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转型因子的识别方法研究

2014-04-06王吉发蒋亚朋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竞争要素优势

王吉发,郭 楠,蒋亚朋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战略管理

企业转型因子的识别方法研究

王吉发,郭 楠,蒋亚朋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企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实施转型的前提是明确企业转型动因,而转型因子的识别是明确诱发转型动因的前提。文章定义了转型因子的概念,并从持续竞争优势分析入手,建立双层因子识别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初步识别出一般性因素和待转型因素,然后采用HMM对待转型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最终识别出企业转型因子。转型因子识别是企业转型研究的关键,对于转型决策和转型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转型;持续竞争优势;转型因子;双层因子识别模型;HMM

一、引言

企业转型是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的战略变革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市场竞争压力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实施转型战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转型克服衰退,重塑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企业转型是通过整合企业资源能力要素,使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要素结构与外部环境要素实现动态协调匹配,以达到提升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实施转型战略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转型决策的动因是什么、如何选择转型路径以及如何确定转型模式。其中,转型动因是转型决策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弄清动因,才能为企业转型的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鉴于转型动因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已开展相关研究。例如,Ginsberg通过构建平衡型战略变化模型,分析了企业转型的动力来源[1];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通过行业空间和产业差异的研究,分析了引发企业转型的动因[2];阿莫·哈特曼等(Amir Hartman)以行业生命周期视角提出了行业衰退转型动因[3];基于危机论和非危机论的转型动因分析[4],等等。以上研究成果虽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企业转型的动因,但多是以现象描述为主,缺少本质性的内涵研究。这样固然可以形象地解释企业转型动因,但是难以界定和区分一般性战略决策行为与转型战略决策行为(例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扩大企业规模就是转型),容易误导企业对转型决策的判断。

本文提出转型因子的概念,研究并建立系统的转型因子识别方法,旨在解决企业转型的动因问题。具体的研究是从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建立双层因子识别模型,提取待转型因素和一般性因素;运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对待转型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终识别出诱发企业转型的转型因子[5]。

二、企业转型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转型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是企业相较于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可持续性优势,分为成本优势、差异优势以及聚焦集中优势三种类型[6]。

企业转型的概念是建立在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与其不可分割。转型能够影响竞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竞争优势的改变都是由转型引起的。转型影响的是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非暂时的竞争优势,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7]。

(一)企业转型的内涵

根据资源能力理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产业定位、产业吸引及外部环境等,这些影响首先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要素。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是那些不能在要素市场上通过交易获得的特殊资源能力要素,即异质性资源能力要素。能够通过要素市场交易获得的就称为一般性资源能力要素,比如市场供应充裕的原材料、普通劳动技能。于是资源能力要素就可以分为两类,即一般性资源能力要素和异质性资源能力要素。

企业的一般性资源能力要素集束即为一般性要素,异质性资源能力要素集束即为异质性要素。显然,一般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作用呈线性函数关系,这些要素对企业的优势影响表现为简单的规模扩张或收缩。企业通过对一般性要素量的累积,可使企业获得线性增长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一般性要素可以从要素市场获得,就使得这种优势具有时间上的有限性,即短期竞争优势;而异质性要素具有独特性,与此同时各种异质性资源能力要素的排列组合还具有广泛的多样性,企业可以通过对组合的改变,优化资源能力结构,实现不为竞争对手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

因此,一般性要素完全可以从要素市场获得,这样并不需要企业实施转型战略;但如果是异质性要素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么就要求企业培育异质资源、优化异质性要素的组合结构,进行变革性的改变(转型),这种行为就是所说的企业转型。这种要素组合结构的改变是企业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的转化,这一过程也相应地指明了企业转型的路径方向[8]。

(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分类

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本文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划分为一般性因素、待转型因素和转型因子等三类因素。

1.一般性因素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一段时间内的短暂变化。针对这种变化,企业只需要一般性地调整经营策略,不需要做出战略性的变革,本文将这一类因素定义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一般性因素”。

