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相对论审视赛译版《水浒传》

2014-04-06张海燕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张海燕,黄 伟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以文化相对论审视赛译版《水浒传》

张海燕,黄 伟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赛译版水浒传在西方获得一致好评,在中国却褒贬不一。文化相对论为审视赛译版水浒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首先对赛译版水浒传在中外引起的不同反应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对赛译版水浒传选择异化翻译策略的文化原因、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充分肯定了其对中国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明确身份和保持独特性上的意义。

文化相对论;审视;赛译版;水浒传

在西方,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广为流传;而在中国,却褒贬不一,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译本。支持者认为,该译本很好地保持了中国语言的独立性,而且它的现实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加强中西方文华交流、加快中国文化传播等等。而反对者却认为,该译本没有顾及到中西文化差异,翻译出的语言过于直白,在很多地方存在着对原著“误读”的问题。为什么审视赛译版水浒传在中西方会有如此的反差,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文以文化相对论为研究视角,从原因分析、文化原因、异化翻译三个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如下的分析和研究。

一、赛译版水浒传在中外引起的不同反应的原因分析

在英美等国,赛译版水浒传受到民众的一致称赞。本文认为,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就在于其“非正统”的外部表征和作为“文化镜子”的内在本质。首先,它是一种英文读物,所译的内容、形式以及方法完全是基于英美等国家民众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以便于阅读者接受。也就是说,英语文本在此时俨然已经成为他们阅读赛译版水浒传时的 “期待视野”。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受到了激烈的挑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任何语言都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当中,任何文化都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其次,从形式上看,该译本以英语语言的形式来传递汉文化,使得植根于英语文化的英语语言失去了“本色”。这样,它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西方读者看来,他们似乎在亲自读着中文作品,并完全融入到中华文化的意境当中,与其进行最直接而又亲切的交流。而在中国读者看来,该译本有着中国语言结构和文化的躯体,却披着英语语言符号的外衣,让人贻笑大方。正是因为西方读者所获得的成就感,让他们摆脱了语言文化的束缚,享受到阅读原著所不能获得的亲切感和愉悦感。由此可见,赛译版水浒传之所以获得西方读者的喜爱,应归功于它所扮演的“文化使者”身份,让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赛译版水浒传凭借其非常规的译法以及独特的阅读感受,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文化市场竞争力,并因此而赢得了很多的文化消费者。然而,这反而成为中国学者批判的焦点。部分中国学者认为,该译本是以英语语言来展现中国文化,需要用英语文本的特点和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价。站在英语文化的立场上,以规范的英语读物为参照,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非常规译法带来的不仅是新奇感,更多的是“误译”百出的事实。其实,部分中国学者的态度显得过于偏激。不可否认,赛译版水浒传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学者没有考虑客观事实而对其盲目地下结论,其实是对该译本的一种“误读”。赛珍珠曾经说过:“在翻译这部小说时,……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使译本像原著那样;因为我希望不懂中文的读者至少能感到他们是在读原本……”可见,她当时已充分预见到翻译的艰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该译本主要面向的是西方读者,要同时兼顾原著内容和读者阅读习惯,并在两者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在这方面,该译本是一则成功的典范。如果中国学者只是根据传统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并过分地指责其拘泥于汉语表达方式,那么就未免有点吹毛求疵。

二、文化相对论视野下赛译版水浒传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水浒传的问题上,赛珍珠选择了异化翻译策略,这与其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她自幼就随家人来到中国,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这使她熟悉中国文化,并获得了“中国通”的美誉。正是这种切身的生活经历,让她比普通的西方人更能意会到水浒传所要向我们传达的内容。然而,她毕竟是一位西方人,自幼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使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于一般的中国人和西方人。总体而言,她是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对事物的看法更加客观。曾经说过,“中文的语言风格和题材”与“美妙的民间传说”,是自己对水浒传产生兴趣的原因。尽管如此,但我们仍不可否认,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不仅是一种翻译问题,更是一种文化问题。基于不同的文化态度,译者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一般情况下,翻译有两种策略形式,一种是以语言的流畅性为主,另一种则是以文化的真实性为主。不管是哪种策略形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译者文化态度的牵引。因此,在文化相对论视野下,要明白赛珍珠为何选择异化翻译策略,首先应对其持有的文化态度做一个全面的剖析。

