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近况

2014-04-02王玉娇徐进康

河北中医 2014年6期
关键词:食管炎流性半夏

王玉娇 徐进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近况

王玉娇 徐进康1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9)

食管炎,消化性;中医病因和病机;中药疗法;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refulx esophagitis,R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ulx disease,GERD)的一种,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改变的疾病,严重者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并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主要临床表现有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难、反胃及胃胀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疗效理想,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复发率,显示出巨大的研究开发前景。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 名

RE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对应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将其归为吞酸、吐酸、嘈杂、胸痹、噎膈、胃痛、胃痞、食管瘅等范畴[1]。明·唐守元《医林绳墨》曰:“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自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景岳全书》云:“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灵枢·厥病》中把厥心痛分为肾心痛、肺心痛、胃心痛、肝心痛、脾心痛,指出了胸痛病因除了心脏方面的原因外,与胃、肝、脾、肺均有关系。《临证指南医案》:“大抵饮食之际,气忽阻塞,饮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状者,名曰噎。心下格拒,饥不能食,或食到喉间,不能下咽者,名曰膈。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

2 病因病机

大部分学者认为[2],RE的发生是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亏虚等引起。其中与情志不遂关系最为密切,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胃,胃气上逆;肝气郁结日久,又转而化热,形成肝胃郁热证;长期胃气上逆,痰、气、火、食、瘀互结于食管,食管受损,脉络瘀滞。其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涉及肺。脾胃气虚为本,胃失和降、肝郁气滞为其标,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病性以实证为主,存在虚实夹杂和单纯虚证。实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素以阳虚、阴虚为主。

上述认识历代文献早已论及,如:《景岳全书·吞酸》言:“腹满少食,吐涎呕恶,吞酸嗳气,谵语多思者,病在脾胃。”《内经》中病机十九条指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症因脉治》中认为“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甚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而吞酸吐酸之症作矣”。《张氏医通》云:“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为吐酸。”《临证备要·吞酸》:“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素问·六元正气大论篇》中提及:“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

现代医家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单兆伟[3]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气、痰、瘀、热为标。病位在食道,与脾、胃及肝有关。闻浩等[4]认为“木旺乘土”或“木虚侮土”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而致本病发生,甚则“木火刑金”,而出现咳嗽等胸骨外症状。牛晓玲等[5]认为肝气条达则周身气机条畅,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上则影响肺的宣降,下则影响胆液和肠腑的通畅。江家赞[6]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与肝胆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有关。按中医学“肝随脾升,胆随脾降”理论,胃的贲门、幽门具有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的作用,但功能失调,即肝胆脾胃功能紊乱,就会使胆汁、胃酸乘虚而上,而发吞酸、反胃,甚则噎膈等。

3 中医药疗法

3.1 辨证论治 对古今文献进行对比总结后,归纳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虚气逆型、痰气交阻型等。现代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古代经典方剂,治疗RE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

3.1.1 肝胃不和型 牛豫洁[7]从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入手,将120例RE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组60例予加味金铃子散(药物组成:川楝子、延胡索、陈皮、半夏、黄芩、百合、甘草),观察治疗4周。根据症状缓解情况与内镜下食管黏膜破损分级比较,发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修复食管黏膜破损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杨鸿等[8]亦从调理脾胃升降气机入手,采用和降汤(药物组成:柴胡、枳壳、紫苏梗、川楝子、延胡索、佛手、降香、海螵蛸、姜半夏)治疗RE 85例,1个月后以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内镜检查评定疗效。结果:显效72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6%。

