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灞亭柳》:柳宗元形象的全方位履新与提升——长篇历史小说《灞亭柳》阅读印象

2014-04-01陈仕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柳宗元虚构细节

陈仕龙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回望深邃遥远的历史,柳宗元无疑是我们所熟悉的政治明星、哲学大家和文学巨人。这是阅读历史、文学教科书及研读柳宗元本身告诉人们的必然结论。然而仅靠这些,我们对这位千多年前的“熟悉人”,仍然感到异常的“陌生”,这一 方面是由于时空距离而显得有些遥远、模糊甚至抽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唐以来的正史出于统治阶级的本能而对这位稍纵即逝的政治上有“污点”的“异类”的有意屏蔽,因而历史从来就对这位政坛陨星除唐“永贞革新”八司马外放事件及柳宗元作品以外的方面缺乏足够热情;再加上宋以降至清一些名流大腕如欧阳修、严羽、王士禛及桐城派代表人物等,或因文学宗教观念的差异见仁见智,或由于思想政见不同而有意贬损,造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柳宗元正面形象与生活的模糊与陌生。完整的描写和反映柳宗元生活、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无论长篇还是短制几乎是空白。当代作家骆正军先生的新作——长篇历史小说《灞亭柳》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完整地艺术地再现了柳宗元的鲜活形象和立体生活画面,无疑是柳宗元学术研究及柳宗元形象塑造领域的一件大事,具有奠基石或曰里程碑意义。这部凝聚作家巨大心血、历时数年精心创作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共44章,约30万字;明显地融合了“编年体”和“纪传体”形式,借鉴了当代影视蒙太奇和现代小说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巧妙截取了公元815年春,柳氏应召重返京师长安至公元819年病逝任所柳州5年间的生活,多视角、全方位地再现了柳宗元的形象与生活,让柳宗元以立体和鲜活的形象走进人们的视野,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与享受。小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文学、艺术、评论及柳学研究领域的热烈反响与高度关注。

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长轴距地描写历史人物与事件,要求很高。创作者除必需具备的胆识、科学的历史观及正确的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具备精深的史学学术造诣、深厚扎实的写作功底和高超的驾驭纷繁复杂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骆正军教授显然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他是一位治学严谨、功底扎实的学者,永州柳宗元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对柳宗元有深入独到的研究,论文专著成果丰硕,令人瞩目。骆正军还是一位诗人、作家。长期的基层生活体验、积累和文学创作历练,功底深厚,成果斐然。他的反映藏北高原教育题材的中篇小说《轮》荣获《小说选刊》全国第二届小说笔会中篇小说一等奖。这些优势为《灞亭柳》的成功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部作品让我们触摸到了唐代那段青铜般冷峻的历史与真实,在长篇创作领域实现了多个第一次:借助艺术表现手法——“闪回”的神力,穿越历史第一次走近柳宗元及其生活圈,与柳宗元们完成了“第一次亲密接触”[1];第一次完整地走进柳宗元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与他一起经历、参与和感受唐代那段社会跌宕起伏和政治诡秘风云;第一次跟随柳宗元完成了他从贬所永州出发,重回长安,再发配到柳州任刺史直至生命终结这一段生命之旅,触摸他的人生轨迹,分享他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灞亭柳》的成就,实现了一次柳宗元现象塑造的全方位提质与创新。

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而鲜活

《灞亭柳》以长篇历史小说和电视剧剧本的形式,第一次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柳宗元生活画面中的鲜活形象;第一次较完整地集结了柳宗元生活圈及其圈外的关联人物群落,规模宏大,芸芸众生,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姓者达120余人,其主要人物是历史实有人物。这些人物中有柳宗元直系血亲、姻缘眷属、红颜知己、宦海同僚、同榜挚友、政治宿敌、文朋诗友及生活底层的卖炭翁、捕蛇者、区寄、黄阿婆……上至唐三代皇帝、政治显贵、文坛名流,下至有名或无名无姓的小吏、艺妓、奴婢,以柳宗元为轴心,纵横交错,旁逸斜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状人物谱系。

