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14-04-06刘毅强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众

刘毅强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央政治局2013年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党的群众路线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独创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独创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因为在这样的国情中,敌人强大,我们弱小,共产党要生存,始终面对的强大敌人是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成长壮大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是不可能的。为此,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1934年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毛泽东多次提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而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具备完整的、成熟的理论形态的标志,是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对群众路线的内容作了全面的阐释,把它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群众观点;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且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地载入了党纲和党章。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并且详细阐述了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四项内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和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都从各个方面证明了群众路线的无比正确和英明。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是山东沂蒙山的老百姓用独轮车给推出来的。国民党方面也曾感叹,国民党的失败是大势所趋,因为老百姓都站到了共产党一边。

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群众路线的宣传、理解和执行却走向了一个极端,即“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以至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当中,把群众路线等同于党的阶级路线,而且群众路线几乎成了所谓“群众运动”的代名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对群众路线的表述作了规范,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革开放新时期3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历史。中国老百姓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容是:翻身解放靠毛泽东,幸福富裕靠邓小平。

二、党的群众路线包含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一切依靠群众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部人类史,决不是个别英雄人物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从事生产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集中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精神财富的生产过程中;人民群众同时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1]103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2]139

其次,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所谓首创精神就是创新创造,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重大历史转折的时候,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他们的经验、才干、热情和干劲,他们创造新事物的激活力,往往表现在首创精神上。毛泽东总是以满腔热情充分肯定和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大革命时期,当湖南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时候,一些人斥之为“糟得很”,党内陈独秀等人也对农民运动进行种种指责和压制;毛泽东却坚定地站在革命的农民一面,赞扬农民的革命举动“好得很”,称赞贫农群众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是成就多年未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再次,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反对命令主义,需要我们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反对尾巴主义,需要我们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前进。命令主义是一种超出群众觉悟程度的强制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搞命令主义的人,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群众的实际要求和觉悟程度,只凭自己的一厢情愿,一意孤行。“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1]1095

2.一切为了群众,必须以最广大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

首先,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讲过一段至理名言:“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094-1095共产党人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强调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第一,“官僚主义”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的思想,以及脱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些人高高在上,腐化堕落,不和群众接近,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群众实行强迫命令,所以官僚主义总是和命令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种是表面上好像与群众有联系,工作上忙忙碌碌,实际上对群众的要求和情绪一无所知,因而不能实事求是地执行上级的政策和指示,没有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其结果还是脱离群众。第二,个人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自私自利,把个人利益放在党和群众的利益之上。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剖析了个人主义在红军中的种种表现,如报复主义、小团体主义、雇佣思想、享乐主义等等。1937年9月毛泽东专门写了《反对自由主义》,指出自由主义是个人主义在思想上、组织上的一种表现,是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的表现。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中,谈到宗派主义也是一种个人主义,它对内产生排内性,妨碍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外产生排外性,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造成严重脱离群众。

其次,党的言行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毛泽东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毛泽东说:“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864“将来利益”,即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是群众获得解放和幸福的基本保证和集中体现。为了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我们有时候要对某些局部的、暂时的和个别的利益作出一定的牺牲,“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2]212。在为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奋斗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极大地关注群众的眼前的、现实的利益。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专门讲了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从生产劳动,到柴米油盐和小孩上学,他认为只有把这些小事做好,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2]138。即使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内一些人对群众竭泽而渔,诛求无已的思想和做法,依然坚持“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3]。

3.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为群众是智慧的源泉

首先,群众路线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知识是最丰富的、最宝贵的,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石。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899第一,“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以形成符合群众实践需要的系统意见,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毛泽东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这一方面来说,只是一个加工厂。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没有数量上充分的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制成好的成品来。领导者的头脑,只起一个加工厂的作用,其“原料”只能从人民群众中产生。而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群众的意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意见,然后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第二,“到群众中去”,是一个根据集中起来的意见而制定出方针、政策和办法再贯彻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变为群众的意见,从而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毛泽东说:“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4]

其次,关于群众路线的两个具体方法。一是“关于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些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1]897二是“关于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认为:“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1]898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恢复和发展体现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共产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共产党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从邓小平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关于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提出过两点原则:一是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改革开放应该坚持“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5]45。二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人民群众。“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好一些。”[5]128邓小平对新时期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主要贡献有四点:一是反对个人崇拜,对领袖与群众的关系进行拨乱反正。他说:“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这难道是说个人创造了历史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而尊敬,当然不是迷信,不是把他当作神。”[5]172二是相信和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6]382“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党的十四大)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4日)三是端正执政党的党风,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5]368四是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政策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在其晚年的“政治交代”(视察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6]22“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订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什么?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6]83-84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路线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好,党的事业就顺利;什么时候群众路线出问题,党的事业就遭挫折。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梦想的伟大事业,党的群众路线也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是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于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现实工作中要再坚持好这个方法,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实感。大量情况表明,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问题。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正如毛泽东说的:“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二是解决好为谁掌权用权的问题。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其中一个深刻用意就是告诉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用好手中的权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必须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时刻警惕官僚主义滋长蔓延,坚决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带头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始终做到立党为公、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其次,关于群众观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现象,许多涉及人的发展尤其是民生问题没有解决:一些人把发展片面看作是单纯解决经济问题,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解决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问题。一些人忽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或对群众的基本诉求简单化,做“挤牙膏”式的回应。一些人错误地把“以人为本”与深化改革相对立:一是领导与群众的对立。有的领导不关心群众困难和疾苦,认为群众上访是给领导找麻烦,视群众为刁民。二是生命与政绩的对立。有的领导为了出政绩,加官进爵,漠视群众的宝贵生命。三是人权与资本的对立。有的地方政府强行征地、拆房,为了资本、财政扩张可以不顾一切。四是眼前与未来的对立。有的领导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搞短期化行为,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些都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此,在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媒体的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反复讲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集中新体现:一是“中国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二是“中国梦”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中国梦”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自觉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协调和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根本利益与各种利益统一;二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统一;三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四是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统一。上述这些,只有我们做到了,才能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真正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