3.1.2 肝胃郁热型 王振民等[9]将142例RE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酸护胃,治疗组79例予三行汤(药物组成:柴胡、桂枝、酒大黄、紫苏子、蒲公英、黄连、冬凌草、三七粉、枳实、半夏、陈皮、生牡蛎、煅瓦楞子)疏肝降肺胃,佐以清热解毒,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内镜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樊文欣[10]用自拟舒降汤(药物组成:柴胡、香附、紫苏梗、藿香、黄芩、黄连、炒枳壳、半夏、海螵蛸、降香、蒲公英、炒白术、神曲、炙甘草)对肝胃郁热证治以疏肝清火,和胃降浊,治疗组65例服用自拟舒降汤加味治疗,对照组55例服用多潘立酮、硫糖铝、维酶素。结果:治疗组治愈34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67.2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1.3 脾虚气逆证 毛艳琨等[11]从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疏肝清热论治,采用益气清热升降方(药物组成:柴胡、黄芩、黄连、吴茱萸、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枳壳、桔梗、山药、炙甘草)治疗RE 45例,与雷贝拉唑加吗丁啉治疗45例作对照。治疗8周后,根据内镜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91.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刘延良[12]采用奥美拉唑及多潘立酮内服治疗46例RE作为对照,治疗组50例采用自拟补脾降胃汤(药物组成: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威灵仙、钟乳石、赭石、白及、蒲公英、生牡蛎、香橼)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78.2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1.4 痰气交阻证 顾庆华等[13]从通阳化痰,肃肺和胃入手,将63例RE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结果:8周后根据临床症状及胃镜评价疗效,发现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食管炎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胡亚莉等[14]将162例RE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1例予奥美拉唑配合吗丁啉治疗,治疗组81例予桔梗枳壳汤加味方(药物组成:半夏、黄连、黄芩、枳壳、桔梗、瓜萎、麦门冬、石斛、川贝母、佛手、炙甘草)辛开苦降,滋胃化痰。治疗8周后根据临床症状及胃镜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治疗组显效以上50例,复发5例,对照组显效以上48例,复发13例,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2 中西医结合疗法 王彦等[15]采用雷贝拉唑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RE 45例为对照,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治疗8周,随访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食管黏膜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治疗组18.2%,对照组43.2%,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李迎春[16]将80例RE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中药方剂(药物组成:黄连6 g,柴胡、枳壳、香附、竹茹、清半夏、陈皮、柿蒂及旋覆花各10 g,浙贝母、赭石、海螵蛸、白及、鸡内金及延胡索各15 g,蒲公英20 g)联合奥美拉唑和莫沙必利,对照组40例仅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丽媛等[17]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清肝调胃汤(药物组成:吴茱萸、黄连、太子参、麦门冬、法半夏、川楝子、佛手、陈皮、海螵蛸、煅瓦楞子、炙甘草)联合多潘立酮、奥美拉唑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各项症状,尤其能改善嗳气、吞咽困难症状(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

3.3 中医其他治法 张友发等[18]应用电针刺双足三里穴联合口服泮托拉唑治疗RE 50例,对照组50例单纯口服泮托拉唑,治疗5周后,发现相较于单纯口服泮托拉唑,联合电针刺双足足三里穴对RE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陈向华[19]采用取穴足三里(双)、胃俞(双)、中脘进行埋线疗法,再配合口服西药奥美拉唑、西沙必利、吗丁啉治疗RE 65例,总有效率95.4%。徐伟[20]将40例脾胃虚寒型RE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均改变生活方式、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脐疗(脐疗方组成:生大黄、干姜、丁香、肉桂、乌药、木香、姜半夏、冰片,按照1∶2∶2∶2∶2∶1∶1∶0.5比例),30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症状及胃镜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0%,对照组分别为8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展 望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证明了其治疗RE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治疗本病的机制尚不清楚,证型判断均依靠临床经验,主观性较大,并没有像现代医学一样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这使对本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可信度。其次,现代医学公认的食管癌的发病过程为RE—Barrette食管—异型增生—恶性变,中医药治疗能否截断这一发病过程,防止变证发生,还未有明确说法;若能那其机制又是什么,也有待深入研究。再者,中医药研究针对的只是某一区域的某一片人群,无法体现中医的三因制宜,让我们使用中药时无法像西药如奥美拉唑、吗丁啉那样广泛覆盖所有RE患者,如何根据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探求一种新的中医治疗RE的方法,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

[1] 李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溯源[J].环球中医药,2011,4(1):11-15.

[2] 师宁,丁霞,杭海燕,等.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174-1176.

[3] 沈洪,周春祥,李大卓.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6.

[4] 闻浩,王晓华.浅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甘肃中医,2010,23(2):57-58.

[5] 牛晓玲,孙志广,陆茵.浅谈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辨治思路[J].四川中医,2009,27(9):34-35.

[6] 江家赞.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453-2454.

[7] 牛豫洁.加味金铃子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10):1492-1493.

[8] 杨鸿,张传涛,杨蕻,等.和降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6):3-4.

[9] 王振民,杨威涛,李洁,等.三行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9):1316-1317.

[10] 樊文欣.疏降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J].河南中医,2013,3(7):1094-1095.

[11] 毛艳琨,王翼洲.益气清热升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05-106.

[12] 刘延良.自拟补脾降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702.

[13] 顾庆华,黄栋.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40-141.

[14] 胡亚莉,沈舒文.桔梗枳壳汤加味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3):2546-2547.

[15] 王彦,魏玮.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00-202.

[16] 李迎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J].中医研究,2013,26(2):31-32.

[17] 郭丽媛,王捷虹.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83-85.

[18] 张友发,梁光造,张征.电针刺双足三里穴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93-94.

[19] 陈向华.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8):65-66.

[20] 徐伟.中药脐疗治疗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本文编辑:李珊珊)

欢迎使用E-mail投稿、咨询

1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江苏 昆山 215300

王玉娇(198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脾胃病研究)。

R571.053.1

A

1002-2619(2014)06-0947-03

2013-09-06)

猜你喜欢

食管炎流性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张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