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振四川蚕丝业的思考

2014-04-05刘西瑜

四川蚕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蚕丝蚕种蚕桑

刘西瑜 赵 毅

(1.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 阆中 637400;2.阆中市蚕桑局,四川 阆中 637400)

1 发展与现状

蚕桑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五千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是首先发明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丝绸用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和文化交流,史称“丝绸之路”。四川在历史上曾是蚕丝业的鼻祖,是蚕丝业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蜀锦、嘉定大绸等享誉海内外。几千年来,勤劳的巴蜀人民发明了养蚕抽丝,使巴蜀成为我国的丝绸之源。四川丝绸声名远扬,自秦汉至唐宋的千余年间,成都丝织业十分繁荣,是全国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丝绸的贸易中心。

1.1 四川蚕业发展概况

四川蚕桑业在解放前是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收入,那时多饲养原种,茧子为黄茧,产量极低,蚕丝品质比较差,各地均在山顶上修建蚕神庙,敬香供奉,保佑蚕茧丰收,可见当时蚕桑业在老百姓和政府中的地位。解放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蚕桑业经历了大发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蚕茧产量首次超过日本。“大跃进”、文革期间蚕桑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解散人民公社、集体生产以后,土地又重新回到农民手中,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到1988年全省有98个蚕种场 (含重庆市),1995年 (不含重庆市)已发展到130个蚕种场。由1988年全省生产原种20万张 (含重庆市),生产普种600万张,全年发放普种600万张,到1995年全省生产原种30万张 (含重庆市),生产普种980万张,发种1000万张,达到历史的顶峰。1995年以后,蚕种蚕桑生产急剧下滑,2005年全省有41个蚕种场,生产原种6万张,普种250万张,发种255万张,2013年仅存16个蚕种场生产蚕种,生产原种3.4万张,生产普种185万张,全年发种205万张。

1.2 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

四川蚕桑生产发展初期以一家一户经营,然后收归集体又分到家庭农户经营的过程,桑树从零星种植到积极发展“四边桑”,而当时发展“四边桑”是解决粮桑争地的矛盾,是时代的产物,后又积极发展小桑园,统一催青,小蚕共育,由发蚕种改为发小蚕,4、5龄分户饲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技术性很强的产业,特别是4、5龄采桑养蚕,上蔟采茧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且与粮食生产抢种抢收打逗,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东部迅速崛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到中国东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蚕桑生产比较效益迅速下降。传统蚕桑的生产格局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蚕桑生产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人口迅速老龄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为老弱病残者,传统蚕桑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差。1995年以后,四川蚕桑产业开始下滑,如阆中市2013年全年仅发放蚕种5000张,是高峰时期1995年发放蚕种16万张的3.12%,说明传统意义上的蚕桑生产方式已严重不适应,甚至阻碍蚕桑业的发展。

1.3 蚕桑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

中国城镇化发展,房地产业的兴起,农村青壮年纷纷弃农进城务工,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人们普遍想赚快钱,浮躁心理滋生,不愿意务农,不仅是蚕桑生产,还有粮食生产都面临着空前危机。一家一户散养,技术难以落实到位,蚕茧生产风险很大,特别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不到位,造成绝收,补贴措施不到位,明补暗涨、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1.4 产业加工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中国茧丝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无序竞争,茧丝生产后期加工乏力,品牌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和机制较差。虽然中国现在还是蚕桑生产大国,蚕桑生产仍是世界第一,但主要以生产茧丝原料出口,后续加工能力不强,特别是纺织技术、印染、服装加工,品牌战略,落后发达国家,造成低端恶性竞争,后续增值乏力,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抗风险能力较差。

2 “东桑西移”的现实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商务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东桑西移”是把种桑养蚕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更重要的是把东部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动中西部,比如供应链理念,订单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这些理念、技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将逐步被农民接受,并逐步改变西部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广西顺应时势,在创意、创新上下功夫,实现了桑蚕产业跨越式发展,蚕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最成功的领域之一。短短10年,广西桑园面积扩大了8倍,蚕茧产量更是增长了9倍,产茧量占全国的近4成,全球的2成多。

近年来,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资源,具备发展蚕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但是,此时东部面临的问题就是彼时中西部面临的问题。在现今交通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员的大流动,人往利边行无可避免。同时,人口老龄化、劳动成本上升、城市化进程,农业生产后继乏人,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异也就5a-10a的时间差。劳动力短缺矛盾不可避免,难以有效降低蚕桑生产成本,使蚕桑生产在国际竞争力减弱。

3 促进四川蚕丝业发展的建议

虽然国家早在2006年搞了“东桑西移”工程,而四川蚕桑也进入了“东桑西移”工程之列,但仍然没有化解继续下滑的态势,反而是广西蚕桑,一枝独秀,依笔者之见,完全可以重振昔日四川蚕桑生产的雄风。

简单意义上的“东桑西移”工程不能完全振兴四川蚕丝业的发展。“东桑西移”工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更不用说颠覆传统意义上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落后地区的产业的观念。虽然四川也是“东桑西移”工程受益者之一,各级政府相当重视和支持,广大蚕桑工作者倾尽了不少心血,但仍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反而急剧下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是用药不对症,简单盲从,没有转变思想观念造成的,应该深入研究,拿出相应对策。

3.1 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抛弃旧的蚕桑生产格局和观念,通过把土地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手中,集中成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态势。改变过去那种一家一户形式,逐渐过渡到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主的经营形式。集中各种资源,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发展一批蚕桑龙头企业,围绕蚕桑生产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3.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四川蚕丝业的振兴提供了转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可以流转,土地只有地集中到少数的种植大户手中,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种植,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益。所以土地可以通过流转的形式到专业合作社,企业手中,那么蚕桑在四川农业方面相比于单纯种植粮食,效益要高许多倍,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粮食单产大幅度的提高,在保障粮食生产情况下,发展一定规模的蚕桑生产是切实可行的。

3.3 蚕桑生产的现代化、市场化经营是振兴四川蚕丝业的关键

农村劳动结构的改变,生产技术难以落实,使我们不得不在蚕桑生产上探索一条新路,那么蚕桑生产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就成为必然。

企业化经营或专业合作社从事蚕桑生产,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技术得到改进和落实,才能够实现蚕桑生产的现代化。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才能够成片发展,形成规模,资金、技术等集中,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3.4 加快现代技术在蚕桑生产领域的应用

加强现代蚕桑生产专业技术队伍培养、建立现代蚕桑生产流程标准化。把生物技术、滴灌技术、化控除草、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应用到蚕桑生产上,达到桑叶高产、优质、蚕茧单产,品质同步提高,使各种成本最小化。

3.5 加快茧丝绸后续产业研发

加强蚕茧丝绸、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链的研发工作,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3.6 政府支持

经四川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省农业厅川农业[2013]7号文件发布了《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2年)》,该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省基本建成多元化、高效化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

通过重组、并购等形成几个大的蚕桑丝绸产业集团,培育国际大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深入研究整个产业定价机制和各环节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策、法律保障,确保良性循环,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大起大落,确保蚕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蚕丝蚕种蚕桑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我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