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以安徽省5个区县为例

2014-04-06常子豪方俊森栾敬东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户主农户经营

常子豪,方俊森,栾敬东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经济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以安徽省5个区县为例

常子豪1,方俊森1,栾敬东2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文章以安徽省5个区县200余户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Probit模型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固定与流动资本投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大于普通农户;经营主体向非农业的转型程度对于两类主体的农业生产投资均有负面影响;土地面积增大和土地租期延长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投资水平;经营者个人学历对固定资本投资影响亦显著。文章认为需要提升农业生产者收入,改善土地流转制度以及改革农业贷款制度等措施,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积极性。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通农户;农业生产投资

一、引言

农业生产经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对比中西方农业生产经营投资的情况,西方国家多以现代农业准企业主体为研究对象。Cromarty(1959)与Griliches(1960)注意到了固定资产价格对农业投资的影响[1-2],Weersink和Tauer(1990)在研究纽约奶牛农场时发现了收入对于投资有着显著影响[3]。另一方面,大量文献又开始集中于新的研究视角,在影响因素中引入土地产权稳定性与金融变量等[4-5]。而近年来,西方学者又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投资。Goldstein等(2008)在研究加纳的农业投资时,发现地权稳定性与之成正向相关[6];Woodhouse(2012)在研究非洲农业土地投资时,发现水资源对其影响显著[7]。上述两者结论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同。

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由于长期以普通家庭农户为单位,以至于大多数学者均以普通农户这一最普遍的经营投资主体为研究对象。他们运用了双对数模型、Heckman两阶段、To⁃bit模型以及C-D生产函数等,分析了农户收入、工资性收入、生活消费支出、税费支出、农地规模、农业贷款、土地使用权稳定性、房屋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因素对农户生产经营投资的影响[8-9]。

随着更多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一些学者还进一步探究了投资机会、非农转型以及土地性质等因素。朱喜等(2010年)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5个村近千个农户家庭进行了1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无论对于农业投资还是非农业投资,投资机会的增加将对投资产生显著影响且农户在经济上向城市工人的转型深化导致农业投资和非农投资都显著减少[10]。同时,不少学者又进行了另一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土地流转和土地地理位置等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具有显著影响[11-12]。

近年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渐出现并迅速发展。2013、2014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投资状况与以往的普通农户一样,备受关注和期待。并且,由于受到农地经营规模的限制,普通农户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市场供应链系统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黄季焜等,2012)[11],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及其与普通农户生产性投资差异的分析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上述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投资的研究均没有考虑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支未来主力军的投资情况,而是单一地集中在普通农户方面。现有的文献对于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有关研究基本以其特点的描述以及发展思路的探索为主要研究方向[13-16]。黄祖辉等(2010)认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和销售渠道方面有明显优势[14]。对于其发展方向,钱克明等(2013)认为应给予这些新主体更多土地稳定流转和融资贷款上的支持[15]。

那么,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投资倾向与普通农户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又具体在什么方面?基于安徽五区县的调研数据,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农业固定与农业流动资本投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结果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建立

本文在总结以上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影响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因素设定为家庭特征变量(户主年龄、户主学历、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业生产变量(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劳动力占比、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每亩土地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土地性质变量(土地面积、土地租期)等。被解释变量为今后是否追加投资的二分类离散变量(0,1),故本文建立了以下二元Probit模型来研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农业生产固定和流动资本投资行为。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

模型中NI与NI′分别表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和流动资本投资,其取值要么为1,即增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要么为0,即不增加或减少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同理FI与FI′分别表示普通农户农业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和流动资本投资。

其中农业生产性固定投资包括农业机械、大棚、仓库等投入,流动资本投资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雇临时工人费用等。

而影响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的解释变量如下:

户主年龄(age):不同年龄的人对于是否增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的选择可能是不同的,年轻人虽然增加投资的欲望较强,但是投资的机会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且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年轻人是否会增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相对来说有比较大的预测难度。

