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些场景,几多意义

2014-04-04陈汉珍

师道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学老师樱花理想

陈汉珍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我们在时光之水中裹挟前行,茫然却又必然,终究到达这栖居之地。至此,才突然明白,自己茫然中一直的追寻。当回首凝望,那一个个看来稀松平常极其偶然的场景突然被定格、被聚焦、被赋予无尽的意义。

场景一:闻其名

在小学工作6年后,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读研究生,不管在他人的眼里,还是在自己心里,都认定是不会再当小学老师了。2007年某天的逸夫图书馆阅览室,在苦读理论书籍之余,我随手拿起一本“新教育”丛书,本意为阅读的调节,可一翻开却欲罢不能,感到熟悉而又新鲜。熟悉的是,曾经6年一线的工作经历,书中那个个场景恍如就是我教育生涯的映照;新鲜的是,竟然可以这样当小学老师!教育、教学、阅读、反思,一群教育圣徒因理想而相吸、相聚,多么有意思的生活!如醍醐灌顶,我蓦然觉得,我必须重新做回小学老师,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来当小学老师。

随后一段时间,我开始地毯式地搜索阅读“新教育”书籍,渐渐记熟了许多新教育人的名字,其中就有吴樱花老师。她曾在昆山工作,而我当时假期也暂住昆山,因此也莫名地有了很多亲切感。记得找到她的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细细品读;又一遍遍地看她的视频,查阅了网页上所有她的相关材料;假期回昆山还特地在她工作过的学校门口驻足。其时,于我而言,吴樱花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标杆,一个教育朝圣的榜样,虽心中无比崇拜,但远观足矣。

心中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因此临近毕业的找工作就变得简单,2007年底我通过了苏州星港学校的重重面试。记得当时向好几所学校投了简历,怎么偏偏是星港选中了我呢?如果,我没有来到星港,那“吴樱花”或许只是记忆中日渐淡忘的一个名字。而“青葵”,我会问,是一株葵花吗?

场景二:见其人

2008年8月底,按照惯例,全校教师集会,同时举行学校中层的公开竞聘。随着主持人宣读“吴樱花”,一位高挑的女子走上演讲台。我惊呆了,真的是她,我竟然和她在一所学校工作!那个遥不可及的名字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但我真的是一个超级被动的人,竟抑制住心中的惊喜,只是远远地观望。我们在一所校园工作,但我认识她,她却不知道我,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一年。

2008年,对我而言是不堪回首、暗无天日的一年。我怀揣着满腔的教育热情,踏上苏州园区这片教育热土,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观念可以通过3年的研究生教育完成更新,而教育的现实却只能在时间里缓慢而滞后地微变。全新的脑袋面对陈旧如昨的教育场景,我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的冲撞让我无法展开工作,日日夜夜痛苦,几欲神经分裂。我以研究的眼光质疑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举动,审视身边的每一个教育场景,进而深深地否定和鞭挞自己。我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更找不到“新教育”丛书中教师的幸福人生。而在一些人的观念和认知里,我只是一个徒有虚高学历的不合格的小学教师。没有伙伴、没有支持、没有排解,愈发觉得自己的格格不入。

痛苦的时候,依然拿出“新教育”的书籍,尤其是樱花的书反复阅读,看着她教导小迪的种种纠缠反复,我好像找到了精神的同伴。但我始终没有直接找过她。

场景三:终牵手

某天,校内的腾讯通闪动,打开,竟是来自樱花的呼唤。没想到,我与仰慕许久的樱花老师真正相识,却是经由远在上海的王丽琴老师。当年在华东师大,我师从鞠玉翠副教授,其时王丽琴正在做博士后,和我的导师是同门。此时,距我从书本和网络上认识樱花已经两年有余,距我和她在同一校园工作也已一年有余。

于是,认识了高桂萍、董劲、郭萍、孙志平。于是,“青葵园”诞生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因为教育理想聚集在一起,每一个“青葵”人身上,都好似一个小小的磁场,无声地吸引着心性相近、情怀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们,我们将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缓缓然而坚韧地渗进教育生存状态日益板结的心田,让我们伸向孩子们的手开始带着不一样的温度。

一晃,和“青葵园”结缘已逾三载,感性的回忆之后,我也忍不住问自己,这样一个小型的民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到底有什么意义?

