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后现代迷宫意识研究

2014-04-01崔永光

关键词:纳博科波特后现代

崔永光

(大连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个语言天才,同时也是一位营造迷宫的好手。其作品中对文体结构的讲究、细节上的精雕细刻以及作品中的制谜招式,营造了一个永远无法解读的迷宫,构建了一个具有复杂性和迷惑性的艺术世界。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作品便是一种“制谜并提供精巧答案”的方式,而小说是一个文本迷宫,读者在迷宫中感受愉悦与沮丧,而最终成为次文本的创造者。纳博科夫总是“创造一种方式来引诱读者去逐渐地发现其小说世界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他引诱着读者,正如他被其世界周围的神秘所引诱着一样。”[1]

1962年出版的小说《微暗的火》以其别出心裁的结构形式、扑朔迷离的意义世界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神秘而又完美的迷宫世界。纳博科夫在作品中运用各种后现代招式与技巧把作品编织得迷津一般,需要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家玛丽·麦卡锡说得好:“《微暗的火》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2]

一 迷宫结构

与现代主义文本不同,“后现代小说不再采用单一元素、单一线索、单一原因来处理小说中的元素,而是采用多复合的方法,用新的学科词语表述它是浑沌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理论来建构后现代文本。”[3]后现代文本所建构的是一种无序状态,一种多元思维和一种神秘意识,即建构一座游戏迷宫。

作为一部才华横溢拼合起来的小说,《微暗的火》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全书以“前言”“诗篇”“评注”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评注部分虽是对诗歌的注释,却有着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有着多重的潜在作者和次文本,而在重重的文本中进行的是层层的谜。《微暗的火》这一故事便是建造在时空的迷宫里。迷宫中亦真亦幻,令读者游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诗篇“微暗之火”似乎是一独立的长篇诗歌,布局有致,主题鲜明;而“评注”以诗歌的一连串碎片套着另一个故事。故事中金波特的逃亡与谢德的追捕,让短暂的时间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力量。纳博科夫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个庞大的谜语,表面上是讲述逃亡与追捕、希望与绝望,隐藏其中的却是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结构。

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后现代小说文本中迷宫结构的典型特征:其一,小说表现是多线索的重叠。小说《微暗的火》中分了三条线索,主要两条线索以金波特和诗人教授谢德为代表,另一条线索是罪犯枪手始终在寻找判他入狱的法官。三条线索不断重合分岔,事件时断时结,扑朔迷离。小说的多线索性恰好说明了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在小说中没有一人一事走向了明确的终极目的。其二,在结构迷宫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缺席,而这个缺席构成了整个文本结构的关键。《微暗的火》中欧洲赞巴拉的国王一进入小说,他便是一个缺席。金波特始终在谢德的遗稿《微暗的火》中寻找他的传奇经历,但所有的线索都是纷乱无解的。其三,后现代文本中的一切元素都是交错的,时空是交错的,人格也是强制性错位,故事情节混乱而交叉,这种错位造成的混乱是无法用秩序加以梳理的,它是结构的,也是内容的,这从本体上强调了世界本身的混沌性和不可知性。[3]

一言以蔽之,迷宫结构是后现代文本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后现代文本的迷宫结构中均隐藏着一个重大理念:即对秩序的反抗,对非存在的追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念是隐藏的,内在的,象征性的,几乎是无法用逻辑语言清晰的表述的。因此,后现代写作是发散性的,无意识的,这便使得文本语言具有迷宫的性质。

二 迷宫语言

如果传统写作中的语言是科学的,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模仿功能,是一种表达情绪和感觉的精准程度,那么后现代文本的语言便是诗意的。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科尔认为:“在诗意的话语中,语言被当作待加工的材料。语言的诗意功能以语言符号的自我完善为目标,而不以语言符号为对象的客观揭示为目标。在诗意的话语中,充满了各种象征、隐喻、谜语、各种似是而非的东西。”[4]

《微暗的火》这部小说结构混乱,情节支离破碎,有意地呈现为一种杂乱无章状态,我们只能从一些散乱的碎片中去寻找主人公的经历和生存状态。纳博科夫把作品编织得迷津一般,创造出复杂的迷宫般叙述文本,把读者带到一个奇特多变的语言迷宫。

纳博科夫是一个难读的作家,要想理解小说的复杂叙事结构,读者必须使文本的游戏服从于他或她的智力组合转变。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文本中煞费苦心地制造谜一般的游戏。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似乎并非随意给出的。小说注释者金波特急切地让读者知道他的秘密:他本人正是赞布拉国王查尔斯·泽维尔(Charles Xavier),他被国内革命推翻,被迫流亡。当帕登教授指出“你的名字是Botkin 或Botkine颠倒字母而成的词(字谜游戏)”时,金波特生气地予以否认了。那么,金波特究竟是谁?谁又是小说文本真正的作者呢?虽然纳博科夫在故事的外围暗示了Kinbote是Botkin颠倒字母而成的名字,但他并没有提供直接的联系。小说既有谢德(John Shade)作为前言、诗歌、注释和索引的作者虚构金波特的可能,又有金波特作为小说四个组成部分的作者虚构谢德的可能。索引中我们看到波特金(V. Botkin)是一位“俄裔美国学者”,因此又有波特金作为全书作者虚构金波特和谢德的可能。

与“John Shade”和“Charles Kinbote”相比,按颠倒字母的构词游戏,“V. Botkin”与“V. Nabokov”似乎不无联系。因此,波特金可被认为是小说中指向最后的真正作者V. Nabokov的作者兼人物。小说中仅仅人物的名字就让我们体会到纳博科夫的匠心独运,从他的文字游戏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字谜游戏的愉悦,并积极地参与到他的游戏中。读者不难发现,“小说中虚构的作者之间的关系无法肯定地确证,小说留给了读者作不同解释的余地和极大的猜测自由,表现出比其他后现代主义小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4]

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人更宽容地承诺一切话语的局部合法性,更乐于承认知识局限、断裂、矛盾和不稳定性,于是形成自己的语言游戏规则,建立局部决定论。”[5]而读者是语言游戏的主角,读者进入文本的惟一希望是获得某种快感的满足,而文本中的语词歧义、矛盾、悖论和不确定性乃是极乐之所在。

总之,《微暗的火》这部完美匀称、富有独创性的奇作,通篇洋溢着作者的迷宫意识和后现代招式。在作者用文字和技巧构筑的迷宫世界里,读者在感受审美愉悦及发现狂喜的同时,在其迷宫的深处还发现的是作者创作时的匠心独运。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部奇作定会在文学的殿堂中,在岁月的长廊里永放光芒。

[1]Boyd, Brian. Nabokov’s Pale Fire: the Magic of Artistic Discover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2]McCarthy, Mary. “Pale Fire.” Vladimir Nabokov: The Critical Heritage[C]. Ed. Norman Pa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124.

[3]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307,310,311.

[4]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7,243.

[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1.

猜你喜欢

纳博科波特后现代
读《哈利•波特》有感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我爱读的《哈利·波特》
成为哈利·波特
勇敢的哈利·波特
90后现代病症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