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思考

2014-04-06李翔宇

关键词:文明价值政治

李翔宇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思考

李翔宇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的一步步凸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提出主要源于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的需要和缓解严重生态危机的需要。当前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必须从道德,法律,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着眼,多层次,多方式地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合理的消费观。通过正确思想的树立引领全民的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涵;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了阐述,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刚刚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凸显,作为培养人们生态文明意识重要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课题,作为党的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项与时俱进的重要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或是政治方面,而应该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面对新变化,研究新问题,多多着眼于生态价值的创造,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这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提出的必要性

(一)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需要

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一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其学科建设和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主要体现在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法和内容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性借鉴。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一系列先进思想的成果,提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①这渗透着马克思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观点,传达了人与自然本质上相融统一的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生态论方法,生态的价值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意义进行的哲学上的追问,当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也是一种发展和丰富,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抽象和升华。在过去的长时间里,我们只片面注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只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该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他们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不仅是对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它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传播了正确的生态理论,拓展了研究空间,开阔了研究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和变革,标志着人类本质的回归和主体境界的提高。

(二)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需要

环境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困扰着人们生存生活的全球性问题。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虽然只有短短400余年,但其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却是前所未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以征服自然为手段带来的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物质的高度丰富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惨重代价。生态危机在全球肆意蔓延,不断压缩人类仅有的生存空间,生产资料。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地沙化,能源匮乏……一系列问题如幽灵般如影随形,跟随人们步入新世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也深陷生态恶化的魔咒,水污染,酸雨,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等在我国已不再是局部性,区域性的问题,而成了整体性,全国性问题。近段时间,持续困扰我们的雾霾天气更是为生态平衡敲响了警钟,一切都促使我们要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的诸多问题。

新时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化,必须从思想深处着手,改变固有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代表的错误价值倾向,从而指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力量之外,还须借助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引导和规范,重视其生态教育价值的创造,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就要从生态和价值两个维度进行剖析。生态就是人类及其活动与周边环境产生的作用和关系,当然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价值源于人们对于事物与人类及其活动的关系的主观判断。

从字面意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从生态角度,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和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态的价值。将人视作为主体,生态视作为客体,也就是生态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比如生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二是生态性质的价值或在生态方面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态意义,比如,保障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多样性等。国内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定义的论述各有侧重。最具代表性的定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这种调节作用,不仅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而且体现为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有意义关系”。因此全面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概念,就要明白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态价值”,还包括“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外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存在发展起着不同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不仅有自然环境形成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构成的社会环境生态系统。所以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结构关系中来把握和考察,同时运用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有限与无限统一性等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本文侧重讨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生态价值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类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它是指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活动传递出的价值观念被教育对象认可接受,内化为他们各自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和现象。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态认知,培养人们的生态情感,引导人们的生态行动,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情感,道德,法律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一)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加强以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生态教育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同样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思想)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属于哲学范畴,它是建立在对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基础上的对人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考察和整体把握。后者比前者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一些。

目前生态文明观的主张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和人类自身利益的实现,人类可以任意改造自然为我所用而不考虑自然的合理承载;二是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人对环境的任何干预,主张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被动地适应环境;三是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在环境问题上的主张,将我们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关注自然,关爱自然,不再满足于自身利益的实现,重建一种生态世界观。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帮助人们重新建构一种建立在反对和批判自然崇拜和自然神秘化的正确自然观基础上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具体说来就是马克思的生态观,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可能无所作为,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人对自己的关系,因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自身的和谐;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异化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彻底扭转过来。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自我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免于因为无视或否认自然规律而遭到的自然的惩罚。

开展国民生态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进行理论体系的建构,完善和创新,在教育活动中,要力图扭转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的价值倾向,对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将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努力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知识的“生态人”,并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生态文化”,塑造国民的正确的生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坚持道德与法制并举,培育可持续发展观和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观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面对新的生态危机挑战下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它使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能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急功近利,掠夺无度。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三个原则:第一、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第二、持续性原则,用历史的,发展的,连续的眼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推动价值观由单向功利型向多向互惠型转变;第三、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自然界的保护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同话题,要求我们应该有全球视野,采取全球性共同的联合行动,通过不同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共同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生活,首先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物质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活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过来创造生产需要,成为生产的前提,而过度消费会导致打破生态平衡的过度生产,会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枯竭,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的思想观念,其中就包括合理适度的消费观,绿色消费观,注重精神追求的消费观,从而指导人们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能耗,健康生活,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观念的树立要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才能够奏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任务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进行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唤起人们心中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通过构建良心与良知的道德软生态保护网来规范改变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保护环境实际行动的由口头语言变成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强化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积极宣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还要通过环境专门法律法规的制定,法制教育课程的开设,法律咨询,法制宣传讲座等法制教育活动来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决从严从重打击各种破坏环境和威胁生态平衡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优化思想政治生态教育环境,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人的思想的形成,行为的产生无不受到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营造社会化的生态教育环境使之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风尚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

思想政治生态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时某地,应该在全社会包括学校,企业,家庭等各种平台通过教学,娱乐,旅游多种渠道形成合力,多管齐下,整体联动,形成生态教育的大网络,大课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还可以通过电视,微博,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对国家环保建设的宣传,环保先进事迹的表彰和破坏环境行为的抨击,以此激励大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民间纪念日来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态文化的传播,倡议全民从小事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注 释: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01页。

② 《马克忍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

[1]马万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王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3]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4]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5]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王彦丽.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明价值政治
请文明演绎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说文明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不文明说“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