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药配伍治疗水肿之机理探讨

2014-04-03唐朋利夏丽娜

黑龙江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脾胃论辛温风药

唐朋利 刘 锋 崔 笛 夏丽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611137)

风药之名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中有,“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东垣所论风药为柴胡、防风、升麻、葛根、羌活之类。广义的风药是指药性升浮、气味辛薄,具有升、散、行、动、透等多种特性的药物。历代以来,风药主要用于治疗诸风病证。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风药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近年来其在水肿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其作用机理探讨如下。

1 疏风利水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且易兼夹寒、湿、热、毒之邪侵袭机体,壅遏气机,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肺脾肾三脏失职,而发生水肿。《素问·水热穴论》谓:“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风论》谓:“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古人已经认识到,风邪在表名为风水,风邪入里而成肾风,两者皆以水肿为主要表现。水肿在急性发作或慢性期急性发作阶段常表现为风水证,其风邪兼夹寒、湿、热、毒之不同,成为风寒、风热、风湿、风毒之证。治疗上均以祛风为主,而祛风又有辛温疏风、辛凉祛风、祛风固表、祛风解毒之不同。其中,辛温疏风和辛凉祛风法用于外感风邪,肺气失宣者,《金匮要略》言“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即是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恢复肺的宣降功能,表邪解,津液通,水气自散。祛风固表法适用于风水表虚者,治疗以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行水。祛风解毒法适于风邪夹毒湿者,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祛风解毒,利湿消肿。

2 胜湿利水

湿为阴邪,可从外受,亦可由内生。一则感受外邪,湿自外受;二则脏腑功能失调,湿从内生。湿从内生者,责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景岳全书》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肺的通调,脾的运化,肾的气化,三焦的决渎,共同完成人体的水液代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水湿内停而出现水肿。因此治疗水肿必当治湿,而治湿不离风药。风药可以胜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伤肉,风胜湿”,《内经》言:“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胃论》云:“诸风药皆能胜湿”。风药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胜湿功效:一、祛风药多辛温,辛能发散,温能宣通,能畅达肺气,宣畅气机,驱邪外出;二、风药味辛,有醒脾之功,能升发脾阳,助脾运化水湿;三、风药属木,能疏达肝气,调节脾胃气机,脾阳健运,湿困乃解;四、助肾化湿。湿气下注于肾,久稽难除,风药能鼓舞肾气,使湿气升腾温化,所谓“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正是此理。因此,风药凭借升、散、行、举等多种特性,宣肺、醒脾、疏肝,鼓动肾气,胜湿利水。

3 升阳利水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升发阴阳之气,以滋春生之和也”。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佐以柴胡、防风、升麻等风药,使补而不滞,阳气当升则升,均体现了这种配伍方法。其次,升少阳春生之气。《脾胃论》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又言“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肝胆之气喜条达,主升发,与春气相应。因此,于补肝药中酌加一两味味薄质轻,轻扬升散之风药,更能鼓舞肝胆之气。最后,升肾中阳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化气行水之职失司,水湿内停,发为水肿。治疗不能单纯利水,应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且肝肾同在下焦,均可以风药引经升阳。风药味多辛温,有辛散走窜之性,不仅能化浊行湿,还能通达阳气、呵护脏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祛风药对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还有抑制抗体或清除抗原等免疫调控作用[1]。

4 活血利水

久病必瘀,“水能病血”。因此,瘀血在水肿中较为常见。风药有很好的活血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有荆芥“下瘀血,除湿痹”;《本草汇言》载羌活“通畅血脉”。风药多辛温,辛能散能行,振奋气机,气行则血行;温能宣通,鼓舞阳气,阳气通达则无阴寒气血凝滞之弊。风药升散行窜,除能振奋气机,间接促进血液运行外,还能直接作用于血分,疏通血络,活血化瘀。现代研究已证实风药的活血作用,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纤维蛋白原等作用[2]。

5 通络利水

久病入络,血脉失和,加之水、湿、痰、热、瘀、毒等浊邪进一步郁滞气机,气血精液难以输布。痰瘀痼结,热毒深伏,水湿难消,前人有“风邪深入骨骱,如油入面,非用虫蚁搜剔不能为功”。故以搜风剔络之虫药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搜剔内邪,直达病所,即“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李东垣谓之“风药行经”。这是由于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善攻窜行走,通经达络,非但能逐瘀,且能息风通络、化痰祛湿、解毒散结,令顽痰败血毒邪尽消。

[1] 傅文录,石景亮.慢性肾病“风药”应用发挥[J].中医药信息,2003,20(2):6-8.

[2] 廖福龙,游之,韩东.川芎嗪及大蒜素对剪应力诱导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3):508.

猜你喜欢

脾胃论辛温风药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浅述“从寒论治”白癜风
基于文献的从脾胃论治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风药之功用辨析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辛温走皮法治疗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