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野下新闻实训课程理念与实践创新

2014-04-05贾雯霞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跨媒体策划媒介

□贾雯霞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8)

高等教育虽有明确的专业性,但仍需要不断“回归生活”,从实践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中汲取养分并寻求关联,杜绝理论与实践逐渐疏离甚至脱节。在这方面,教育哲学家杜威早有“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强调了教育与环境的不可分以及彼此的建设意义。新闻传播学科在这方面的需求尤为突出。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渐明,受众对媒体的感知和接收方式出现了新的融合趋势,这给高校教学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教师应该敏锐感知并把握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理念和实践方式。

一、媒介融合:“人性化趋势”

传播大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曾提出经典论断“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的感觉能力产生新的诉求时,媒介的形态必然顺势再度进行延伸。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的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Levinson)曾说过:“人决定媒介的存活”。这是他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中具有代表性观点。他认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1](P3)。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形态支撑、引导媒介的衍化过程。“随着媒介的进化,每个设备能做的将会越来越多,直到所有的设备都融合一体,就像人脑一样。这是我认为的融合的本质[2](P20)。”媒介融合之势不可阻挡。

当今社会,媒介已经伴随着受众传播形态的需求改变,进化到了融合的阶段,并且已经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媒介样态的巨变。“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3](P24);其终极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随着实践的发展,媒介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充实完善,而随着各种媒介之间彼此的界限逐渐消融,能同时驾驭多种媒介的人才成为媒体所需。媒介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熟练应用各类媒体,更要具备新闻报道的跨媒介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因时而变,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

媒介综合实训类课程是培养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兼备、了解并能熟练运用各类媒体、同时具有较强的采访写作、编辑处理和策划传播能力的“超级记者”型复合人才,是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由于其课时量大、教学内容灵活、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理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成为完成媒介融合理念导入的重要阵地。

二、“跨越·融合·建构”:指导实训课教学的思想释义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和调整中,应在对媒介融合趋势的观照下进一步在培养原则、实施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创新,注重强化各类符号系统的交融使用、侧重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完善的职业道德、融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具体到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概括起来可以确立“跨越·融合·建构”的指导思想。

1.跨越:跨越媒体类型的鸿沟与学科间的界限

传统教材在编排中,各种媒体类型是分开讲解的,这样的编排格局在充分界定了媒介不同形态特点的同时,也有容易割裂媒体类型的弊端。在实训课上,教师应该首先跨越媒体间的类型界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媒介融合的实训项目。如在做采写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在采访时脑中要有跨界意识,针对同一采访尽量引导学生写作分别适合于纸媒、电视以及广播、新媒体中等不同媒体类型的稿件,培养其全面通达的意识。

与此同时,大学生应不被限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框架之中,应打破学科间的区隔,利用综合性本科大学的环境优势,针对新闻学科交叉性、边缘性的特点,对校内的一些优势专业以及专业社团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来说,在完成国际事务报道实训时可以和经贸学院的师资力量接轨,让学生参与对方学院的社团活动、各种专业比赛以及对外实践活动,采访和掌握他们专业的基本情况和行业动态,既能通过一次实训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为其手中的报道增加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树立一种跨越和突破的意识,这种习惯能带到他们以后的职业行为中。同样,在实训经济报道、金融报道时则可借助金融学院的资源,而和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则可以共同进行关于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新媒体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探讨,和法律专业则可以共同进行新闻法学的研习、法律新闻的跟踪采写、模拟法庭采访、新闻职业道德法规的强化等。甚至可以迈出校门,与附近的农业大学进行农业新闻学项目的交流,达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

2.融合:融合各种媒介形态及其媒介功能

融合媒介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4]。媒介融合后的新闻实践要求从业者能将多媒体的新闻技能融会贯通,从而完成信息采集和事实表达,并能与公众进行有效互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合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符号的信息采集和表达训练尤为重要。

