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记的细读与整合研究

2014-04-01

关键词:日记文学文献

张 剑

日记,就文献的数量而言,无论古今,都是诸文献类型中数量较少的一类;然若论独特性,无疑最为突出。其作为私密性较强的一种文字记录,更能反映记录者内心的判断和感受,有一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就史料价值而言,日记要远在回忆录、自传、年谱之上。不过,每一种文献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日记因为逐日记录的叙写方式,使得整体文本显得细碎繁杂,并且因为记录是以自我为中心,故日记处处有自我的色彩,其客观性要审慎考量,真实感、亲切感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要认真对待。

日记自宋代以来,数量渐增,清代日记更有层出不穷之势。自宋至民国初年的主要日记收录在《历代日记丛钞》中,共500余种,这是有待开发的文献宝藏。至现代,诸如《胡适的日记》、《鲁迅日记》、《天风阁学词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吴虞日记》、《竺可桢日记》等著名人物的日记已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自明清以来日记的繁盛,为晚期中华帝国以及近代中国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细致的文献,这是早期中国研究以及中古研究所缺乏的。日记文献的丰充,不但可以深化此前文史研究多年经营的研究主题,还可以结合西方新文化史所关注的诸问题和研究方法,开拓中国文史研究的新领域。日记文献的充分利用,大致应沿两个路径前行:一是日记的细读,以多种主题和多种视角对日记予以系统的梳理,将细碎的信息梳理连缀成较为连贯系统的叙述;二是日记的整合研究,所谓整合,包括同一时代不同日记的比照阅读与研究,还有日记与其他文献的互释性研究。整合研究,就是在与其他文献的充分关联中,充分发掘日记的价值,消除日记因个人记录而带来的偏失之弊,其目的是通过整体背景的参照显示日记的独特性。

举例而言,《翁同龢日记》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但其重要性及其史料价值,还要通过他父亲的日记即《翁心存日记》来进一步揭示,笔者两年前在整理该日记时有较深的体会。《翁心存日记》中的诸多记载本身就十分有价值,就人物而言,《翁心存日记》第5册索引呈现的人物,就指向多个研究题目;更有价值的是,翁氏父子日记在时间上的连续与重叠,可以建立晚清政治的家族性叙述,在诸多问题上可形成互证与互释。为推进日记的研究,笔者最近与几位同道策划编辑《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日记是丛刊中的重要内容,第一辑中就有《郘亭日记》、《邓华熙日记》、《翁曾翰日记》等五种。日记的整理是细读的开始,其目的在于促进整合研究,为学术研究提供新动力。

本专栏组织的三篇日记研究论文,涵盖从晚清、民国到当代中国,是建立在细读基础上的整合研究。徐雁平的《贺葆真日记》研究,首次揭示该日记中所记录的北方晚期桐城派信息,由此可见这一文人群体的转型以及文学流派的发展机制。杨早以其高祖杨芾(光绪十五年进士)的日记为中心,结合吴汝纶、王景禧、许炳榛、张维兰等人游历日本的日记,考察他们如何关注日本的商务、教育、警政,乃至交通、消防、会展等制度,从而建构他们设想中的“文明国”。张霖的论文从1962年7月至8月的《茅盾日记》和《顾颉刚日记》对读出发,对1962年夏天举行的大连会议进行“文学考古”,澄清了当代文学史上重要历史事件颇有价值的细节,如周扬、沈从文与这次会议的关系;而这一研究的启发意义在于,如何利用“那些散落在日记和书信中的一些看似不重要细节、不相干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重要的文学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事件影响,及文学史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做更准确的记录、更深刻的把握、更细致的描绘”。[张剑(1971—),男,河南遂平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

猜你喜欢

日记文学文献
我们需要文学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