首先,在翻译的过程中,赛珍珠力求保有原著的结构特点和表达风格,说明她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较为敏感。从理论的角度讲,本土与异质文化差异容易给认识主体带来显著的影响,并使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认识倾向:一是将两种文化形式相互独立,彼此间不产生相互影响;二是及时补充和吸收异质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使自身变得更加完善;三是本土文化的化异为同以此来减少彼此间的陌生感。赛珍珠恰位于前两者之间,她尊重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态度释放在字里行间之中。正是基于对两种文化形式的欣赏与尊重,赛珍珠最终选择了异化翻译策略。

其次,赛珍珠主要面向的是西方读者,而这些读者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缺乏全面的认知。他们对中国文化仍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从各个方面都透漏出一种异类的气息。赛译版水浒传能够很好地诠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异质文化的产物。因此,“异”成为其对译者和读者的最大价值所在。这里所说的“异”,既包括表达形式上的异,也包括文化内容上的异,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综合。面对着这片陌生的文化森林,她凭借着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对其进行不断地开采,以全面地、深入地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读者捕捉“异”的心理需求。基于对西方读者的考虑,赛珍珠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写作风格和内容。即使原著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她也不加修改或坠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原著的文化内容。

三、异化翻译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异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是现实中两种比较常见的翻译策略。所谓的异化翻译,就是指通过译文来反映原著风格特征的翻译策略;而归化翻译则是指通过转化或消减与原著不一致因素的翻译策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归化翻译策略占据主流,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与发展,异化翻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翻译策略。随之,异化译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而赛译版水浒传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

中国古典小说对赛珍珠的写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她喜欢采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擅长用插叙的写作顺序,习惯于套语和程式,追求娱乐效果,而这些行文风格都是其在长期阅读过程中养成的习惯。在赛珍珠看来,异质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不能刻意地对其进行修正,而应当善于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成分,来滋润本土文化。

在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翻译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以前,多数读者追求毫无翻译痕迹的流畅译本。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能够彰显文化差异的译本成为多数读者的首选。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元素,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而又细致的研究。当今时代下的文学作品翻译,应充分保证其特有的性质,保证其清晰的源语文化身份。正因为如此,我们审视赛译版水浒传,要看到其为保存文化差异所付诸的努力,明确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赛译版水浒传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认可。这种发展趋势说明,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认同。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担心,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固然重要,但过犹不及,这种做法很可能引起不同文化的沟通障碍。其实,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与其它交流形式相比,文化交流过程缓慢。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时间内很难做到完全把握;另一方面,面对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民众都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它,使文化交流根本无法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尽管文化交流的过程缓慢,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讲,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弥久,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初的“一切非汉文化皆为蛮夷”到现如今的“兼容并收”,转变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现如今,我国坚持着“和而不同”的文化交往策略,既有利于文化的平等交往,也有利于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反映了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总体而言,赛译版水浒传所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既是十分合理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相对论视野下,加强赛译版水浒传研究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增强该项工程的实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加强赛译版水浒传研究的极端必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赛译版水浒传研究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剖析;最后,要对加强赛译版水浒传研究的路径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相关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相对论视角下赛译版〈水浒传〉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号:SK2013B513;受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翻译能力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资助,批准号:2011SK477zd)

[1]张海燕.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赛译本的《水浒传》[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李林波.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24(6):17-18.

[3]马轶.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文化阐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孙宗广.赛珍珠的中国视野[D].苏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