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对《双城记》中露茜,达奈和梅尼特医生形象的解读

2014-04-06张德玉

关键词:尼特双城记博爱

王 焕,张德玉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在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对《双城记》中露茜,达奈和梅尼特医生形象的解读

王 焕,张德玉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讽刺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背后有着浓浓的人道主义博爱情怀。作品中能够表现他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文学元素莫过于他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双城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博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人物形象

查尔斯·狄更斯是史上最伟大、最受欢迎的文学天才之一。他是伟大的喜剧艺术家,但他对公众的最大影响也许是在触探到维多利亚社会的痛处之时。狄更斯的作品以批判社会丑恶、不公和虚伪为特色。作为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现实讽刺作品的背后是浓厚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双城记》正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杰出代表。

《双城记》(1859)的背景为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伦敦和巴黎。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复活”,讲梅尼特医生出狱;第二部“金钱”,写梅尼特医生和女儿露茜的生活,侯爵的恶劣行径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第三部“暴风雨的痕迹”,主要讲革命后人民的复仇,残酷的阶级斗争,并揭开梅尼特医生的冤狱,伐石太太强烈复仇欲望之谜。

一、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简介

(一)人道主义和博爱思想的定义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博爱是普遍的爱(universal love)。博爱的“博”应当包含四个方而,一方面是爱所有的人;另一方面是爱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尊严等各个方面;甚至还包括爱人类过往的历史,珍爱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艺术一类的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这样也就有了第四个方面:爱自己。博爱之“博”构成一个多维空间。爱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根本。

(二)人道主义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普通海军职员家庭,经济拮据,曾因债务问题入狱。狄更斯的童年充满苦难与艰辛,童年经历给他日后的创作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十二岁起,狄更斯就在律师事务所当过练习生,去报社做过记者。为了生活,狄更斯四处奔波,饱受苦痛与屈辱,深感人情之冷暖,这些经历也使狄更斯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更加明白权势贵族的作恶多端、无情与冷酷。换句话说,狄更斯充满苦难的生活经历使其萌发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狄更斯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充满罪恶感。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法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在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国家,工人阶级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因此,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对于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狄更斯的矛盾也是双重的。一方面,狄更斯对资产阶级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非常不满;另一方面,狄更斯也不赞成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对其深感恐惧。

总之,狄更斯个人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促使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形成。

二、人道主义博爱思想在《双城记》代表人物中的体现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从同情弱者、仁爱、自我牺牲精神、反对暴力革命、倡导改革等角度来表达其人道主义思想(康萍,王岩.70)。爱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根本。狄更斯相信,爱永远大于恨(罗经国)。本文将从露茜的家庭之爱;达奈的平等之爱及梅尼特医生的父爱来举例说明。

(一)梅尼特·露茜的家庭之爱

露茜是《双城记》中的完美女性,聪颖智慧、温柔美丽且乐于帮助别人,是狄更斯人道主义博爱精神的化身。作为女儿,露茜用对父亲的爱拯救了父亲出狱后近乎枯竭的精神世界。作为妻子,露茜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得知丈夫达奈处境危险时,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伦敦,奔赴巴黎营救自己的丈夫。而即便是陌生人,她仍充满仁爱之心,可见在露茜心中充满了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作为较高的道德理想也可以从其作用中看出:只有爱才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没有博爱精神的道德理想只能流于表面而显得空洞无物,就像一个失去灵魂的空壳爱,是一切善良行为的原动力,是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驱动力,也是人类必须拥有的美好特质。博爱精神是构成狄更斯道德理想体系的中坚力量

(二)查尔斯·达奈的平等之爱

达奈是侯爵厄弗里蒙兄弟的后裔,但是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出淤泥而不染,是鸡群中的凤凰。他是一个进步青年,同情普通人民。在达奈心中没有主仆身份的贵贱之别,他对贵族残暴之痛恨,对穷苦人民之同情,正是人道主义博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他也有一个好的结局。这种行为的动因正是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博爱精神。博爱精神是一种对他人的无差别的爱的观念的集合。这种博爱精神是超越人的各种差别的关爱,对其他人的关爱发自内心而真诚超越各种限制而且不追求回报,这种对关爱的追求促成了达奈这种勇敢而无私的行为。

(三)梅尼特医生的父爱

法国人梅尼特医生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主要人物,他年轻时正直而富有同情心,所以当他看到贵族侯爵厄弗里蒙的恶行之后,认为不揭发就不能解除自己“良心上的负担”,终于因此身陷囹圄。当他出狱的时候,梅尼特医生变成浑噩的白痴,对周围的何人都毫无知觉,后来因为女儿露茜深深的爱与温暖,他恢复了记忆。但后来,他的女儿露西爱上他仇人的后裔达奈之后,梅尼特医生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充满了怀疑和恐惧,但为了女儿的幸福,还是接受了达奈。因为爱露茜,避免对女儿造成伤害,梅尼特医生欢迎达奈,他仇人的侄子,厄弗里蒙兄弟的后人,让他成为他的女婿,他谅解了厄弗里蒙兄弟的过错,希望通过自己的声望来拯救达奈(阎静之,235)。在这里,梅尼特医生表现出完全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他希望人们用爱缓解矛盾。梅里特医生的女儿与侯爵的侄子相爱,建立起了幸福的生活,也说明当两个阶级的人不念旧恶、和睦相处时,一切都会是美好的;而到后来他们硬要清除往日的冤仇时,美好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狄更斯在小说中再一次展现出爱的伟大力量。

三、结语

查尔斯·狄更斯是人道主义者博爱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体现了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正是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善良、宽容、博爱并且懂得奉献的高尚品质,构成了狄更斯的道德理想体系的核心,他们正用道德的标杆丈量世界,影响世界,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是永恒的人性光辉,《双城记》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从这篇小说的人物分析中看出作者痛恨暴力革命与特权贵族的压迫,提倡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为彼此牺牲,展现出爱的神奇力量。可以看出查尔斯·狄更斯确实是19世纪一位真正具有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者。

[1]Henry James.Our Mutual Friend.America:21 december,1865.

[2]JinmeiZuo.&Deyu Zhang.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China:Ocean University Press,2007.

[3]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8.

[4]Edgar Johnson.His Tragedy and Triumph.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52.

[5]Robert Harri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Southern California College,1997.

[6]Bingshan Liu.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Henan: He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2.

[7]Zuoliang,Wang.&Zhu Yu.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7.

[8]K.J.Fielding.Separation and A Tale ofTwo Cities.Boston: Twayne Publishers,1964.

[9]Brain Phillips.& David Hopson.Today’s Most Popular Study Guides.Tianjin:Leefung-Asco Printers Holdings Limited,2003.

[10]Michael Slater.Charles Dickens.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11]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2]刘育根.《双城记》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J].文教资料,2007.

[13]阎静之.浅析《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J].沧桑,2010.

[14]石诗.论《双城记》中的仁爱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8.

[15]康萍,王岩.从《双城记》中两个人物看作者的思想局限[J].沈阳大学学报,2006.

猜你喜欢

尼特双城记博爱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博爱之歌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