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新闻团体的新闻教育实践及成就

2014-04-01廖声武余玉

关键词:新闻学研究会团体

廖声武,余玉

(1.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民国时期新闻团体的新闻教育实践及成就

廖声武1,余玉2

(1.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新闻教育在民国时期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新闻团体同各类学校一道共同推动了当时新闻教育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团体对新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团体首倡开展新闻教育,它用自己的实践开启了中国新闻教育端绪,并积极参与其中。在战争环境下,新闻团体仍坚守着新闻教育的阵地,成为新闻教育的一支特殊力量。新闻团体在民国新闻教育方面卓有成就,主要包括:首倡新闻教育;推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其他各方面的人才。

民国时期;新闻团体;新闻教育实践

中国新闻教育肇始于五四运动前后,虽然此后国运不昌,时局多艰,新闻教育在艰难中前行,但经过一个时期发展仍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诚然,民国时期新闻教育成就的取得主要有赖于当时设有报学系、新闻系的学校和一大批新闻教育家,但民国时期成立的一些新闻团体,包括一些专业团体、学术团体和学会、协会等职业团体,对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特殊贡献,成为推动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新闻团体对新闻教育的倡导与实践

(一)新闻团体首倡开设新闻教育

中国新闻教育从倡导到发轫经历了长达六年的孕育期。追溯中国新闻教育的源头,最早倡议开设新闻教育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学校等机构,而是新闻团体,即1910年成立的全国报界俱进会。

“报业教育初兴之时,颇遭报界之轻视”[1]237,就像我国记者地位在清末不受重视,在经过维新派报人和革命派报人的新闻实践,尤其民初名记者黄远生等人出色表现之后,记者地位才显著提高一样,新闻教育由不受重视转而受重视,这个过程也经历了一段时期。

在民国初年新闻业逐渐发达的背景下,“自此种人材加入报界之后,觉成绩优良,远过于未受专门训练者,于是报界之怀疑始去,而乐与教育界携手。世间有一颠扑不破之公例,即学问绝无害于经验,而有助于经验也”[1]237。

对新闻教育的呼唤是时代使然,更是新闻事业自身的需要,全国报界俱进会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新动向。在1912年6月4日上海召开的特别大会上,会议通过了七条重要决议案,其中第四条决议案是“设立新闻学校案”。该决议案写道:“吾国报业之不发达,岂无故耶?其最大原因,则在无专门之人才。夫一国之中,所赖灌输文化,启牖知识,陶铸人才,其功不在教育之下者,厥为报业。乃不先养专才、欲起而与世界报业相抗衡,乌乎得?”[2]33~34这条不足千字的决议案在陈述新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言辞恳切,是中国新闻史上倡导兴办新闻教育的第一声。

此后成立的一些报业团体都有开设新闻教育的倡议。1919年4月15日成立的全国报界联合会,是

民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新闻团体[3]861。次年,该团体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常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案共达14项,其中第十项为“筹建新闻大学案”,并通过了“新闻大学组织大纲”。虽然该新闻团体在一年后即告解散,通过的决议案也未来得及实施,但这一倡议对中国后来新闻教育的发展却是大有裨益的。也就在这一时期,国际性的新闻团体也提倡各国开办新闻教育。1921年10月世界报界大会在檀香山召开了第二次大会,我国派出6人代表团参加。该会通过的决议案中请世界报业大会会长选派六大委员会,而“提倡新闻教育委员会”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认为中国新闻事业尚处于幼稚时代,希望美国派送新闻学家到中国,提倡新闻教育[4]291。国内与国际的新闻团体对新闻教育的倡议相互呼应,新闻教育的观念在民国初期更深入人心。

(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启新闻教育端绪

以往新闻团体对新闻教育的倡导还仅停留在观念上,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则开始了实质性的行动。该新闻团体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讲授新闻学课程的团体,也是我国将新闻作为大学的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肇始者,中国新闻教育的航轮从此扬帆启航。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在早期新闻教育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一直为后来新闻教育事业所继承和借鉴。其中有两方面经验始终为新闻界所推崇:其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学习新闻理论的同时,重视结合中国报界实际,并吸收优秀报人的经验;其二,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讲授与研究讨论相结合,课堂活动与实践、参观相结合[5]72。作为新闻团体,它的教学不像正规大学那样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实践操作诸方面有板有眼,但它应新闻界之需培养了大量应时人才,为我国日后新闻教育方针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大学成立的新闻团体为早期新闻教育作出贡献