户主学历(edu):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一般学历越高,固定资本投资越高,而流动资本投资情况却比较难以把握,因为流动资本投资往往跟随着经营者的生产计划而变化,可能会与学历关系不明显。但是对于普通农户来讲,学历代表户主的人力资本,但是对于投资的影响比较模糊,因为学历较高既说明农户的投资能力强,又说明了农户除农业以外的投资选择更多[10]。

家庭人口数(pop):家庭人口中包含男女老少,农户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预测家庭人口数对于两类主体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家庭中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数占家庭劳动力的比重(out):此变量反映该家庭向非农业劳动的转型程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是普通农户,劳动力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投资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本身具有很大的季节性与风险性,农业生产者在随着家庭劳动力转向非农业的同时,也会面临众多非农业投资机会,生产者会因分散农业的高风险性而转向非农业投资。因此,本文预测此变量将阻碍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增加。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lifecost):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否与农业生产性投资有显著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难以预测。

非农业纯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比重(trans):此变量描述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情况,农业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同理非农业收入代表从事非农业劳动的积极性[17-18],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在整个家庭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预测无论对于哪种主体和投资,非农业收入相对于农业收入越多,生产者的农业生产性投资激励就越小。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所耕种的土地面积(land):预测其影响依据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由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耕作面积一般较大,因此少量投资不能满足生产者大面积耕作的需求,投资数量将随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相反,普通农户自有土地一般较少,大都在几亩到几十亩之间,少量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满足生产的需求,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生产投资。

土地租期(landtime):普通农户大多耕种自家的承包地。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规定30年不变以来,承包关系稳定长久[11],因此本文模型中只将此变量放置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模型中。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言,土地租期越长,意味着有更稳定的使用权,即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则生产者更偏向于增加投资[19-20]。

每亩土地农业生产成本(farmcost):流动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与农业生产成本有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只在固定投资方程中引入该变量。而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即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增加,为了使这些成本投入使用效率提高来缓解这种成本的增加,农业生产者可能会增加固定资本投资;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使生产者利润减少,从而减少固定资本投资。因此,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对固定资本投资的影响难以预测。

在本文模型中并没有加入粮食、机械价格和金融贷款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农业投资也具有显著影响(朱熹等,2010)[10]。并不是这些因素不重要,而是由于价格等因素在截面数据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确定值,以及金融贷款的可获得性在实地调研中得到的结果几乎都是不可获得,即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讲,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得到金融贷款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在本文中暂不考虑这些因素。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集的数据主要来自2013年7-8月对安徽省淮北市的濉溪县、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与亳州市的利辛县5个农业县区农户的调研。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以及普通农户为调查对象,系统抽样收集问卷287份,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7.80%。其中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124份(家庭农场36份,专业大户38份,农民合作社50份),普通农户128份。

(二)样本描述

1.样本基本特征

本文根据调查到的有效问卷,所得出的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户主大多为中年人,而普通农户的户主大多为中老年人。如图1,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50岁以下的户主占68.55%;而在普通农户中50岁以下户主却只占53.9%。同时无论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是普通农户,4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都在20%以下。这也反映出传统的几亩或十几亩地的农业生产所得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渴望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本身年轻,没有资金的积累,使得他们想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资金上的困难。从表1中也可以看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每亩成本在500元以上的有95.97%,而普通农户每亩成本在500元以下的占91.41%。资金不足但又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业的生产活动。

在现阶段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人群中,中年人相比老年人具有思路开阔和精力充沛的优势,因此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在农业生产性投资上的运用能力会明显优于普通农户。

(2)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学历普遍高于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比例高出普通农户约17%,可见新型农户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知识和能力水平应普遍优于普通农户。

(3)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家庭劳动力非农业就业比重明显低于普通农户。由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规模较大,大部分耕种土地面积在几百到几千亩,因此家庭对农业重视程度很高,全部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有54.84%,而普通农户中家庭全部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的只有0.78%。这也反映了当今普通农户家庭劳动力,或多或少都会从事一些非农工作,以弥补家庭收入的不足。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由于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所以家庭劳动力大多直接从事农业就业,这也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更好地运营提供了基础。