2.待转型因素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产生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即影响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虽然这一类因素的变化不一定能够诱发企业转型,但是诱发企业转型的因素一定包含在这一类中。本文将这一类因素定义为“待转型因素”,主要包括:

(1)外部环境因素。当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自身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包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技术标准改变、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环境变化等。另外,其他行业的吸引将会导致企业实施行业退出或多元化策略。

(2)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取决于其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更深层次的则在于其异质资源是否短缺。异质资源可以通过并购、联盟等形式整合外部资源获取,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自我培育来获取。另外,资源和能力的冗余会促使企业实施多元化策略。

3.转型因子

在上述定义的待转型因素中,有些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变化,即这些因素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强相关性。本文将待转型因素中的这种因素定义为“转型因子”。转型因子会促使企业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导致企业形态发生变化,诱发企业实施转型。由此可见,转型因子的识别是转型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企业明确转型动因,做出正确转型决策,乃至进一步确定转型路径和转型方式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三、模型构建与转型因子识别

转型因子识别的前提是,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区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待转型因素。然后,在待转型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识别出转型因子。

(一)双层因子识别模型的基本构架

该模型的基本构架由两个层次组成:

(1)竞争优势因素识别层:从竞争优势的分析入手,确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

在竞争优势因素识别层中,对于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分析,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德尔菲专家意见法(Delphi Meth⁃od)来区分一般性因素和待转型因素。

定义1:竞争优势因素识别层X可以表示为:

X={Ii,Oi,Yi,Ni},其中,Ii为内生动因,Oi为外生动因,Yi为待转型因素,Ni为一般性因素;

Ii={I1,I2},其中,I1为资源因素,I2为能力因素;

Oi={O1,O2},其中,O1为外部环境因素,O2为行业吸引能力。

定义2:设影响竞争优势识别层面的因素集合为A,设Tij为识别层面因素的最基本单位,则A可以表示为:

A={Tij|i=1,2,3,4;j=1,2},i=1表示资源冗余或短缺,i=2表示能力冗余或短缺,i=3表示外部环境,i=4表示行业吸引;j=1表示待转型因素,j=2表示一般性因素。

(2)转型因子识别层:在转型因子识别层中,运用鱼刺图分析法对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进行深度分析,追踪各因素对竞争优势影响的根源,识别一般性因素、待转型因素以及待转型因素成为转型因子的可能性。

定义3:设待转型因素的集合为B,设Zk为待转型因素的最基本单位,则B可以表示为:B={Zk|k=0,1,…,n}。

竞争优势识别层初步识别出的因子可以进一步地映射到转型因子识别层。映射关系如下:

定义4:设X(竞争优势因素识别层)和Y(转型因子识别层)为拓扑空间,映射:X→Y,Tij→{Tij+Zk}。由X中的Tij映射生成Y中的Tij+Zk。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述分析过程,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初步识别出的转型动因有很多,映射生成的因素所构成的鱼刺图也会很多,相应会产生不同的待转型因素组合,而这些组合对企业转型的影响程度和被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二)转型因子的定量识别

双层因子识别模型提供了转型因子识别的基本构架,能够定性地识别一般性因素和待转型因素。而待转型因素并不一定能够诱发企业转型,这就需要在待转型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最终能够诱发企业转型的因素,即前文定义的转型因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运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以下均简称HMM)[9-11]识别转型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模型,具有牢固的统计学基础和有效的训练算法,现已成功地用于基因识别等领域[12]。企业转型因素具有生命基因特征[13-14],因此可以尝试运用HMM识别转型因子。

1.用于企业转型因子识别的HMM构建

HMM是由两个序列组成,其中一个是竞争优势因素序列,另一个是由该竞争优势因素序列所产生的转型因子序列。

定义5:竞争优势影响因素个数为n,则竞争优势因素集S={s1,s2,…,sn};待转型因素个数为m,则待转型因素集V={v1,v2,…,vm}。

定义6:诱发企业转型的影响因素很多,由于判断的摄入点不同,识别出的转型因子也可能不同,因此将引起转型的影响因子从一个竞争优势影响因素改变为另一个影响因素的概率设为A={} aij(该指标的确立受因素本身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制约),待转型因素成为转型因子的概率分布B={bj(k)},待转型因素成为转型因子的初始概率B={πi},企业对这些竞争优势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表示为c={ci,cj},其中:aij=p(qt+1=sj|qt=si),bj(k)=p(vk|qt=sj),πi=p(qt=sj),1≤i≤N,1≤j≤N,1≤k≤M,HMM可简记为λ={A,B,π,c}。