在作家笔下描写的众多人物中,柳宗元自然是作家苦心孤诣、花费巨大心血与笔墨来描写和突出的核心人物或曰“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和情节安排设置,都是围绕和突出柳宗元形象而进行的。柳宗元是人们“悉熟”的“陌生人”[2]。说“悉熟”是因为他是历史名人,生平大略见诸史籍,诗文创作声名远扬:但由于他过早被逐出政坛中心而“边缘化”,“从专制王权中心的畜养之臣被贬谪为‘边缘’的‘守望’蓄臣”[3],加上英年早逝,除韩愈的那篇《柳子厚墓志铭》外,他自己或他人没写下专门的自述或传记,后人对他生活、情感一面的感知,或只言片语,或语焉不详,因而“陌生”。正因为“熟悉”而又“陌生”,有关这类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创作实非易事,关键在于情节、细节补充虚构的“度”难以把握:稍为“过”,则容易使人物“变形”,有失真实;若不足,则人物形单影薄,站立不起来。作家骆正军,基于自己深厚的柳学学术功底及对柳宗元深邃独到的认知与理解,较好地把握了这个“度”:对柳宗元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小说作者智慧地避开了柳宗元有争议的单薄的政坛作为和哲学、政论等宏大而抽象难以形象化和情节铺染的方面,而紧紧扣住贯穿柳宗元一生的风流千古的诗文成就和“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五陵论非国语书》)[4]的为政思想与人生理想及文学成就这两大核心为基点精心设置情节,合理虚构细节;同时,针对史籍在柳宗元长安及贬所永州、柳州实际存在的生活,尤其是对其精神、情感生活记载和描写方面的阙失与空白,在人物、环境、情节、细节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合乎情理和人物性格的设置、虚构和推演。这些人物、情节、细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本质却是真实的。因了这些“元素”的注入,使柳宗元形象的矗立有了骨架,鲜活有了灵魂,丰满有了血肉,情节的推演有了空间。柳宗元的诗人气质,清廉、勤政、正直、亲民的品格,体恤百姓、敢为人民鼓与呼的为政思想,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柳宗元形象真实、丰满,是经得起推敲,能为当代读者接受的柳宗元。

作品中的众多其他人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不少写得面目清晰、性格分明,本质真实。例如,决定柳宗元人生命运及生活经历的三代君王,或荒淫腐朽,或昏聩无能,或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武元衡、裴度、韦贯之等肱骨大臣的正直、无奈与尴尬,俱文珍、郑絪、郭钊等反派人物的阿谀、狡诈、指鹿为马的阴骘嘴脸,刘禹锡、裴行立、韩愈、谢宁等人物的侠肝义胆、重情重义、勇于担当,均写得可圈可点,性格分明。

在虚构的人物中,有两个在柳宗元情感生活里担任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形象:一个是甘于幕后、无名无份、默默奉献的“贤惠妻子”——秦茹萍;一个是青春靓丽、热情奔放、敢作敢为的“红颜知己”——鄔雪梅,互为映衬,写得尤为出彩。这两个关键人物的虚构“一石三鸟”,对柳宗元形象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虽为虚构,却是历史的真实,正对学术界长期的困惑与争鸣,用艺术的形式做了合乎情理的诠释解答;二是使窘境中的柳宗元的情感与灵魂找到了归宿与栖息;三是拓展了柳宗元的情感和私密空间,为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延展铺垫了基础。

二 情节的设置——新颖别致

《灞桥柳》的情节设置是新颖别致的,体现了作家的聪明智慧。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除了柳宗元自身诗文作品和韩愈的那篇《柳子厚墓志铭》外,关于柳宗元的“生活面”尚无完整文字记载,民间的相关逸闻趣事、文艺作品也绝少见到。这给柳宗元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和影视创作增添了难度,同时。也留下了广阔空间。作家骆正军并没有因此而天马行空、胡编滥造,而是在小说中大量复现柳宗元经典作品及同时代的关联作品,巧妙地利用这些作品中蕴含的信息,诸如:人物、事件、情节、细节、环境及其逻辑关系与联系等,依据这些信息与元素,严格按照文学创作规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合理的创作:补充、剪接、连缀、推演乃至虚构,复原历史、复活或再造人物、情节、细节、环境,使之互为关联,形成新的情节,一个个情节有机发展构成整个小说的完整的“情节链”。这些由历史经典作品中复活人物、事件等,例如《捕蛇者说》及其蒋氏的故事、《童区寄传》及其区寄的故事、《李愬雪夜袭蔡州》中李愬平叛的故事、柳宗元与韩愈、刘禹锡等文友往来唱和的作品;《零陵春望》中再现的永州风物,乃至经再造(虚构)人物鄔雪梅传唱的柳宗元诗歌的情节细节等等,其本身就是事实和史实。有的虽为“再造”,却是历史真的大背景下的“再造”,其本质是真实的,“再造”出来的情节、细节和人物,经得起推敲,读者是能够和乐于接受的。