2.样本投资特征

(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比较

如图2所示,60.48%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决定在下年会增加固定资本投资,而普通农户仅有19.53%的家庭持有同样的选择;65.32%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下年会增加流动资本投资,而仅有21.88%的普通农户选择相同。

因此,可以看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下年增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入的个体比例远远大于普通农户,他们的机械化、科技化程度也远远高于普通农户,一定程度上向集约化农业生产发展。而普通农户由于耕种土地面积十分有限,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条件,几个劳动力足以承担各项农业生产工作,所以投资比例较低。

(2)固定资本投资与流动资本投资之间的比较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任一种主体来说,固定资本投资比例都略小于流动资本投资比例,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固定资本投资比例相对于流动资本分别减少4.84%和2.35%。这一现象反映了固定资本投资与流动资本投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方向总体上具有一致特征,固定资本的扩大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流动资本,而流动资本增加又以固定资本增加为基础。但因为固定资本的价格相对较高,短期增长难度较大,所以固定资本的增加比例略少于流动资本。在这一方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特点是相同的。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和前述模型进行更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

通过变量系数对比可以看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大于普通农户。

户主年龄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固定资本投资与普通农户投资是不显著的。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年轻人增加投资的欲望较强,但是年轻人投资的机会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流动资本比较特殊,户主年龄对于流动资本投资有负的相关性,户主年龄每增加1,流动资本投资就减少0.39,这是因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本身规模较大,管理难度较高,而流动资本投资又是投资中最为繁琐和经常的投资,对于年龄较大的户主,由于精力上的不足,导致减少流动资本投资。

当户主学历提高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投资将会显著增加。但是学历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动资本投资以及普通农户生产性投资影响不明显,户主可能会出于更多方面考虑增加或减少流动资本投入,使得该因素对于流动资本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而普通农户学历的提高,一方面说明农户的投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说明了农户除农业以外的投资选择更多[10],使其与投资数量的变化不能保持稳定相关。

由于家庭人口数包含男女老少,农户之间差异很大,因而对两类主体的投资影响均不显著,在这里实质只起到控制变量的作用。

非农业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的比重反映该家庭向非农业劳动的转型程度,该变量对于两类主体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资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非农业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的比重增加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固定资本投资会减少1.47,流动资本投资会减少1.20;普通农户固定资本投资会减少1.64,流动资本投资会减少1.14。由于家庭中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增加,就意味着非农投资机会的增加,面对季节性与风险性较大的农业投资,出于理性考虑,户主会减少农业生产性投资。

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对于普通农户固定资本投资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很小,当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每增加1时,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不到十万分之一。但是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投资和普通农户的流动资本投资,此因素均无显著影响,与预测结果一致。

非农业纯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比重因素对于两类主体的农业生产投资影响都是显著的。当此比重增加1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固定资本投资会减少0.093,流动资本投资会减少0.078;普通农户固定资本投资会减少0.048,流动资本投资会减少0.037。此现象可能与非农收入增加激励农户转向非农投资有关。

当土地面积增加与土地租期延长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投资将显著增加,而土地租期延长的效果更为明显。当土地租期延长1,固定投资与流动资本投资就会增加0.095。而对于普通农户,由于土地承包期固定为30年,在此只考虑土地面积。但是普通农户自有土地的面积一般较小,不需要进行大量投资,一定少量的资本投入即可满足,因此该因素对于普通农户投资影响不显著。

