广泛吸纳高校学生参与,使其成为媒体宣传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更应当倡导学门们通过自媒体强化自身话语权的获取和维护。

(五)高校学生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学生应当自觉增强关注、支持非遗传播事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参与非遗传播,并主动承担引领正确导向的责任,避免不良传播现象的出现。自觉学习非遗知识,提升非遗保护意识,积极参加非遗相关活动。可通过策划设计各类活动,弘扬非遗核心精神。研究生注重对非遗的研究,创业学生更多地选择基于非遗资源的创意产业,从事其他职业的高校学生在工作之余带动身边的人关注非遗、传播非遗,主动引导政府和社会向支持非遗发展的方向转变。

[1]赵明奇.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D].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第1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8.153.

[2]蔡莉娴,戴兆凤,都平平.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版),2010-08.185.

猜你喜欢

话语权高校学生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