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文革中唯一的一次中考

2014-04-04杨建华

师道 2014年3期
关键词:沿河文化课考场

时间回溯到42年前夏天,文革中,贵州省沿河中学。

“崔某某栽了!”——平地一声雷,顷刻间传遍了沿河中学校园,震得我们目瞪口呆。

崔某某何许人也?沿河中学1972届高中毕业生、叱咤风云的红卫兵领袖、沿河中学革命委员会学生成员,老师们见了都要点头堆笑、同学们见了都要行注目礼、牛鬼蛇神见了差不多要魂飞魄散的人物,根正苗红,前途无量。怎么会栽呢?

知情人说,他栽在舞弊上。

文革中期,没有考试,何来舞弊之说?1966年“文革”开始,1966年到1969年期间,中国的高等院校完全停止高考招生。中小学停课三年,到1970年才复课。从1970年开始,中国高等院校陆续招生开学。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招收“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因此这些人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或者“工农兵学员”。不需要高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即可。既然上大学不用考试,那么顺理成章,上高中也不需要考试。再说,我们初中两年,除了天天劳动,批判资产阶级外,并没有正规地学习过文化课,就算要考试,我们也没有什么文化拿来应试。

正当大家都认为知识无用的时候,意外发生了。1972年夏天,贵州省铜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到沿河中学招生,居然需要考试。(注:1972、1973届沿河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是文革前的农村籍初中毕业生,文革中回乡劳动了几年,所以不需要下乡锻炼两年,可以直接参加考试;城镇非农业户籍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因为1970以前就下乡当知青去了)这批高中毕业生有点文化课底子,大部分不怕考试;可是崔某某就怕考试,一来是因为文革开始时他才刚上初一,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二是推荐到沿河中学读高中以来,天天忙于斗批改,没有正经学习过文化课;真刀真枪考试他必然吃亏。别看他当下在学校红得发紫,一旦考不上,他就得回乡下修理地球。怎么办?他思来想去,终于决定铤而走险:偷试题!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入学考试试卷已经运到沿河中学,封存在教务处,负责看管试卷的是右派教师汤某某。于是在考试前某天夜里,崔某某以校革委委员、红卫兵领袖之尊去视察教务处,威逼之后,右派汤某某乖乖偷了一份试题给他。本来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的,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败露了。这下,所有饱受他欺凌的“臭老九”们一致要求严惩他。处理结果:崔某某品质恶劣,胆大包天,竟敢舞弊,情节严重,影响极坏,不得录取!平时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他,此刻回天无力,从此落魄终生。

班主任趁机对我们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看见没有?光政治表现好是不保险的,文化课也要过硬。父母也帮我分析形势,看样子今后上高中、上大学也是要考的,文化课不能丢,要重视。于是从1972年秋季起,沿河中学在文革中首次掀起学习文化课的高潮。

不能不佩服老师们和父辈的先见之明,大约在1973年元月,就传来了1973年大学招生采取群众推荐与入学考试相结合的消息。高中招生向来跟着高校走,文革当中也不例外。有高考肯定就有中考。学校指示,初、高中毕业班除了每学期到校办农场劳动一个月不能省外,其余临时性劳动取消,全力以赴应付高考和中考!

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肖毓荣为我们班制定了初中数学全面复习计划,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编口诀帮我们记住数学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要用上,项数定要有三项。其中两项能平方,二倍前后中间放。

平方差公式:

两项和乘两项差,等于两项平方差。

和的立方公式及差的立方公式:

四项两项能立方,两个三倍中间放。三倍前平方乘后,三倍前乘后平方。符号相同和立方,正负正负差立方。

……

化学老师如法炮制,也帮我们编了元素化合价口诀:

氢银钾钠正一价,钙镁锌,正二价;

铝三硅四磷五价,碳铅锡,正二正四价。

……

语文教师陈昭朴,则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我的每篇作文,他都要写下密密麻麻的批语。如:叙事要有点有面,光有点没有面,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就缺乏广度;光有面没有点,文章就显得空泛,没有深度。你的文章点有余面不足,篇幅虽长却缺少全局视野。又如:文章思路混乱,应围绕一个中心来谈;用中心来统率材料,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又如:你的语文程度不低,但是你的进步缓慢。为什么?因为你的每次作文都是在重复自己,跟推磨一样,走了一圈又一圈,就是没有向前跨出一步。要学会谋篇布局,要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全体任课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如期迎来了1973年7月的中考。

