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干渠隧洞初期支护标准设计

2014-04-03杨元红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拱部干渠隧洞

杨元红,吴 鸿,王 青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 550002)

黔中干渠隧洞初期支护标准设计

杨元红,吴 鸿,王 青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 550002)

黔中干渠线路长,隧洞数量多,穿越多个地层,地形地质情况复杂。文章根据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干渠隧洞设计及地质情况,提出干渠隧洞的初期标准支护设计,以规范施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安全,便于工程管理和投资控制。

隧洞初期支护;标准设计;施工安全;支护方案

1 概 述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贵州中部黔中地区、云贵高云苗岭宽缓山脊、两江分水岭河源地带、岩溶峡谷山区,涉及贵州3市(贵阳、安顺、六盘水)1州(黔南自治州)1地区(毕节)的10个县(区)和贵阳市区、安顺市区。工程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并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的Ⅰ等大⑴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直接目标是解决黔中地区用水安全,间接目标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源工程由大坝枢纽工程[大坝(含帷幕)、开敞式溢洪洞、泄洪放空洞、平寨电站、取水系统等永久建筑物,及相应临时、辅助、附属、配套工程]和平寨水库工程[水库淹没处理、移民安置、专项设施改复建、库底清理、库岸边坡治理等工程]组成。

一期输配水工程由输水工程和一期配水工程组成。输水工程包括总干渠工程、桂松干渠工程、一期支渠工程;一期配水工程包括一期灌区田间配套工程、贵阳供水配水工程(以河代渠)。总干渠总长63.4 km,由24.36 km渠道、32座共长13.3 km渡槽、18条共长25.08 km隧洞、2座共长0.66 km倒虹管等组成。桂松干渠总长84.77 km,由41.71 km渠道、18座共长4.5 km渡槽、38条共长38.12 km隧洞、2段共长0.44 km提水管道等组成。

工程区范围广、面积大,出露地层较全,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间缺失第三系地层。与库坝区有关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关岭组、永宁镇组、夜郎组;二叠系长兴大隆组、龙潭组、茅口组、栖霞组、梁山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碳酸盐间夹条带状砂岩、泥页岩夹煤等碎屑岩。与坝址库首渗漏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层为三叠系关岭组第一段、永宁镇组第二段(在坝址分四层)、夜郎组九级滩、沙堡湾段。

总干渠和桂松干渠设计隧洞共56座,共计长度63.2 km,其中最长8.64 km,最短0.13 km。总干渠设计隧洞共18座,共计长度25.08 km,隧洞设计流量为22.625~15.360 m3/s,设计水力纵坡一般采用1/2 000(特殊除外),隧洞过水断面为3.7 m×4.94 m~3.10 m×4.289 m,设计流速1.801~1.626 m/s。桂松干渠设计隧洞共38座,共计长度38.12 km,隧洞设计流量为14.571~4.189 m3/s,设计水力纵坡一般采用为1/2500(特殊除外),隧洞过水断面为4.1 m×4.2 m~2.1 m×2.1 m,设计流速1.15~0.93 m/s。

2 隧洞初期支护设计情况

2.1 Ⅲ类围岩支护方案

2.1.1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坚硬岩为主,夹中硬岩或较软岩,或呈互层状,微风化夹较多弱风化岩,受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有贯穿性软弱结构面或局部存在不利结构面组合,岩体完整性差,呈块状结构,地下水活动中等,沿裂隙面或软弱结构面有大量的滴水或线流,洞线与主要结构面走向夹角>45°。

采用支护措施:M20砂浆Φ25随机锚杆长4.5 m。

2.1.2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中硬岩,微风化夹弱风化火成岩,中厚层沉积岩,岩体完整性差,节理裂隙发育,有贯穿性软弱结构面或局部存在不利组合,呈镶嵌结构,地下水活动中等,沿裂隙面或软弱结构面有大量滴水或线流,洞线与主要结构面走向交角>30°。

采用支护措施:M20砂浆Φ25随机锚杆长4.5 m,喷C20混凝土厚5 cm,局部破碎带挂网Φ6钢筋,间距为200 mm×200 mm。

2.2 Ⅳ类围岩支护方案

2.2.1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坚硬岩和软岩互层,弱风化夹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层面和其他结构面易构成不稳定块体或存在不利结构面组合,地下水活动强烈,洞线与主要结构面走向夹角及岩层倾角均<30°。中硬岩,薄层状,弱风化带夹软弱夹层,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局部夹泥,层间结合差,地下水活动中等,洞线与岩层走向夹角及岩层倾角均<30°。硬质岩类,岩体呈块裂结构,完整性较差[1]。岩体呈碎裂结构,较破碎,无地下水活动时。采用支护措施:1类支护。

