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总目录

2014-04-01

民族精神与文化空间

中国道德的底线邓晓芒 1(1)

语言轴心论视域下民族文化与精神家园的交融 梅景辉 1(8)

困局、焦点与对策——中日关系问题的调研与建议 欧阳康 2(1)

“和”为上,“合”为贵——现在及未来中日关系的最佳选择 胡德坤 2(6)

论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对界定文化的重要意义 霍桂桓 2(10)

文化主体性与家庭的现代变迁——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研究 石 艳 张小山 2(17)

论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道德价值认同 陈 清 2(24)

“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笔谈

中国精神:形塑中国模式,助推中国崛起 王泽应 5(1)

中国梦的分配正义维度 向玉乔 5(6)

“美丽中国”的伦理深蕴 匡列辉 5(10)

“生态权益”保障:“美丽中国”的生态幸福逻辑 董 辉 5(14)

西方都市文化: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嬗变 强乃社 5(19)

城市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及其微观拯救——一种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视角 陈 忠 5(26)

本杰明的现代都市文化批判思想 吴友军 张宇雷 5(34)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的逻辑与脉络 汪 毅 何 淼 5(41)

边缘空间视域下的承认政治 陈良斌 5(47)

出走与回归: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文化启示 肖书文 6(33)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生成及其流变 李万军 6(40)

颜元的批判精神与泥古情结——兼论清初士人的“文化宿命” 田勤耘 6(44)

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笔谈

关于国家治理评估的若干思考俞可平 3(1)

国家治理研究的问题域、价值取向和支撑体系 欧阳康 3(2)

关于新权威主义体制与国家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 萧功秦 3(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目标与可能路径 吴 毅 3(6)

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 王绍光 3(8)

探索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房 宁 3(10)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国家治理思想 李佐军 3(11)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感 景跃进 3(13)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若干思考 唐皇凤 3(14)

论“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贺雪峰 3(16)

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人民本位、综合安全与总体治理 徐晓林 朱国伟 3(17)

义庄:宗法一体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样本 朱林方 4(77)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王国华 4(85)

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赵书松 文慧洁 6(1)

合作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及限度 王 辉 6(11)

从整体支配到协商治理:乡村治理转型及其困境——基于北镇“钉子户”治理的历史考察 陈 锋 6(21)

论互联网的共同责任治理 钟 瑛 张恒山 6(28)

哲学之维与思辨之道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辩证结构詹世友 施文辉 1(15)

道德两难中的正当行为——论荷斯特豪斯行为指导与行为评价思想 张光华 1(26)

古代伦理学和现代道德哲学 任 俊 1(31)

美德是可不正当使用的吗——兼谈美德伦理的一些基本问题 黎良华 1(37)

恶之枷——对于《理想国》中隐身戒隐喻及其变体的解读 董 震 田 芯 1(43)

激进想像,创造,自治——卡斯托里亚迪斯后期思想探析 刘玉军 1(49)

道德感知与评价中的信息嬗变和道德焦虑 郁乐 2(29)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论“射”——德性伦理的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 李超 2(35)

当代国外幸福理论研究进展 龙运杰 2(42)

卢梭的幸福哲学探析 李 蕾 2(49)

论经济自由 龚天平 3(25)

从道义逻辑看“是”与“应该是”的关系 万小龙 李福勇 3(32)

善·理性·美德——霍布斯的伦理思想解读 周湘梅 3(37)

“厚概念”与“薄概念”:威廉斯对道德客观性的勘定 潘红霞 李 燕 3(44)

利益关系和实体态伦理分化——当今中国伦理分化的表层 张国钧 4(1)

现实关系与抽象程序: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理论构建模式异质性分析 张卫明 4(6)

论现代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 张方玉 4(12)

论“善”的规定性——接叙尼采对西方传统“善”径的异解 余乃忠 4(19)

哲学视野中公共性建构面临的危机及其化解 陈仕平 龚任界 4(24)

拉康的主体理论及其现实性研究 张艺蕾 孙志海 4(30)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段德智 5(54)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江 畅 张 卿 5(62)

善恶报应与道德信仰的确立 孙长虹 6(50)

论道德信仰危机及其化解 喻文德 6(56)

情绪增强及其伦理和社会问题探析 刘玉山 陈晓阳 6(63)

法学经纬与政治纵横

“中国自然法”基准下的“古代目的价值等级”——《老子》“上德不德”章的启发 费小兵 陈 进 1(55)

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功能异化——以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选择性录制与播放为视角 王 超 1(63)

金融道德风险发生机制的多维透视 车亮亮 1(73)

父权与同意:洛克的政治人类学与国家建构 张会芸 1(80)

差异·他者·宽容:当代公共行政的伦理沉思 陈永章 1(87)

专利的公共政策——以印度首个专利强制许可案为例 易继明 2(76)

民间融资罪刑边界的扩张与反思 张东平 2(83)

立宪,利在何处——清末预备立宪中关于立宪之利的争论述评 谢红星 2(90)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政区更名问题研究 龙太江 黄明元 2(99)