意义一:找到言语的空间

无庸讳言,在教育界,一线教师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我们的日常事务极度繁杂,一个办公室的老师都说不上几句话,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关键是找不到可以深谈的人。各种研讨活动总是有的,然而往往是命题发言,按照惯例写好文稿照念一遍。总是在你无话可说的时候指定你发言,而在你不吐不快的时候则宣布“活动结束”。

“青葵园”则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她让你放松,却又让你机警。我是一个不擅言谈的人,但在青葵园,我常常滔滔不绝,越说越快速,越说越高亢,和平日的自己判若两人。我也很难解释自己的这种差异。直到青葵伙伴分享郑州行,说到郑立平时,我突然认识了自己——我的话语范围极窄,我需要遇对了人,找对了话题才能自由言谈。有的人,朝夕相处,却没法进入对方的内心;有的人,相遇不久,却能生发强烈的接纳和共鸣。

一个团队容易陷入一种话语同一,这是常见现象,却是团队发展的致命伤。而在“青葵园”,不需伪饰,每个青葵人坦露和剖析真实的自我,“青葵”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或许正是这样的话语环境,让我在这个群体中能畅所欲言。在青葵园的生活中,我逐渐在理想和现实中调整了自己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平衡。我知道“为维护现状和允许现状存在而工作的教师是反叛者……现在我们该认识到教师在社会上首先是道德变革的动力——这是一种必须确认并努力追求的角色”。同时青葵的伙伴也告诉我,教育的变革是静悄悄的,是无数个有理想的教育人点滴行为日积月累的结果。平日里,我们和所有老师一样,一样忙忙碌碌、平平常常,但千万不要否定自己滴水穿石的力量,也不可奢求一蹴而就的速成。

意义二:触摸精神的成长

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是每天的必修课,而在“青葵园”,阅读、反思、书写是与教育实践相辅相成的必修课。一个人读书,常常会读不下去,而青葵园伙伴的共读一本书,接力写感悟,让我在这三四年里成长了很多。

在一册册经典中走了个来回,看到的是作者的文字,看到的是共同的人性,看到的是自己的灵魂。尤其是读《自卑与超越》,常有灵魂出窍的感觉,我读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反思自己成长中的亲子关系,理解和接纳了自己的种种缺陷,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种种现象,也由混沌逐渐变得清明。越是读书,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作为母亲,我懂得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作为老师,我懂得了学校教育的要义在于教师的自我修行。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

我不能说对人生有什么感悟,因为人生正在徐徐展开,不过,“青葵园”把我领进了反观自身、触摸灵魂的精神生活,在即将被庸常琐碎的工作和生活湮没的时候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读懂孩子,帮助孩子。

意义三:守护人性的纯净

说到在“青葵园”获得的成长,不能免俗,似乎得列举自己的荣誉或成绩来佐证。比如,我的班主任工作得到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语文教学也逐步找到自己的方向,被评为园区的“教坛新秀”;又如,我进入学校教科室工作,成为年龄最小的学校中层。在“青葵园”,最大的显性收获是写了很多文字,记得2011年冬天,我的女儿出生,“青葵”伙伴们来看我,带来了最为珍贵的礼物——我们的第一本书《遭遇学困生》,细细翻看,贪婪地凝视字字句句,那是第一本有着自己文字的书啊!

比起这些看得见的收获,我更珍惜的是“青葵园”的纯净。“青葵”人的心是纯净的,不沽名、不钓誉,只为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樱花老师常说“所有的成绩都是副产品”,恰如周国平所言“优秀第一、成功第二”。当我们心无旁骛、追寻理想、做好自己的时候,成果就在不知不觉中纷至沓来了。“青葵”人的纯净淡泊让我感受到功利社会中,更应加倍守护自己那份人性的纯净,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得起“青葵园”这个美好的词汇 。

这个冷冷的冬夜,回望这些年的路,敲打下这些文字,蓦然发现,每一段,每一程,似乎都是冥冥中的独特安排,就是为了我们在“青葵园”的相聚,而当时只道是寻常。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老师樱花理想
梦想与我同行
赏樱花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真没骗你,小学老师不是谁都能当的
一抹樱花粉
创意(二)
理想
感受那时间的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