2.2.2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较软岩或软岩,弱风化为主,节理裂隙较发育,层间错动常见,多为软弱面与其他结构面形成不利组合,地下水活动轻微,洞线与岩层走向夹角>30°。采用支护措施:2类支护。

2.2.3 Ⅳ类围岩1类支护方案

拱部及拱部以下两侧边墙0.5 m内布设M20砂浆Φ25锚杆长4.5 m,每排6根,排距0.5 m,挂网Φ6钢筋,间排距为200 mm×200 mm;拱部及拱部以下两侧边墙0.5 m内喷C20混凝土厚100 mm。Ⅳ类围岩2类支护方案:拱部及顺向围岩侧边墙布设M20砂浆Φ25锚杆长4.5 m,每排8根,排距0.5 m,挂网Φ6钢筋,间排距为200 mm×200 mm;顶拱和两边墙喷C20混凝土厚100 mm。

2.3 Ⅴ类围岩支护方案

2.3.1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硬质岩类,岩体呈碎裂结构,岩体较破碎,地下水位活动中等~强烈。硬质岩类,岩体呈碎块状或碎屑状结构,岩体破碎。 中硬岩或较软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受地质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很发育,无规则,且张开夹泥,咬合力差,呈不规则碎裂块体状,地下水活动中等,洞线与结构面夹角小于30°,倾角平缓。采用支护措施:A型支护。

2.3.2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软岩,弱风化夹强风化,岩体破碎,受地质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多张开有泥,有软弱夹层和顺层错动带,有大量临空切割体,地下水活动中等~强烈,加速岩体风化和降低结构面抗剪强度。采用支护措施:B型支护[2]。

2.3.3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全风化,多呈松散碎石状不均一散体结构,地下水活动中等~强烈。采用支护措施:C型支护。

2.3.4 Ⅴ类围岩A型支护方案

1)顶拱和侧壁采用钢格栅支撑,钢格栅采用4根HRB335Φ22钢筋为主筋制作,主筋围成175 mm×175 mm正方形,连接筋为HRB335Φ12钢筋,每榀间距1.0 m。

2)锚杆:拱部及边墙为M20砂浆Φ25锚杆,锚杆长4.5 m,每排10根,间排距1.0 m。

3)纵向连接筋:采用Φ22钢筋,环向间距为1.0 m。

4)钢筋网:拱部及边墙Φ6钢筋网,间排距200 mm×200 mm。

5)喷混凝土:拱部及边墙喷C20混凝土,厚度为100 mm。

2.3.5 Ⅴ类围岩B型支护方案

1)顶拱和侧壁采用格栅钢架支撑,钢格栅采用4根HRB335Φ22钢筋为主筋制作,主筋围成175 mm×175 mm正方形连接筋为HRB335Φ12钢筋,每榀间距0.75 m,底部全部浇筑0.15 m厚的C20混凝土(不占用二衬尺寸)。

2)锚杆:拱部及边墙为M20砂浆Φ25锚杆,锚杆长4.5 m,每排10根,间排距0.75 m。

3)纵向连接筋:采用Φ22钢筋,环向间距为1.0 m。

4)钢筋网:拱部及边墙Φ6钢筋网,间排距200 mm×200 mm。

5)喷混凝土:拱部及边墙喷C20混凝土,厚度为100 mm。

2.3.6 Ⅴ类围岩C型支护方案

1)顶拱和侧壁采用钢格栅支撑,钢格栅采用4根HRB335Φ25钢筋为主筋制作,连接筋为HRB335Φ16钢筋,每榀间距0.5 m;底板每隔一榀钢拱架设置一条钢格栅横向支撑,同时底部全部浇筑0.2 m厚C20混凝土(不占用二衬尺寸),横向支撑钢筋浇筑于混凝土内。