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富强的真理化——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为考察对象 徐百军 2(106)

国家自主性与再分配能力:转型中国分配正义的一个解释框架 张 晒 2(115)

绿色专利申请快速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与完善 李薇薇 郑友德 3(49)

劳务派遣关系中的竞业限制问题研究 喻术红 班小辉 3(57)

从“托孤”到“监护”——我国近代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转型 陈云朝 3(65)

亲属法在民法典定位中的价值取向难题之破解与对策 曹贤信 4(36)

成本收益分析:金融监管治理的技艺及其法制化 孟 飞 4(44)

“沉睡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法商复合分析 贾希凌 任愿达 李 栋 4(53)

法权理论的当代性透视——以我国城管执法中的相关问题为例 陈 莉 4(58)

树立乡村集体典型的三重逻辑——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集体典型历史演替的分析 董颖鑫 4(63)

年龄、权力与国家话语——以抗战前江苏省乡镇保甲长的选任为例 杨红运 4(70)

“3D打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专题

3D打印开源硬件许可问题探讨 郑友德 魏光禧 5(71)

试论3D打印核心著作权问题 韦 之 5(74)

试论3D打印技术背景下专利间接侵权的认定 伍春艳 5(77)

3D打印中商标不当使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李薇薇 5(80)

3D打印对专利产品修理与重作规则的挑战 范长军 郭志旭 5(84)

司法公正的民意之维 吴建国 5(88)

认知、诠释与反思:环境犯罪语境下的正当防卫——兼谈风险社会中刑法理论的变动 安 然 5(97)

乡村司法策略化及其日常呈现——锦镇个案的过程分析

张 青 5(105)

国家整合理论新发展:三种方法论视域的进路分析 黄一映 5(114)

我国服刑人员和被羁押人员民事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刘箭 6(69)

论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思想基础——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借镜 李阳春 6(74)

经济理论与管理研讨

转移支付经济增长效应:效率还是公平——单方程与联立方程模型的检验 唐沿源 1(94)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研究 石 慧 1(104)

基于“6A”理念的新能源城市规划方法研究 娄 伟 2(54)

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评述、前沿与展望 孔东民 庞立让 2(60)

社会资本对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 徐建斌 刘 华 2(68)

非完全风险共担、非自愿失业与失业的持续性 陈利锋 3(74)

人口死亡率顺经济周期波动之谜——基于环境污染角度的解释 郝君富 王亚柯 3(82)

政企合谋与环境污染——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张 俊 钟春平 4(89)

外资进入与性别就业歧视——基于倾向评分匹配估计的经验研究 阚大学 吕连菊 4(98)

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研发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 张洪辉 5(121)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6县5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彭长生 5(132)

外商直接投资、私有股权与劳动力质量——来自中国企业级数据的经验证据 王 滨 李卫兵 戚道安 6(80)

住房价格与中国居民储蓄率——基于面板联立方程的经验分析 骆祖春 李勇刚 李 祥 6(88)

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链建设与金融支持研究——来自湖北禾丰粮油集团的案例 董承良 6(98)

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

农地非农化中利益冲突的类型及发生机理探析——基于L开发区的田野调查 刘建平 杨 磊 1(109)

台湾地区土地征收中的利益衡量机制及其启示 欧阳君君 1(116)

养儿还能防老吗——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研究 郑丹丹 易杨忱子 1(125)

亲属支持对农村女性家庭权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2006数据的分析 钟涨宝 尤 鑫 1(131)

对当今社会学庸俗化风险的讨论 曹志刚 雷 洪 3(91)

盆景主义及其超越——论田野调研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问题 刘成斌 3(100)

想象与事实之间:调查研究中的文化障碍 方长春 3(106)

联合外出家庭:一个包工头家庭共同体的变迁 程士强 3(114)

我国养老风险研究 穆光宗 吴金晶 常青松 6(103)

文化交融中乡村女性“自我”的变迁——以湖北恩施双龙村为例 崔应令 6(110)

重建的悖论:1920-1930年代知识女性职业价值观探析 马方方 6(118)

科技社会与人文视野

女性的身体和女性的尊严——医学整形美容的伦理省思 程新宇 2(120)

论消费的生态限度 李红梅 2(126)

纳米技术与伦理的协同建构 陈首珠 夏保华 2(132)

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审美差异 王晓英 3(120)

网络民意表达模式辨析 邓 喆 3(125)

丹图与历史叙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刘志来 3(132)

批判性思维笔谈

当代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理性观——一个批判理性主义的视角 董 毓 4(106)

论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及其教益 武宏志 4(112)

因三相、当代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 王文方 4(120)

批创思维的实践与理论 熊明辉 4(126)

嬗变抑或固守: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基于伦敦奥运会期间网易体育的舆情分析 王 斌 吴林隐 4(132)

怀特海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 张小枝 高乐田 6(125)

理解:人的理想信念培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王 卉 6(130)

喻园短札

“跨文化对话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石德华 钟林 2(137)

汇聚各方智慧共议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石德华 3(137)

科技智慧·伦理世界·自在生活——评《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 韩东屏 程宏燕 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