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健身教学

2014-04-03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育教育

高 涛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一直非常注重体育的竞技性,相对而言,忽视了体育的本质——健身性。体育的健身性不仅表现在自身的运动能力,更能体现人的健康状态。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全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场所,高校体育教学更是高等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要更加注重回归体育的本质即体育的健身性,努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第二个阶段是1966年—1976年,受“文革”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被当做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唯生物体育观”军事体育教学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此时期,体育教学一度以单纯的体质训练为中心,有些用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教学,在这种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思想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1]。第三个阶段是1977年至80年代中后期,体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时期涌现出体制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教育、成功教育、主动教育、快乐教育、全面教育等理念。期间,学者们对文革期间的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反思。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体育教学注重身心一体教育。终身体育教育、整体效益体育教育、素质体育教育。50年代、90年代,我国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其背景不外乎于学生学业负担重,国人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下。

二、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学生们的体育成绩,以至于忽视了学生们体育情感的培养,同时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只限于学生所选修科目的评价,没有整合所有课程,评价过于片面。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们的成长。体育教材竞技化,教材设置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像太极拳、健身操等健身性项目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没有。另外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较低。有如下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其一,学生的学业负担重,高校体育课的设置是在大一和大二,这两个学年恰好是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学年,特别是实行学分制教学评价后,学生们不得不面对各种考核,无疑面对份量并不算重的体育课,有的学生选择放弃。其二,教材设置以及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降低,不能真正地享受体育的魅力。

三、高校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竞争意识、坚强毅力和合作精神,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保证学生体育课程和活动时间,兴办多种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2]。这为高校未来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一,教学目标。逐渐淡化竞技体育色彩,使体育回归健身性和娱乐性的本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良好的品德及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之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健身,学会了解身体机能的情况,如体重指数、脉搏指数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掌握一两项体育项目或者是健身方法,让学生们终身受益。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应该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第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身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学生的爱好为基准,培养学生的特长。体育教师应重视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课的设置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的发展规律。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及针对性,合理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手段、方法,强度,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针对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针对自身情况选择锻炼科目。将那些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基本活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作为课程,如武术、体育舞蹈、健身操等。教学内容的建设不能忽视体育教学理论课的开设。目前的体育课往往是教学实践课,而理论课是健身思想教育的专门教学形式,恰恰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增加课时,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健身意识。加强对体育学习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要把学生健身意识、健身实践、健身方法、健身知识放在重要位置。“考核方法除了传统的方式外,也可以进行口试、笔试、现场操作,撰写小知识文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题目,自己去解答问题,甚至小组集体完成考核等。考核时要将过程与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建立健身运动处方卡,它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各个不同时期的健身锻炼情况、学习态度、自我努力程度及进步幅度……”[3]

第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未来的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教师要充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体育教学,除课标规定的体育课外,教师也可以在健身房或者体育俱乐部进行教学,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身体素质差、体育技能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利用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合作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客观公正的态度,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由以前的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导型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目前学界总结出了10种体育教学模式,分别为快乐体育教学、小群体学习式、技能掌握式、情景教学、学生主体性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领会式体育教学、课课练教学、选择制式体育教学、发现式教学。“也有的学者从不同层面看体育教学模式,认为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基于认识规律的发现式模式、启发式模式;基于技能规律的程序式模式、自学式模式;基于负荷规律的训练式模式、活动式模式;基于情感规律的情景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基于交往规律的小群体模式等。”[4]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特别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改变现阶段体育模式概念不规范、一些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和命名不科学。另外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将与实践研究进一步结合,且学生主动性、情感性的研究将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重视学生情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值得推崇,诸如成功教育、快乐教育,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体验性、积极性、创新性;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的快乐以及人文感情。以快乐教育教学模式为例,它以快乐教育思想为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之下,积极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并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一种或多种体育爱好。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本质是运用了积极的教育情感。因为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兴趣点众多,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恰恰充分利用了这些兴趣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思想。快乐教育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比赛、游戏、趣味挑战等方式方法。

诚然仅采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实。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在国家基本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而定,关键是正确执行全面育人、终身锻炼、健康为首、享受快乐的指导思想。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体育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目前的高等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充分参加各种体育健身运动实践。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高校体育教学要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步提高,为国家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1]刘咏文,杨胜利,韩湘平.新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回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120 -121.

[2]高力翔.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意义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

[3]斳振洋.刍议高校体育新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0(3).

[4]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6).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题解教育『三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