2)顶拱掌子面设置超前锚杆(Φ25)或小导管Φ42×4 mm,长4.5 m,外插角7°~15°,环向间距35 cm,纵向搭接长度≥1.5 m。

3)锚杆:拱部为M20砂浆Φ25锚杆,锚杆长4.5 m,每排10根,间排距0.5 m。

4)纵向连接筋:采用Φ22钢筋,环向间距为1.0 m。

5)钢筋网:拱部及边墙Φ6钢筋网,间排距200 mm×200 mm。

6)喷混凝土:拱部及边墙喷C20混凝土,厚度为100 mm。

2.4 溶洞处理

2.4.1 隧洞侧壁溶洞

砌筑C10混凝土砌毛石挡墙,基础置于较平整岩石上,当溶洞不高于隧洞顶,挡墙顶部砌满溶洞,若溶洞高于隧洞顶,挡墙砌筑到隧洞顶部高程。砌筑挡墙顶宽1.5 m,隧洞内侧垂直,外侧坡比1∶0.2。

2.4.2 隧洞顶部溶洞

顶拱溶洞或垮塌出现的空腔,且侧壁方向空腔≤1.0倍隧洞宽,采用格栅钢架支撑,每榀间距0.5 m;钢架外侧浇筑C20混凝土,侧壁浇筑满溶腔,隧洞上部浇筑距顶拱高度1.5 m(溶腔高度<1.5 m,则全部浇筑),预留排水孔,排水孔大小间距和隧洞永久排水孔相同,混凝土顶部吹砂厚0.5~1 m。

3 施工安全监测

3.1 一般规定

1)隧洞初期支护施工监测是以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支护经济、合理为目的。

2)施工监测应简单、快捷、仪器安装及监测对施工干扰小、操作简便、反应灵敏,信息反馈迅速。监测项目应以收敛监测、顶拱沉降监测为主,位移及应力量测为辅。

3)仪器埋设部位应做简单地质素描,记录仪器埋设位置和软弱结构面的关系。

3.2 施工监测内容及方法

1)隧洞工程施工期的安全监测,其内容应包含:隧洞顶部地表下沉情况、收敛变形、顶拱位移、锚杆内力、钢支撑内力等。

2)监测方法主要有:①埋设仪器:收敛监测及顶拱沉降监测,应使用收敛计或激光断面仪;位移监测应使用多点位移计、单点位移计或钻孔测斜仪;应力监测应使用锚杆应力计、钢筋应力计。②测量:对Ⅳ、Ⅴ类围岩及特殊洞段应选取断面进行定期测量,做好记录,分析变形情况,出现较大变形,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③巡视: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隧洞初期支护进行安全检查,查看变形及施工对支护的影响情况,特别是Ⅳ、Ⅴ及特殊洞段的支护情况,初期支护出现损毁应立即进行修复,发现异常情况,影响安全,应立即撤离人员,采取处理措施。④周边环境观测: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观测,查看开挖隧洞周边水文地质情况有何变化,隧洞内溶洞与地表的关联情况等。同时记录分析对隧洞临时及永久安全的影响。

4 结 论

黔中干渠线路长,隧洞数量多,穿越多个地层,地形地质情况复杂。总结各隧洞工程地质及设计断面特点,提出初期标准化支护方案,有利于规范施工,提高施工效率,便于工程管理和投资控制。隧洞初期支护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施工安全,因此应特别重视隧洞施工开挖,隧洞开挖应遵循“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监测、稳步前进”的原则。应将开挖、支护、监测有机结合起来,弱爆破有利于保持围岩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支护工程量,加强施工期监测能为隧洞施工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能及时监视和预报险情,确保施工期间安全,同时检验施工及支护效果,以便于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形式。

[1]张永刚.万家寨引黄工程南5号隧洞出口土洞段施工方法[J].山西水利科技,1997(02):58-61.

[2]谢江松.双溪水电站导流隧洞支护设计优化简介[J].人民珠江,1998(01):49-50.

1007-7596(2014)12-0114-03

2014-08-16

杨元红(1986-),男,贵州黔西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工结构设计研究;吴鸿(1986-),男,侗族,贵州玉屏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工结构设计研究;王青(1987-),男,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工结构设计研究。

TV554

B

猜你喜欢

拱部干渠隧洞
新型装配式衬砌在矿山法施工铁路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矿山法铁路隧道拱部预制衬砌接头选型设计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隧道内二次衬砌拱部换拱施工技术
浅析渭河隧道拱部外露地表开挖施工技术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
水平冻结法在疏松砂岩地层隧洞TBM掘进超限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