定义7:序列O=(o1,o2,…,ot)是指企业总体发展状况的指标,其中每一变量表示企业某一方面的状况,该变量受竞争优势因素影响,这里将对某一变量产生直接影响的竞争优势因素划分为一类,转型因子则是这一类因素中对转型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这依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序列O是判断转型因子的关键。因此其中nt表示每一企业状况ot所包含的影响因素个数,则序列O的具体内容,以及竞争优势因素隶属于哪一个竞争优势状态ot,这些在上述双层因子识别模型的分析中即可得出。

2.HMM的基本算法

(1)评价问题:给定模型λ={A,B,π}和参照序列O=(o1,o2,…,oT),计算模型λ产生序列O的概率P(O|λ),一般采用向前算法或向后算法。

定义向前变量:

定义向后变量:

(2)解码问题:给定模型λ={A,B,π}和参照序列O=(o1,o2,…,oT),产生相应于此序列O的最优状态序列Q=(q1,q2,…,qT),此时得出的Q即企业的转型因子。一般采用Viterbi算法。

定义变量:

(3)训练问题:调整模型参数λ={A,B,π},使P(O|λ)最大。一般采用Baum-Welch方法。

定义变量:

故t=1转型因子是si时的期望数为γ1(i)。

其中,当ot=vk时,δ(ot,vk)=1;当ot≠vk时,δ(ot,vk)=0。

利用上述结论,即可进行模型估算,选择模型参数初始值,初始值应满足HMM的要求,即:

将初始值代入公式(1)中,计算新的P(O|λ),不断更新数值,直到P(O|λ)收敛。

将训练问题得到的使P(O|λ)最大的序列O代入第一步,通过前两步算法得到的最优解,就是企业的转型因子。

四、算例

为了验证转型因子识别方法的实用性,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综合运用调查问卷、德尔菲法和鱼刺图分析法等,针对面临转型困境的R企业开展调查分析。

(1)竞争优势因素识别层。依据波特的竞争优势分类标准,再结合R企业的自身优势,可以从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资本、产业、市场以及环境等七个方面(OT)面向R企业进行影响其竞争优势因素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集合Si和R企业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Ci,再通过德尔菲法确定这些因素成为转型因子的初始概率πi,如表1所示。

(2)转型因子识别层。运用鱼刺图分析法对表1中的Si进行深入分析,可知s4、s7、s15、s20、s21和s25为一般性因素,以及待转型因素成为转型因子的可能性bi(k)。由不同的鱼刺图会产生不同的指标和数据,就会形成多个因素及数据的不同组合表格。利用HMM中训练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所形成表格的P(O|λ)进行计算,最后得到使P(O|λ)达到最大值的表格,如表2所示。

再利用HMM中的评价问题和解码问题算法对表2进行求解,得到=δ1(1),=δ2(3),δ3(9),δ4(11),=δ5(17),δ6(19),=δ7(22)。从结果可以看出,R企业的转型因子为技术设备先进性、R&D人员比例、战略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本产业发展状况、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计算得出的转型因子可以得出结论,R企业的技术设备先进性、R&D人员比例、战略管理能力、融资能力、本产业发展状况、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指标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决定企业转型决策的动因所在。因此,在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R企业可以针对上述因素指标,确定自己的转型路径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案。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转型因子的概念,并建立了双层因子识别模型,借助鱼刺图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入手,对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进行初步识别,筛选出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待转型因素;鉴于HMM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且与统计知识结合得非常密切,对于分类、排序模型结构都有其独到的优势,通过合理的改进,使其能与企业转型研究相吻合,从而应用于企业转型因子识别的定量识别中;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转型因子识别的可行性。

[1]Ari Ginsberg,John H Grant.Research on strategic change: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85(9):11-15.