中考之前,是文革中唯一的一次高考。这次高考比一年前贵州省铜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招生严格得多,除初中应届毕业生外,其余学生提前放暑假离校。校门口拉了一条大大的红底白字横幅:“贵州省1973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沿河中学考场”。吸取一年前崔某某舞弊之教训,高考试题封存在县教育局,由县武装部派出一个班的战士全副武装地看守。考试那两天,作为考场的两栋教学楼的入口和出口都有解放军战士持枪站岗。在七月绚烂的阳光下,年青的战士是那样英姿飒爽,草绿色的军装是那样绿,领章帽徽是那样红,半自动步枪上的刺刀闪着银光。场面极为庄严。

高考刚一结束,中考马上登场。考生由成熟的高中生换成满脸稚气的我们。考场门口没有解放军持枪站岗,但是我们的神圣感并没有减弱。第一场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两题选一:1.家乡的变化;2.我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那时的习惯,家乡就是祖籍。我的祖籍在松桃,五岁时随父母回去探过一次亲,没有太深的印象,之后十年再也没有回去过,有没有变化不晓得。这个题目不能写,只得选第二个题目:我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既然是“爱”,那就要以抒情为主,我的强项是叙事,当然抒情也不是弱项。特别是陈昭朴老师平时对我进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训练,此刻真的派上了用场。成串妙语在脑海跳跃:endprint

东风万里,红旗飘扬。看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欣欣向荣,昂首阔步地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啊,祖国!您山河壮丽,繁荣富强。我们生长在您的怀抱,感到无限幸福,无尚荣光。我们爱您,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

接下来每一段都以“我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开头,结构模仿刚刚流行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且一韵到底,全押ang韵,韵律和谐。现在回头去看那篇应试作文,有明显的时代印迹,也比较幼稚;但是在当时学生写作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开发的年代里,我这篇作文就算是水落石出了。写完以后我又从头至尾细细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于是交了头卷,几乎是跳着走出考场。

之后还考了政治、数学、理化等。一切正常。

那年中考,除沿河中学、沿河二中设了考场外,各区中学都设了考场,一共是11所考场,多少人参加中考不知道,应该不少于1500人。考试结果出来,我们班考了三个全县第一:语文第一:杨建华;数学第一:田维明;理化第一:王发坤。当年的三科状元都出在我们班,可惜那时候不兴宣传状元,我们的老师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奖金。

中考后的某一天,我和父亲在县城街上走,迎面走来一位中年男子,老远就和父亲打招呼:“老杨,你家儿子考得好哎!”父亲忙告诉我,这是教育局长张加鹏同志,快叫张叔叔。张局长看着我,哟!就是你呀!了不起了不起,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漂亮。各区来阅卷的语文老师都在用复写纸誊抄你的作文呢!父亲忙替我谦虚。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我读高中应该没有问题了。

又过了不久,《人民日报》刊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一则报道:《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辽宁省的一位考生物理化学考试只得了6分,这位考生十分清楚自己的能力,便事先准备了一封信,在考场上把信抄在试卷的背面。他在信中一方面声称工作忙,为了集体利益,没有时间复习功课,同时表示“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另一方面,他又说上大学是他“自幼的理想”,并且用央求的口吻说:“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他的信得到当时左派领导人的赞赏,夸他是个英雄,敢反潮流。不仅上了大学,还入了党,人们后来称他为“白卷英雄”。结果,大学招收进行文化考试在第一年试行时就腰斩了。高考一废止,中考自然也就不见踪影了。

几十年以后才知道,文革当中那唯一的一次中考是沾了那唯一的一次高考的光。背景是林彪事件后,周恩来总理试图整顿教育,在1973年的高校招生中试行推荐和文化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却不料交白卷的成了英雄,周恩来总理整顿教育的希望落了空。全国千千万万企盼进入大学深造的学子更是希望落空。

但是我仍然感谢文革中那唯一的一次中考,当时我父母都属于挨整的对象,没有那一次中考,没有语文考第一的成绩,我就不可能被高中录取。虽然高中两年仍然没有学多少文化课,但是中考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无论世道如何变化,有文化总比没文化好,知识多总比知识少好。学校不开文化课,我就自学。怀着这一信念,我终于熬到了文革结束,迎来了1977年冬天恢复的首届高考,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跨入了高校的大门。

责任编辑 李 淳endprint

猜你喜欢

沿河文化课考场
九九歌
期末小考场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九九歌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