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学生心理 丰富课堂教学

2014-04-06孙俊红

关键词:教材心理语文

孙俊红

(平顶山市委党校,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把握学生心理 丰富课堂教学

孙俊红

(平顶山市委党校,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应有机统一,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师如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好恶喜怒等基本心理活动特征,将对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心理;教学技巧

如果把一堂语文课比作一场戏,那么戏的主要人物就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场景是教室,道具是教材、教案、黑板、粉笔、多媒体等,时间是五十分钟。我们现在要提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的语文教师五十分钟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心领神会,而有的却艰涩难懂,学生置若罔闻呢?这其实是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为此,许多语文教师及专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语文教学方面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可行性和有效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兴趣;改“填鸭式”为“启发诱导式”、改“满堂灌”为“自学为主,精讲答疑”;调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对立思维;引进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赏识教育;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或写作水平的提高;加强知识点的横联纵串等等,形成了教坛“八仙过海”之势,成效显著。然而,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应有机统一。上述的种种教学教改方法,似乎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心理。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学生好恶喜怒等基本心理活动特征,将对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品文品人,知心为上

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当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表现在人身上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总和。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这种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些不同心理特征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就是俗话说的“十人十面十心肝”。这些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心理学正是据此把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即兴奋性(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抑制性(抑郁质)。作为教师,面对班级的几十名学生,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心理,一路讲下去,一教鞭挥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正是为什么有的教师孜孜于教而学生依然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成功的教师总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走进学生心里,把握学生心理,然后,看人下菜,对症下药,寻找切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可在短时期内就把握住,再通过长期的辛勤努力验证结果。比如先“品文”。不妨开学伊始就让学生写作文《我》,借此探测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自我表述时显露出的不同心理特征:“我就愿做一棵小草,沉默而安静地活着”;“我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坚定地固守着我的忠贞”;“我爱哭,也爱笑,爱唱歌,爱跳舞,爱巍峨的高山,也爱深沉的大海”;“我是风!我是电!我是宇宙!风是我!电是我!宇宙是我!”然后再“品人”。是沉默寡言,感情深沉的粘液质,还是孤僻内敛,多愁善感的抑郁质?是心直口快,爱说爱笑的多血质,还是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的胆汁质?哪一种占班级的大多数?其实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也就把握住了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再异中求同,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使众口不再难调,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

当然,语文教师不能用死的框框去套活的学生,但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普遍心理,以普遍为基础,兼顾特殊,必能使五十分钟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在这方面,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向我们做出了表率。有一次,子路和冉求先后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然而却对冉求说:“闻斯行之。”孔子的另一学生公西华对此不解,就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遇到事情总是向后退缩,因此我就使他前进;子路遇到事情总是胆大鲁莽,因此我就使他退缩。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他生动地告诉每一位教师如何面对几十名性格各异的学生,从而使学生都能得到完美的发展。

二、求新求稳,教材为准

无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么大,但作为整体出现的中学生,大部分年龄在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正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年龄阶段。他们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但尚未形成的时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事事都想知道并渴望亲自体验。这就使得他们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塑性和可染性——可以塑造成德才兼备的人,也可以染上种种恶习。如果语文教师不考虑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需求,还拿着几年前的教案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基于这种情况,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避免陈腐的、僵化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而把文学领域内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新见解、新动态以及文人的妙语、诗词中的佳句、文学史上的奇闻趣事等融进语文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中,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授给学生,以满足学生求知好问、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度,求新求奇固然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味的求新求奇则未免有失偏颇。因此,求新必须从稳,不脱教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在《教育过程》这本书里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虽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但教材也是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是“教”“学”之本。一般来说,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多是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形式丰富多样,切合学生心理,深浅难易适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统筹兼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教材里拾金子,从其他文学作品里采花。

三、崇语尚文,德育为魂

语文教学不是高僧讲经,玄妙莫测,也不是理论家阐释学术,旁征博引,钩深致远,而是语文教师将系统的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法之中,通过潜移默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体会语文之美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自觉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里认为:“思想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实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教育,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在我国,“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自觉地避免说教式的老一套,而应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教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课文时,不妨重点讲讲《中国男儿》这首诗。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这首诗豪迈自信,慷慨激昂,反映了中国男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语文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总之,心理学探幽索微,纤毫必究,但也难穷尽人的一切心理,以上也只是把心理学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的粗谈浅论。俗话说:难量是海,难测是心。更何况学生这个心理复杂、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智不成熟与大人们“成龙成凤”的过高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里无休止的测验、考试、评比等也让他们的心弦紧绷、心理紧张,因此,他们遇事热情但容易盲从,思维简单又容易盲动,自尊又自卑。高兴时阳光明媚,唯我独尊;失意时忧郁烦躁,惶惶无主,往往走向极端。再加上他们的好胜心理、自大心理、侥幸心理、破罐破摔心理、自我满足、自我蒙骗心理等等,将使语文教师面对着更大的考验。如何能从眼睛里观察出他们的思想动向,从身势察觉出他们的心态志意,用语言去打动他,用行动去感染他,用思想去启迪他,创造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则看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功夫”了。当然,这些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一些语文课堂教育方面的问题。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套在语文教学上虽有失偏颇,但这种重实践、重实效的精神应该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启发意义的。

猜你喜欢

教材心理语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