而对于每亩土地成本,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即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增加,为了使这些成本投入使用效率提高来缓解这种成本的增加,农业生产者可能会增加资本投资;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使生产者利润空间缩减,减少资本投资。因此该因素影响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5个县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普通农户的生产性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投资较普通农户多;非农业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的比重以及非农业纯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比重两个因素,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的固定和流动资本投资有着显著负面影响,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转向非农业生产投资;土地面积与土地租期会显著影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固定和流动资本投资,面积增加或土地租期延长后,户主会增加农业生产的固定与流动投资,这是出于一种理性和长远考虑的选择;户主学历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固定资本投资有正面影响,学历提高有利于户主从长远和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农业生产投资,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固定资本投资,为以后的农业生产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上述结果,对于政府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应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农业收入。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长期性与风险性,人们对于非农投资机会的喜好程度高于农业投资,政府需要想方设法地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农业收入。一方面,可以采取更高的粮食价格补贴或土地租金补贴这种直接且立竿见影的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委派专家对于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训来增强户主自身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弥补生产经营者学历和经验上的不足。以上两点是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投资的主要动力,政府如果能够在这两方面进行改进,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普通农户都将得到激励,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土地面积和土地租期是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流转政策,给予流转双方更大的优惠。首先,可以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使得农业土地流转市场效率更高,同时降低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土地面积来实现规模经济,延长土地租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农业投资的成果,充分调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主动协调土地流转双方关于土地租用期限的规定,帮助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签订更长期限、更稳定的流转合同。

[1]Cromarty W.The Farm Demand for Tractors,Machinery,and Truck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59(2):323-331.

[2]Griliches Z.The Demand for a Durable Input:Farm Tra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1-57[C]//Hrberger A.The Demand for Durable Good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3]Alfons J Weersink,Loren W Tauer.Regional and Temporal Impact of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U.S.Dairy Sector[J]. American Journal of Ar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11):923-934.

[4]Feder Gershon,David Feeny.Land Tenure and Property Rights: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Policy[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1(1):135-153.

[5]Besley,Clive.Alternative Theories of Sharecropping:Some Tests Using Evidence from Northeast Indi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5):317-346.

[6]Goldstein M.The Profits of Power:Land Rights and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Ghan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116(6):981-1022.

[7]Woodhouse P.New Investment,Old Challenges.Land Deals and the Water Constraint in African Agriculture[J].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12,39(3/4):777-794.

[8]郭敏,屈艳芳.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6):86-96.

[9]盛海燕,张士云.安徽农户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5):14-18.

[10]朱喜,史清华,李锐.转型时期农户的经营投资行为——以长三角15村跟踪观察农户为例[J].经济学(季刊),2010(1):713-730.

[11]黄季焜,郜亮亮,冀县卿,等.中国的农地制度、农地流转和农地投资[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12]贾丁.北京市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3]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4-6.

[14]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

[15]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13(6):4-7.

[16]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2):78-87.

[17]何景蓉,李炯光.欠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22.

[18]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的关系:基于山东省2421为农业转移劳动力调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85-90.

[19]DeiningerKlaus,SongqingJin.TenureSecurityand Land-Related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Ethiopi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5):1245-1277.

[20]Fenske James.Land Tenure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Evi⁃dence frome West Afric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5(2):137-156.

[责任编辑:欧世平]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vestment Behavior of the Main Entit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5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Anhui Province

CHANG Zi-hao1,FANG Jun-sen1,LUAN Jing-d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The paper makes,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collecting from about 200 different main entit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5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Anhui Province,an analysis on investment behavior about fixed and unfixed assets between main entiti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ordinary farmers by applying Probit Model.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vestment from the main entities of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ordinary farmers;the extent of the main entities to 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both two types of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oth the increase of land area and the extension of land lease pro⁃mote the main entities to rais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main entities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The paper comes up with some measures,such as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improving land transfer system and reforming agricultural loan system,etc.,should be take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main entities’investment enthusiasm.

main entiti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ordinary farmer;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304

A

1007-5097(2014)07-0028-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7.006

2014-03-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GL077)

常子豪(1993-),男,河南安阳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土地经济学;

方俊森(1992-),男,安徽合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农业经济学;

栾敬东(1963-),男,江苏六合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户主农户经营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回来(外一首)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