还要预见,未来还会有一些新的媒体形态出现。面对这些重新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并将印刷、音频、视频甚至互动数字媒体都联盟起来的各种“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语),更需要指导学生明确“融合”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不同文本、不同媒体的话语风格,培养其根据读者阅读习惯和发布媒体的不同,在报纸稿、广播稿、电视稿、网络稿甚至微博文字等不同类型文字之间融合借鉴和灵活切换的能力。这种意识和技能需要从上学期间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在数字化的浅阅读时代,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更要能胜任背景梳理、资料跟进等工作,同时能与他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多种媒体类型的报道,甚至能与各种渠道的受众互动。

3.建构:建构“超级记者”的培育意识和“跨媒体”的操作理念

媒介融合的趋势为业界的样态和人才的需求带来了新的改变。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5]。这种角色的转变呼唤着“超级记者”的诞生,即要在我们的教育中为学生培养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使其能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不同媒体提供多种新闻产品。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在学生的认知中建构起“跨媒体”的意识,在项目设计时要关注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着眼于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只有完成此类意识的建构方可应对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全面、更满意的体验。

三、基于“跨越·融合·建构”指导思想实训课项目设计案例

1.实训项目:报纸新闻策划

主题:“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某报的新闻策划

要求:分组合作,提出当天报纸的策划理念。同时,注重跨媒体意识的渗透,要求每组均不能只停留在报纸本身,除报纸的版面策划外,必须有至少一个从报纸出发进行跨媒体合作延伸的创意。鼓励有更多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融。除阐述策划理念外,还要提交跨媒体合作的方案和适用于不同媒体的新闻稿。

完成情况:大部分团队都选择了“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契机加强儿童安全问题的宣传”这个策划主题,这源于当下儿童安全事故和恶性伤害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不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突破了报纸媒体本身,也融合了不同媒体的观点,充实丰富了这个策划主题。比如,在提出了完整的主题选择、版面安排、报道资源分配方案之后,有的组提出:在户外搞一场儿童安全意识宣讲暨亲子活动,既可以形成媒体事件扩大影响,亦可整合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其他媒体一起行动,达到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共享内容,强化效果,共创多赢。有的小组针对“儿童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策划了交通安全的宣传,并联合交管部门、儿童安全座椅的品牌厂商共同合作,亦产生了很多新的策划创意。在完成实训写作时,要求实训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呈现,同时加入与公众互动的表达。同一组的学生分工完成了报纸稿、电视或广播适用的新闻稿,也有安排组员专门负责活动期间官方微博的编辑和发布。学生通过操作这样的策划案例,能够锻炼全方位的媒体意识,也能得到多种形式和题材文稿的写作练习。

2.实训项目:跨媒体作品创作大赛

主题:在学院公开举办“跨媒体作品创作大赛”,要求以近期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媒介表现形态的融合与创新,将该新闻进行个性化的阐释和解读,媒体类型、角度不限。

要求:以个人名义参赛。全院性的比赛可以营造出整体的气氛,实训课学生则必须参加,以竞赛的形式加强实训,其作品作为课程评定的依据之一。针对自选的主题和事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符号系统,完成系统的新闻报道,要求必须有跨媒体意识的体现,借助两种或以上媒体达到融合和共赢的效果。

完成情况:组织比赛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媒介实践操作能力,并探索媒介表现手法的创新力。将实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主题的放宽也让学生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促使学生对“媒介融合”做出更为深入全面的思考。学生均能按要求完成作品,并且总体看来班上的学生媒介融合的意识要优于其他学生。学生选题的范围涉及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士乱象、大学生心理情感调查、微电影发展等不同领域的众多事件,当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些新闻事件时,对他们的理念、技能、视野都是一次集中的检视。

四、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因时而动进行改革,通过树立“跨越·融合·建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跨媒体思维训练。同时,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组织竞赛激励创作来开展教学;除此之外,改变书面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从项目的完成中去打分。另外,辅助进行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以及最新政策的教育,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课程的质量。

[1][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付晓光,田维刚.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谈访谈[J].现代视听,2011(12).

[3]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9).

[5]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5).

猜你喜欢

跨媒体策划媒介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试谈新环境下的博物馆跨媒体叙事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应用图学习算法的跨媒体相关模型图像语义标注
本期策划
艺术品跨媒体出版中色彩管理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