[2]Michael E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Si⁃mon&Schuster Ltd,2004.

[3]哈特曼,西弗尼斯,卡多.网络就绪:电子商务时代的成功战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Michael L Tushman,Chales A O'Reilly.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13.

[5]王吉发,侯强.企业转型的系统化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6]Michael E 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Si⁃mon&Schuster Ltd,2004.

[7]王吉发,冯晋,李汉铃.企业转型的内涵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1):153-157.

[8]王吉发,郝延伟,秦超.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转型因子识别模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151-156.

[9]Bunks C,McCarthy D,Al-Ani T.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of machines using hidden Markov model[J].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0,14(4):597-612.

[10]腾格尔,贺昌政,蒋晓毅.隐马尔可夫模型研究进展及其管理领域应用[J].软科学,2012,26(2):122-126.

[11]Tai A H,Ching W K,Chan L Y.Detection of machine fail⁃ure:Hidden Markov Model approach[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57(2):608-619.

[12]李荣,胡志军,郑家恒.基于遗传算法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Web信息抽取的改进[J].计算机科学,2012,39(3):196-200.

[13]O’Connell J,Hojsgaard S.Hidden semi Markov Models for multiple observation sequences[J].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ft⁃waer,2011,39(4):1-22.

[14]李小斌,任世锦,李世银.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煤矿胶带机异常时间点预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2):217-225.

[15]刘少华,张赛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地方政府监管对策研究[J].求索,2012(5):31-33.

[16]J B 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7]赵昌文,许召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13(4):8-15.

[18]许晖,许守任,王睿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国际化转型及创新路径——基于六家外贸企业的跨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1):73-83.

[19]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90(3):71-91.

[20]Davidson W H.Beyond reengineering:the three phases of business transformation[J].IBM Systems Journal,2010,32(1):485-499.

[21]单海燕,张薇薇.基于心理视角的员工网络对企业转型决策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2013,31(7):99-103.

[22]孔伟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9):120-131.

[23]汪青松.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转型[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91-94.

[24]许爱玉.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转型研究——以浙商为例[J].管理世界,2010(6):184-185.

[25]周旭霞.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个案分析[J].经济纵横,2010(10):65-68.

[26]杨桂菊.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运作理念与资源整合:本土案例[J].改革,2012(10):106-115.

[27]邵敏,包群.出口企业转型对中国劳动力就业与工资的影响:基于倾向评分匹配估计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1(6):48-70.

[28]陈曦,周靖凯.山寨企业转型自主创新品牌——基于山寨手机产业发展研究的演进跃迁路径模型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68-75.

[29]张宏博.家族企业转型的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7):92-97.

[30]王吉发,郭楠,王永胜,等.企业转型路径分析与选择的模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30(1):49-52.

[责任编辑:张兵]

A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Factor Identification

WANG Ji-fa,GUO Nan,JIANG Ya-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he objective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is to obtain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 premise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nsformation is to specify the reasons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and transformation factor identification is the prereguisite to discover the motives of induc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 factor,builds the double factor identification model,preliminarily indentifies the general factors and the pending transformation factors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Then it applies HMM to make a furth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ending transformation factors in order to ultimately identify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fac⁃tors.Transformation factor identifi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research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ation decide-mak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transformation path.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transformation factor;double factor identification model;HMM

F270

A

1007-5097(2014)07-0121-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7.026

2014-04-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2112);辽宁省科学技术重大、重点课题(2012401002);辽宁省科技厅科研基金项目(2011401040)

王吉发(1964-),男,辽宁营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技金融,战略转型;

郭楠(1990-),男,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转型,科技金融;

蒋亚朋(1975-),男,辽宁盖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转型,会计理论。

猜你喜欢

竞争要素优势
矮的优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感谢竞争
画与话
也谈做人的要素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