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卫校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

2014-04-05吴丽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卫校个性化中职

吴丽艳

(衡水卫生学校,河北 衡水 053000)

中职卫校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

吴丽艳

(衡水卫生学校,河北 衡水 053000)

本文从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及个性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3方面进行探讨。

中职卫校;个性化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职卫校课程内容多,且抽象,难理解,难记忆;加上学生基础较差,沿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流失率高[1]。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将个性化教学模式合理应用于中职卫校课堂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塑造学生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1 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1 便于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解—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创造性与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即使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只能采用分组等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个性化教学应与课前调查相配合,使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任务承载不同的目标,学生按照自己的接受与理解程度确定学习进程。教师根据课前调查结果,对基础较差、未能达标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进行发展性学习,确保全体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部分学生实现发展性目标。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1.2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前调查,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差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更易于了解每个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因材施教。

2 我校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个性化教学是以“珍惜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为基本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和兴趣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为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3]。在个性化教学实践中,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摸索出传递—接受+指导差异式、自学—指导+项目差异式、引导—发现+起点差异式、情境—陶冶+角色差异式、示范—模仿+程度差异式5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侧重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差异,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差异。5种教学模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既有相对稳定性,又不断发展变化。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

认定原则:(1)需精讲及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被认定为:学习认知“√”。(2)需自学、选修及拓展性的教学内容被认定为:学习认知“×”。(3)通过课前学情调查,若授课班级中70%以上的学生对本次课内容表现出感兴趣则被认定为:学习兴趣“√”,否则认定为:学习兴趣“×”。(4)若授课班级中7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测试中达标则被认定为:学习基础“√”,否则被认定为:学习基础“×”。

由学习认知、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3个因素决定的中职卫校个性化教学模式见表1。

表1 中职卫校个性化教学模式与决定因素的关系

(1)对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但授课班级超过70%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基础的内容,采取“传递—接受+指导差异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全体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针对同一学习任务进行学习,经教师集体指导后,再根据个体学习情况进行补充性学习或发展性学习。

(2)对教学大纲要求自学、选修及拓展而授课班级超过70%的学生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基础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项目差异式”教学模式。即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设计多个不同的自学项目,学生按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

(3)对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而授课班级超过70%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但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内容,采取“引导—发现+起点差异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不同起点的学生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学生通过完成适合个人起点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4)对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而授课班级超过70%的学生没有学习基础,但有学习兴趣的内容,采取“情境—陶冶+角色差异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境,并将情境中并列关系的学习内容分解成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完成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任务。

(5)对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同时授课班级超过70%的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的内容,采取“示范—模仿+程度差异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同时将技能学习目标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确定学习进度,并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研究对象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新生,选取男女生比例、入学成绩、学习态度、纪律状况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的护理28班(54人,其中女生47人,男生7人),护理29班(53人,其中女生47人,男生6人),护理30班(54人,其中女生46人,男生8人)和护理31班(55人,其中女生48人,男生7人),将护理28、30班作为实验组,护理29、31班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从入学开始就根据改革后的中职卫校医学课程体系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课前学情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状况,确定个性化教学具体模式并予以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经3年实践证明,实验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优于对照组,验证了在中职卫校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见表2、3)。

表2 两组毕业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毕业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 儿科护理 急救护理实验组对照组人数 内科护理 外科护理108 108妇科护理t值P 92.47±3.18 83.50±2.64 6.87<0.01 89.63±4.01 80.22±3.35 6.23<0.01 91.23±3.37 85.11±2.89 5.98<0.01 90.56±2.74 86.96±1.25 6.52<0.01 92.94±2.13 85.31±2.44 5.94<0.01

研究表明,个性化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组毕业考试成绩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学生在省级护理技能操作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8人进入全国护理技能操作大赛选拔赛,两人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护理技能大赛。

表3 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

3 个性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启发无处不在。由于课堂中问题设计太多、太零散,缺乏系统性,极易将学生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长此以往,学生学会迎合教师的意图而失去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2)学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体。教师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思考讨论,气氛热烈,畅所欲言;而教师只作为点名者、赞赏者,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名义将课堂由“一言堂”变为“大放羊”。

(3)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整体把握,有的小组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合而不作,各自为政,用个人意见代替小组观点;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小组争执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4)教学资源不足。大班授课使得课堂纪律、教学节奏难以控制,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趁机玩耍,学习效果很差[4]。实验设施不足、图书及网络设备不健全、课时不足等问题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个性化教学模式要持久、健康地发展,必须要解决以上问题。

4 结语

个性化教学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实现高效、个性化的“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追求个性化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要满足学生日益活跃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就必须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转变师生角色,重组教学模式,依托科学规范的流程、模式保证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让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智慧、自信与快乐中健康成长。

[1]罗正勇.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0(7):180-181.

[2]马莎.培养初中生美术学习的个性的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11(6):116-117.

[3]刘彦文.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论,2000(4):18.

[4]柳宝.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浅析[J].陕西教育,2010,10(1):19.

G426

A

1671-1246(2014)13-0028-02

猜你喜欢

卫校个性化中职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卫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浅谈中职卫校英语课堂常遇问题和应对策略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卫校计算机高效课堂的构建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