自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讲授新闻学之后,上海、北京、厦门等城市许多大学相继开设新闻系或报学系,这些大学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成就甚大。而依托大学成立的新闻团体、学会、协会等组织,它们充分利用大学的新闻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其贡献也可圈可点。1922年2月12日,由北京大学部分从事新闻业的师生组成的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发言时徐宝璜、胡适、李大钊三位教授就指出这类新闻职业团体不但可以“增进友谊,提高学识”,而且可以“提高记者人格,尽为国民宣传的责任”[2]64。显然该团体在培养记者方面是有意为之的;1925年11月29日由戈公振发起组织的一些大学报学系联合创办的上海报学社,其宗旨是:“内则提倡读书,外则参观报馆”,该新闻团体鼓励用学习理论和参观实践相结合来培养新闻记者;1926年6月11日成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同学会上海分会,该团体由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毕业学生组成;还有1929年9月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会,这是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倡议成立的团体,这两个新闻团体是分别依托西方和中国顶级新闻院校而组成的新闻团体,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教育资源,对我国早期新闻教育都各自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青记”等新闻团体在战火中对新闻教育的坚守

在九一八之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全国新闻界团结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诞生,协会推举范长江等五人为总干事。协会由上海转到武汉后,于1938年3月15日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该团体是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性群众团体,聚集了当时大批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它所进行的新闻教育虽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正规,但在战争岁月里,它通过吸收会员,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不遗余力推动进步的新闻教育,这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是值得记取的。“青记”以开办新闻讲习班的形式,总会与分会都请当地新闻界有名望有学识、有能力及经验丰富者为讲师,给当地新闻记者及有志于新闻工作的青年以进修的机会。“青记”在各地先后还办起了新闻学院、新闻工作研习班、星期新闻讲座、新闻学术讲座等,形式多样,效果甚佳。尤其应提到的是,1939年4月,“青记”香港分会创办了中国新闻学院,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新闻学校,日寇侵占香港时停办,解放战争时期又复校,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结束,先后共办了5期[6]222,同时,于1946年9月和1948年10月又开办了函授班和函授学院,“青记”在战火中进行新闻教育的不屈不挠精神可见一斑。学会每周还出版一期《记者通讯》,以提高会员的新闻业务水平,另外还出版《中国新闻手册》,以供各新闻工作者平时参考。“青记”在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因时制宜地进行新闻教育,成为当

时学校新闻教育的有力补充。还值得一提的是,“青记”总会南方办事处举办的“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请范长江、孟秋江、陆诒、夏衍等分任讲师,讲授战时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编辑、国际形势讲话和对敌宣传等课程,也讲授一些办油印报的技术,提高了会员新闻理论学养和新闻业务水平,并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青年记者巩固了抗战军民必胜的信心。

此外,抗战前,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随后的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记联”)这两个新闻团体也不同程度地培养了会员,在战前训练了一些新闻工作者。前者于1931年10月21日在上海成立,当时著名的新闻学者黄天鹏、任白涛与研究会来往密切,后者1932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它们都以灵活的形式起到对战前记者进行新闻教育的作用。

二、新闻团体在中国新闻教育方面的成就

(一)首倡开设新闻教育,推动了“新闻有学”在中国的实践

自晚清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社会上完全不以为新闻是一门学问,直到20世纪初,新闻记者地位才逐步得到提升,尤其自辛亥革命之后,记者(当时称“访员”)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新闻业开始走向职业化之路,行业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新闻无学”的观念才开始动摇。此时,全国报界俱进会倡导新闻教育,以满足新闻业的人才需求,“新闻无学”的观念在新闻界有了改变。

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中国的新闻教育诞生了,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对新闻教育具有里程牌的意义。1920年5月5日,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筹设新闻大学案”和1921年10月世界报界大会请世界各国大会会长选派“提倡新闻教育委员会”,使我国“新闻有学”的观念得以强化。自此,我国新闻教育开始稳定发展,据统计,1920年至1949年全国共有新闻教育机构58个,其中1920年1个,1921年2个,其他55个都是1923年开始才办起来的[2]72~73。这足以说明新闻团体在倡议新闻教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二)成就了早期新闻教育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我国第一批新闻教育家的出现得益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它不但造就了蔡元培这样一位中国新闻教育的创始人,还造就了徐宝璜、邵飘萍等新闻教育家。研究会聘请的这两位导师在讲课之余,从事新闻学研究,徐宝璜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被奉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对我国新闻学研究影响深远;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注重新闻实践层面的思考,是我国早期难得的指导新闻实践的专著。