小说正式动笔前,作者做足了“案前”和“案头”工作:几乎研读了柳宗元的所有作品和与柳氏同时代的重要关联作品,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为小说中的几十个重要人物写了人物分析,写出写作大纲;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如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还请人做了模拟画像进行揣摩;写出前几章,还主动征求柳学专家和文学业内人士的意见,反复修改。据作者介绍及提供的资料显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柳宗元集》共收诗文675篇(首),其中,文章531篇,而《灞亭柳》中的人物事件所涉及的文章183篇,约占34.5%;诗144首,所涉及的诗81首,约占56.3%。作者可谓殚精竭力、费尽心血、做足了功夫,才创作出了今天读者面前的宏大场面、曲折故事和丰满生动的柳宗元艺术形象。从柳宗元题材的文学创作而言,作家所付诸的努力可谓是空前的;作为历史小说,《灞亭柳》达到了真实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灞亭柳》虽为历史小说,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实有、史籍确凿记载的。但不少虚构缀补的细节仍写得出彩,丰满润泽了情节与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鄔雪梅理应是虚构人物,却是作家浓墨重彩的理想化女子,是柳宗元逆境中渴望的梦中情人。鄔雪梅形象的设置与塑造主要是陪衬柳宗元,安顿柳宗元孤寂漂泊的情感与灵魂。这一人物具有浓郁的当代气息和今人意识。小说第二十八章有这样一个令人玩味的细节:一向刚强的汉子柳宗元,竟然在柔弱女子鄔雪梅面前“呜呜”忘情地哭诉了起来[5]。这一细节咋看着突兀,难以理解和接受,细心玩味却不禁拍手称奇。长期的孤独与压抑在柳宗元心灵深处集聚、翻滚,在寻找突破口。在知己和情人面前,这些能量再次发酵、回旋、膨化、燃烧,迅速爆化成巨大力量,石破天惊,竟以最脆弱的方式宣泄——在“红粉知己”鄔雪梅面前忘情地哭诉了起来。这一细节将柳宗元的坚强与脆弱拿捏得恰到好处。为将柳宗元由神还原成人,作家特意设置了爱情主线:秦如萍、鄔雪梅与柳宗元微妙的“三角关系”,贯穿作品始终。尤其在鄔雪梅身上花费不少笔墨,体现了两人精神情感上的互通互融,真实感人。其中许多画龙点睛式的细节,诸如雷雨中的缠绵与呢喃、朝阳洞前的吟赋、春风中绽放的芍药等,为作品主题和柳宗元形象的塑造增添了亮色。

三 风格的追求——视距宏阔

宏大叙事与全景视角是《灞亭柳》的明显追求。这部30万字的历史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唐顺宗、宪宗、德宗三代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宏大叙事和史诗追求明显。小说开篇即以大唐政治巨变为背景,以当时最为敏感的政治事件之一的“八司马”应召返京为切入点,以柳宗元返京行踪为主线索,通过柳宗元的沿途所见、所闻和所感,一线串珠式地展现唐三代重大政治变革和历史事件:政治历史军事事件,如“永贞革新”与“八司马事件”,唐德宗、宪宗、顺宗政权更迭,武元衡遇刺,裴度平淮,李愬雪夜袭蔡州;生产生活场面,如“柳州雷塘祈雨”等重大事件与宏大场面,都写得事件真实可信,叙事有条不紊,人物形象鲜明。

仅以“柳州雷塘祈雨”一节为例。历史上的中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生民涂炭,天旱颗粒无收,向天地鬼神祈雨,是百姓求生的天大之事,也是寻常之事。柳宗元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这位写有《天对》、《封建论》等思想先进敏锐、观点前卫犀利的论著,曾提出过“天人无预”、“天人和一”著名论点的朴素唯物论者,竟然亲自率领柳州百姓到龙潭祈雨。如此糊涂荒诞之事,柳宗元竟然那样虔诚、认真;老天爷竟然为之所动,降下救命甘霖来[5]。这一章节写得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线索经纬交织,情节风生水起,细节入微传神,有力地体现了柳宗元的亲民爱民形象和“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为政思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四 手法的运用——收放自如

采用影视蒙太奇和人物意识流等当代小说的表现手法,融入历史小说创作,是《灞亭柳》的一大创新。《灞亭柳》推进情节、叙述事件、表现人物,大量使用“闪回”和“意识流”等当代影视和小说的手法,为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创造了便捷与轻盈。时空倒溯、历史穿越、意识闪回,作者当放则放,当收即止,驾控自如。既扩展了叙事的容量,又掌控了叙事的节奏与清晰度,使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演绎、小说与影视元素相互渗透、交融,为沉重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便当,为小说与影视作品的互变架设了桥梁。

总之,《灞亭柳》是成功的,在柳宗元题材的长篇文学影、视作品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创新,贡献是空前的。但作为一部柳宗元题材的长篇开山之作,不足也许是存在的。例如人物语言有的地方有文白夹杂、食古不化的感觉;大量的由柳宗元作品而生演化出来的情节、细节、人物,过于集中,有的有过于巧合的嫌疑。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评价一部作品,见仁见智是常事,不影响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价值。我们衷心期待这部历史小说早日搬上银幕或进入视频,期待着柳宗元“文能寿世,惠以养民”[6]的形象再一次履新——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平民视野,走进人们心中。

[1]蔡献华.第一次亲密接触[DB/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YUKI.“悉熟”的“陌生人”[DB/OL].网易博客,blog.163.com,2009-01-31.

[3]王田葵.序言[A].骆正军.柳宗元思想新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柳宗元.柳宗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骆正军.灞亭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6]郭兴.略论柳宗元文化品牌的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柳宗元虚构细节
柳宗元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虚构的钥匙
江雪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