抗战时期一些新闻学研究者在战火中仍坚持学术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自1937年至1945年出版的新闻学著作近70种[5]729,这其中就有新闻团体出版的著作,如“青记”编的《战时新闻工作入门》(生活书店出版)就很有影响,是战时新闻学的代表作,该书由邵力子、张继鸾、范长江、成舍我、邹韬奋等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集体创作而成,内容包括“战时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战时新闻记者的修养与学习”等内容,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

一些新闻团体除了出版新闻学著作外,还创办了新闻学刊物,不但起到新闻教育的作用,还繁荣了我国新闻学术研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对一周来的新闻“为系统之记载,下公允之评论”,是我国最早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上海报学社在“研究报学,发展报业”的宗旨下,出版会刊《言论自由》,探讨新闻自由学理和争取新闻自由的实践问题;“青记”出版了学会的机关刊物《新闻记者》月刊,探讨新闻学术,并设法充实刊物内容,使其担负起新闻学术和新闻教育双重作用;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记联”也都非常注重新闻学术研究,他们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学术探讨尤为可敬。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在成立宣言中就指出:“除了致力新闻学之科学的技术的研究外,我们更将以全力致力于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新闻学之理论的阐扬。”[7]“记联”除了创办报刊和通讯社为革命鼓与呼外,也非常注重新闻学理的探讨,它和中国新闻学研究会都非常关注对新闻的功能和本源问题的阐析[8]135。此外,战时其它一些新闻团体,如1939年浙江成立的浙江新闻学会,出版了期刊《战时记者》和新闻学著作,同年四川大学成立新闻学会,出版了《新闻月报》,以及1941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新闻学会在新闻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并出版了《中国新闻学会年刊》。这些新闻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配合新闻院校进行

了艰难的学术探索,为繁荣我国新闻学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不可遗忘的。

(三)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招收的会员有百余人,会员把学到的新闻理论和经验用以指导新闻实践,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编辑,还有不少人成为进步社团和刊物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毛泽东是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员,在研究会得到熏陶,把学到的新闻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编辑《湘江评论》、《政治周报》等报刊实践中,他不但动手办报刊,写新闻和评论,还指导过众多革命报刊的创办和出版,是卓越的报刊新闻和政论作家;再如研究会中的高尚德先后担任《国民》、《新潮》、《先驱》、《政治生活》、《工人周刊》、《向导》的编辑和记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革命活动家,也是著名的报刊编辑、记者;还有谭鸣谦、谭植棠、区声白、陈公博等在办报编刊中都表现出色[9]。

“青记”1937年在上海创立时,会员仅几十人,到1940年11月10日,会员则猛增至1156人,各地分会达到32个。“青记”在战火纷飞中,为我国培养出了许多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对抗战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以“青记”香港分会为例,该分会创办的中国新闻学院前后6年,培养学员300多人[2]134。抗战爆发后,来自上海、广州和国内许多地区的报纸记者抵达香港,还有广州等沦陷区的旅港青年,有志于投身新闻工作,也对宣传抗日救亡充满了热情,但是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未受过新闻专业训练,很希望能补上这一课。这样,“青记”香港分会在香港主办了中国新闻学院,还开办了新闻函授班、函授学院进行新闻专业教学。学院遵循从实际出发、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明确提出了“养成健全之新闻工作人员,适应战时新闻事业上之需要”的办学宗旨[10],通过短期培训,让学员取得从事新闻业务的技能。学员还通过阅读“青记”出版的书籍和杂志以及新闻工作手册,享用“青记”设立的小型新闻图书馆等资源快速提高自己的采写水平和新闻素养。“青记”的努力,为抗日战争及之后的解放战争培养出了大批的新闻工作者和其他各条战线的人才。

考察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事业,从培养学员的规模、数量以及正规程度来看,民国时期的各专业团体、学术团体、学会和协会等新闻团体虽然不是新闻教育的主力军,但这支力量是学校新闻教育的有力补充,甚至在战争环境下成为新闻教育的特殊力量。它同从事新闻教育的各类学校一起共同推动了民国时期新闻教育的发展,尤其在新闻教育的开创方面更是功勋卓著。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曾虚白.中国新闻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4.

[4]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方蒙.范长江传[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7]马光仁.我国早期的新闻界团体[J].新闻研究资料,1988,(第41辑).

[8]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9]陆彬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J].新闻研究资料,1980,(第4辑).

[10]钟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J].新闻研究资料,1986,(第35辑).

[责任编辑:雷丹]

G210.9

A

1001-4799(2014)05-0118-04

2014-04-15

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0YJA860014

廖声武(1961-),男,湖北潜江人,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余玉(1972-),男,江西湖口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新闻学研究会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波兰睡眠研究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冰岛睡眠研究会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